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大学形象的实质及其建构原则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大学形象是公众对某所大学客观现实的整体印象与评价 ,其实质乃是大学客观现实的外化 ,是大学质量、水平与实力的中介显示与折射。大学形象建构原则有 :先有质量 ,后有形象 ;修身养形 ;以形象意识为指导 ,以教师为形象投资重点 ;以育人为本 ;以教学、科研为端 ,整体推进 ;形象战略定位的个性化。  相似文献   

2.
公众议程中的属性显要性和客体显要性会影响到公众对客体的评价及行为,同时属性显要性和客体显要性都存在正负之分。反映在自媒体时代下的政府形象塑造中,就会出现自媒体与政府形象的四种关系,分别为正面媒体传播的政府正面形象、正面媒体传播的政府负面形象、负面媒体传播的政府正面形象以及负面媒体传播的政府负面形象。每种状态中自媒体与政府形象的关系都有不同的特点,面临着不同的挑战,要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追求双赢的理想状态,需要认清自媒体的传播环境、善于利用自媒体、及时了解舆论走向、提升政府自身媒介素养、加强政府与自媒体的合作、提高自媒体及公众媒介素养等。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城管执法部门及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的方式手段一直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影响了城管部门的社会形象和城管执法部门的公信度。本文就武汉城管执法部门的公共关系危机为例,探究一下我国城管执法部门关于公共关系危机问题解决的一些办法。  相似文献   

4.
团体形象是多重的、动态的,且具有建构性的本质特征;而话语作为语言的实际运用,不仅可以反映社会实在和社会意义,还可以潜在生产、建构乃至重构社会实在和社会意义。因此,话语在团体形象的展现、塑造和建构中发挥着至关重要而又不可替代的作用。得体、适宜、理想的团体形象的话语展现、彰显、塑造和建构,既是塑造和培育团体话语能力的中心议题和核心任务所在,也对人们的"社会事实"认知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制约和塑造作用,进而使得该团体在广大公众的心目中留下良好印象,获得广大公众的支持与认同。  相似文献   

5.
基于心理图像理论及SOR理论,对两种旅游目的地形象(朴素形象与再评价形象)的差异性进行检验,并研究了游客的情绪唤醒在旅游目的地形象类型和拥护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谣言和游客对谣言的个体涉入程度在旅游目的地形象类型对情绪唤醒影响中的潜在调节作用。结果表明:朴素形象和再评价形象存在显著差异,再评价形象对情绪唤醒和游客拥护具有更积极的作用;情绪唤醒在旅游目的地形象类型对拥护的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无论谣言存在与否,情绪唤醒在旅游目的地形象类型和拥护之间都起部分中介作用;谣言弱化了再评价形象对情绪唤醒的积极影响;游客对谣言的个体涉入程度越低,其对再评价形象的情绪唤醒影响越大,反之,个体涉入程度越高,这种影响越弱。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框架理论,通过对20家代表性报纸2000年至2013年涉及城管的新闻报道进行内容分析与文本分析,发现城管最为突出的媒介形象是"暴力执法者",媒介在城管污名化的过程中存在诸多失范,城管遭受了污名化。究其成因主要在于客观事实、刻板印象、原型沉淀效应与主体话语权缺失;商业运作规律下媒体的负面新闻偏好;新闻生产中"标签化"的操作模式。而重申新闻专业主义,坚持"城管"新闻的客观性;遵循新闻伦理规范,改善"城管"新闻报道的平衡性;超越个案、挖掘深度,增强"城管"新闻报道的宏观性,则成为重构城管媒介形象的可尝试路径。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政府形象建设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政府形象体现着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新时期政府形象建设应遵循唯物辩证的方法、系统的方法、战略与战术相结合的方法。我国政府形象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立民主、高效、创新、廉洁、法治的政府。对于新组建的政府形象建设,核心是合法性构建;对于站稳脚跟、正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中期政府形象建设,核心是通过持续有效的政府政策来换取公众的认可和支持;对于成熟的、理想的政府形象建设,核心是通过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有效互动,达成默契与充分的信任。  相似文献   

