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辩证思维是反映客观世界辩证规律,不完全自觉或完全自觉地按照客观世界辩证规律进行的思维。普通思维是反映事物相对稳定状态下的质的规定性的规律,不自觉或自觉地按照这些规律认识世界的思维。普通思维的根本作用在于反映事物的同、异,辩证思维的根本作用在于反映事物的矛盾以及事物矛盾的发展和转化。和谐思维是以和谐(全面协调、统筹兼顾)的方式正确地处理非对抗矛盾以促进事物的发展和转化的辩证思维方式(方法)。对抗思维是以对抗(双方激烈地抗争,一方消灭另一方)的方式正确处理事物的对抗矛盾以促进事物的发展和转化的辩证思维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2.
科学社会主义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类最终实现社会和谐的科学理论体系。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取向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实现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必然是和谐社会。社会主义能够消除一切剥削制度所固有的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进步。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是对抗性矛盾,和谐成为社会矛盾存在和解决过程中的基本形态。  相似文献   

3.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的普通规律。以这一规律为指导,结合学校建设中的实际情况,从学校存在的各种矛盾入手,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实现学校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理论体系的时代特色体现在对时代课题的回应和时代精神的把握,并不断推动社会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时代特色,解放思想是根本前提;改革创新是发展动力;科学发展是基本要求;社会和谐是本质属性,这几个方面相互关联、有机统一。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特色,实现实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传承和理论创新的需要,是不断开拓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的根本要求,有助于我们更有针对性地解决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5.
和谐并不仅仅是指事物或社会各种构成要素的简单排列并置,和谐社会也绝非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及人的自我心灵之间孤立隔绝、自我封闭和毫不相干。真正的和谐是一种依靠事物内在矛盾或动力逻辑而推进的各构成要件的相互作用、相互创生、共荣共生的生成性过程。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社会从总体上看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社会成员之间的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其中的关键是要正视矛盾,找到化解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方法,而不能让矛盾积累和发展起来,以致影响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因此,正确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各类社会矛盾的特点和规律,切实建立妥善处理社会矛盾的体制机制,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解决社会矛盾,最根本的是要处理好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当前的…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其作为一个命题,包含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国的具体实际以及推动二者相结合的主体这3个基本要素。从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力量这一层面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以相应地内化为3对具体的矛盾范畴:马克思主义理论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对立统一、中国实际国情下的主客体互动关系以及社会精英与社会大众在主体价值上的交往对话。这3对对立统一的矛盾范畴,构成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8.
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社会矛盾是影响社会和谐的主要因素,必须正确理解和谐与矛盾的关系。本文试图通过从夯实社会和谐发展的群众基础、物质基础、政治基础、思想道德基础和生态基础的角度为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9.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既不能相互取代又不能截然分离。两种教育模式实际上是学校教育运作过程中一对矛盾统一体。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在任何一对矛盾统一体中,都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支配事物发展的根本方向。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化。原先的矛盾的主要方面退居为出要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上升到主要方面,这时矛盾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事物发展的方向也会改变。但是,无论谁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与之构成统一体的次要方面总是客观…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观的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发展动力问题是人类历史永恒的话题。唯物史观指出,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在坚持这一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和生产力发展状况,不断对社会发展动力观进行发展和创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会发展动力观,即毛泽东的矛盾动力观、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观、江泽民的创新动力观和胡锦涛的和谐动力观。这些理论抓住了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1.
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它揭示出自然界、社会和思想领域中的任何事物以及事物之间都包含着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设计是一个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相反相成与相辅相成”的思维方式有益于拓展设计思路,是一个“从问题到问题自身”的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是设计师需要重视的哲学智慧.  相似文献   

12.
纠纷是人类社会的必然产物.和谐社会并非是指一个没有任何纠纷的理想"桃花源",而是指一个纠纷被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的社会.因此,及时、有效、妥善地解决不断出现的社会纠纷是促进社会和谐的一个基本要求.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一个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同样也是一个矛盾纠纷不断涌现的过程.当下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更为激化,有些矛盾纠纷最终演变为非理性的暴力冲突,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与和谐.本文基于对和谐社会内涵和构建思路的理解以及和谐社会与纠纷解决机制关系的分析,就建构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作了阐发.  相似文献   

13.
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科学,因而人们对它的研究也多偏重于具体的操作技巧,而相对忽略了对它的理性分析。从哲学的高度研究公共关系,有助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把握全局,放眼未来,使公共关系真正达到树立社会组织良好形象的长远工作目标。 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强调辩证法,而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辨证法的实质和核心,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相互作用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矛盾分析的方法也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这就要求我们以哲学辩证法为指导,把握公共领域中显示的独特矛盾因素,处理好一系列的矛盾关系。  相似文献   

14.
袁强亮 《金陵瞭望》2007,(22):19-20
“和谐”作为一种社会形态,不是静止的,而是运动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是在矛盾运动中实现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确立在根本上是一个哲学问题。我们必须树立唯物辨证的“和谐观”,对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哲学思考,用唯物辨证的方法论来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矛盾运动的结果,一切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作为哲学意义上的终极理解,动态性是和谐的本质特征。高校管理者必须认清矛盾运动的本质,正确把握动态和谐校园建设的基本内涵,在动态和谐观指导下,抓住主要矛盾,综合运用各种力量推动和谐校园建设。  相似文献   

16.
中华传统文化中"阴"、"阳"两点论的思维方式,引导人们把握事物发展规律,采用适当的方法去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中的各种复杂关系,使矛盾的对立因素达到统一、和谐,构成完美的事物,以保证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17.
“中庸”作为古今中外一个重要的社会理论 ,具有非常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社会意义。而在社会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中国 ,稳定是根本 ,就是必须使各种矛盾以和谐的状态存在 ,坚持各方面的和谐发展 ,这样 ,“中庸”便成了社会良性运行的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18.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之一,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遵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规律发展的。建立低碳社会成为当代世界共同的理念,其发展也是经过自发低碳社会——高碳社会——和谐低碳社会的过程。和谐低碳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9.
构建和谐社会体现了一个执政党的创新意识,是中国共产党当今所承担的伟大历史任务所决定的。构建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实现和谐社会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是多元矛盾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谐与不和谐因素的矛盾,推动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之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是以思想和谐为目标通过思想矛盾运动来达到新的思想和谐的过程。思想的交流、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工作的交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两种状态,它们既存在着矛盾又追求着协调,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本性。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是人类思想发展的客观现象,也具有时代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应随着社会条件、时代特征和目标任务的变化,及时改变自己的内容和方式,努力做到适应社会并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