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8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徐法超 《肇庆学院学报》2012,33(4):11-16,32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趋势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存结构和生命体验的模式,但人们对这一现象的态度和评价却往往是含混失序的。原因除了现实的社会文化环境的驱迫,和人作为有限的存在者的必然的瞻顾外,还在于人们在古典的、现代主义的和(尤其是消极意义上的)后现代主义的审美观念之间的游移不定。为了克服这种含混,就要历史性地反省审美活动的本性,审查各种美学观念的合理性及其范围。而″审美暴力″这一在日常生活审美化中最能引发争议的现象,可以为这种反省提供例证和动机。  相似文献   
2.
作为传统文艺理论的核心范畴,反映和表现分别承担着其所属的历史时期的特殊的文化及伦理要求。而当传统的世界图景及现代主体性存在模式的内在困难被充分意识到之后,依旧将文艺解释或要求为对现成的世界秩序的反映,对自我的主观感受、情感的忠实表现,或与现实无关的纯粹审美领域,就显得不充分以至不合时宜了。在当代人文主义看来,文艺的优越性毋宁在于其使应然的存在方式成为在场的可能性及特殊策略。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当前的文化图景中,中国的传统文化、现代性以及后现代性文化形态并行不悖,其中,后现代文化因其对于人类自身的欲望与有限性的宽容以及坦然的态度,对青年学生们具有极大的感召力。在积极的意义上,后现代文化的这种姿态是对个体的更精致的呵护,不过这种呵护往往是以放弃传统的价值、道德为代价。当代美学教育必须设法应对这种局面,使学生在肯定个体的创造性、价值的多元性的同时,认同并维护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视野。  相似文献   
4.
依顺胡塞尔、海德格尔开启的思想方向,萨特自然地拒绝对情感现象的自然主义解释,或者说,他认为对情感的实证考察是不完备的、是需要奠基的;同时,萨特又力图以情感作为一个重要主题来论证“人的实在”对于自身所有存在形态的最终责任,这使得萨特早期对于情感现象的理解表现出明显区别于其现象学前辈的特征,也使得其情感理论成为众多争议的焦点.  相似文献   
5.
西方关于情绪的本性的讨论总体上可以区分为两种倾向:一种是把情绪把握为一种与人的意识、生存谋划不相关的对于世界的因果性的反应,另一种则试图在人的具体的生存谋划中把握情绪的本性。阿奎那在《神学大全》中关于激情的论述属于后一种倾向,他系统地运用经院哲学中"对象区分行动"的原则,对欲求能力和各种激情类型加以限定,从而提供了一种较实证主义倾向更能贴近我们的实际经验的情绪理论。但由于其理性主义立场,这种理论本身依然有无法摆脱的困难。  相似文献   
6.
萨特的存在主义文学观念,把文学理解为一种在非现实的水平上向他人揭示世界的活动,因此,在承认文学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密切相关性的同时,说明了它相对的独立性和自律性,确定了它与其他人类行为的区别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文艺活动的社会角色的认定也就与西方文学理论传统区别开了,在后者那里,文学艺术主要在某种边缘性的、次生的意义上得到规定,即它总是作为科学认识行为和政治社会实践(这两种人的生存实践中更加直观的力量)的附庸被人们把握,它是某种不完善的知识或者只是游戏.  相似文献   
7.
以反对“图像观念”为起点,萨特对意象及其与对象之间的关系现象学考察,得出了诸多具有启发性的结论:意象不是自在的视觉图像,不是“某种存在于心灵之中的物”,而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它的对象是某种作为物体不在现场或不存在的“现实的东西”,意象活动的目的在于使这种对象在非现实的层次上成为在场。但是,由于其绝对自由的伦理信念的限制,萨特没能正确地描述由前反思的存在领会引发的想象和由意识主动设定的想象之间的区分,从而使其想象理论留有巨大的缺憾。  相似文献   
8.
关于人的存在的二元论构想,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情感生活本性的理解。它使得众多情感理论都倾向于强调情感的被动性特征,允许人们(起码是部分地)放弃对于自身情感的责任。相反,萨特依赖现象学传统的启示,明确揭示了这种倾向的内在矛盾和根由,并热切地声索人在自身情感中的自由和责任。这一主张从属于萨特论证人的绝对自由这一恒常主题,是其情感理论的核心承诺。而早期萨特从此承诺出发开展的对情感生活的探究,不惟是一种解决自由意志论和决定论之争的重要探索,同时也敞开了一种与情感科学深入对话的积极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在<想象心理学>中,萨特区分了"对意象的反应"和现实的知觉行为,这种区分为理解艺术欣赏的特性提供了明确的哲学基础.根据萨特的研究,文学欣赏活动作为对意象(世界)的反应,其根本特征在于它必然是在非现实的层面上进行的,而通常意义上讲的"审美的无功利性",也只是"对意象的反应"的"非现实"性质的附属特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