8.
军人自我形象审美认同是指军人以自我为审美对象进行自我审美的现象与过程。采用自制的词汇表对488名军人自我形象审美认同进行考察,结果发现:(1)军人对自我理想形象的审美认同较高,其中对崇高品质美的认同最高,对崇高形式美的认同最低;(2)军人对自我现实形象的审美认同较低,其中对崇高体验美的认同最高,对崇高形式美的认同最低;(3)军人自我现实与理想形象的审美认同在崇高体验美与崇高品质美上差距较大;(4)参战经历对军人自我理想与现实形象审美认同的影响显著,而类别的影响不显著。本项研究表明,军人自我现实与理想形象的审美认同存在差异,参战经历是影响军人自我形象审美认同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以为信息化战争形态下的军人自我形象锻造提供理论与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9.
医院形象是医院在公众印象中从内在到外表的整体特征,是医院通过自身行为向社会及公众展示其本质特征,进而给公众留下的关于医院整体性和综合性的印象与评价。它是医院文化的综合体现及外部反映。这个整体特征不是抽象的,而是职工形象、技术形象、服务形象、环境形象的具体表现。下面,就新时期医院形象建设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一、医院形象的特征和作用医院形象是通过长时期医疗技术服务、环境建设来体现的,具有三方面的特征。1医院形象具有导向性的特征。医疗需求群体,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这个群体在需求选择上,首先要以服务环境和服…  相似文献   

10.
作为改革产物的城管综合行政执法体制,目前仍不完善,主要存在城管法律地位尴尬、执法依据混乱、执法权限模糊、执法人员素质偏低、滥用自由裁量权等问题。在源头上应当以治理城市的理念为先导,以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引入社会化管理方式为城管"减负";在具体操作上应当立法规范城管的各项制度,实现规范行使权力,提高执法和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1.
意象不同凡响《麦克白》熠熠生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麦克白》众多的意象中,“外套”和“孩子”这两个意象的使用收到了特殊的艺术效果:增强了悲剧的震撼力和人物的悲剧色彩,使《麦克白》这部伟大的悲剧熠熠生辉,永世流传。  相似文献   

12.
企业形象与企业家形象之间关系是:企业家形象是企业形象的内核,是企业形象建设的基础依据;良好的企业形象反过来又促进了企业家形象的发展和完善。企业形象与企业家形象的有机结合对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扩大企业的市场份额、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整合企业形象与企业家形象,必须对企业家形象进行准确定位,树立良好而独特的企业形象以及良好的企业产品或服务形象。  相似文献   

13.
电视已经进入了品牌竞争的时代,塑造品牌形象已成为当今电视业的主题。电视的品牌形象塑造具体体现在品牌栏目的塑造方面。对有形形象、无形形象及二者如何有机结合塑造电视品牌栏目形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以反对“图像观念”为起点,萨特对意象及其与对象之间的关系现象学考察,得出了诸多具有启发性的结论:意象不是自在的视觉图像,不是“某种存在于心灵之中的物”,而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它的对象是某种作为物体不在现场或不存在的“现实的东西”,意象活动的目的在于使这种对象在非现实的层次上成为在场。但是,由于其绝对自由的伦理信念的限制,萨特没能正确地描述由前反思的存在领会引发的想象和由意识主动设定的想象之间的区分,从而使其想象理论留有巨大的缺憾。  相似文献   

15.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形象首先表现为城市文化形象.城市文化建设要以提供精神食粮、满足文化消费为宗旨,通过开掘文化形象资源,对包括城市整体文化形象、城市文化建筑群落在内的城市文化建设工程进行精心设计,在遵循弘扬主旋律、以人为本、突出地方特色、营造精品等原则的基础上塑造城市形象."中国常德诗墙"是常德城市文化形象的典型标志,它为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迈出了成功的一步,堪称城市形象建设中的典范.  相似文献   

16.
形象塑造是人类社会有意识的自觉实践行为,加强形象塑造是现代大学生存发展的需要,现代大学形象塑造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包装”,而是依托系列具有严密逻辑关系的载体和遵循特定规律与原则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7.
拉什迪文学思维的特点,即"象"的思维。在《午夜之子》这部作品里,作家创造了非常特别的语象、物象、声象、味象、色象等众多的象,正是这些各别的象,造成了其文学特色,形成后殖民文学意象,表达出作家深刻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赵树理以其对农村生活和农民心理的真切深入的理解以及从生活实际出发的现实主义艺术原则,塑造了新一代的农民形象。鲁迅式的原始、愚昧、麻木的农民形象被健康、硬朗的农民形象所取代,农民从被批判、被改造的对象转而成为革命的中心、纯洁人性的来源地。笔者就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民形象进行了简单的总结与分析。  相似文献   

19.
形象塑造——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新课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旅游业是西部地区持续、快速发展的希望所在 ,而旅游形象塑造又是西部地区旅游业实现“起飞”的手段之一。本文从市场营销学的相关理论出发 ,阐述了旅游形象定位的原理、原则、方式和旅游形象主题词的提炼等问题 ;同时 ,还对旅游形象塑造工程的具体内容作了六方面的归纳和总结。  相似文献   

20.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反映当时风土人情的诗篇,主要集中在“十五国风”中,“十五国风”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篇幅通过神祗意象的塑造写了先民敬畏自然、崇拜祖先的h筮活动、丧葬习俗等,表现了先民们敬神、畏神、祭神、祀神的悠久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