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1906年由两广总督岑春煊创办于广州的广东法政学堂是清末新政时期广东地区创办最早的新式法政学堂,同时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官办性质的法政学堂之一。学堂成立之际,夏同龢任学堂首任监督,他亲定章程、规范办学,初步形成了独特的办学风格,对广东乃至中国近代法政教育产生不可估量的历史影响。后因民国代清,广东法政学堂更名为广东公立法政专门学校,陈融担任首任校长。  相似文献   

2.
清末各省仿照《京师法政学堂章程》来建立本省的法政学堂,以满足本省对法政人才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各省根据本省实际情况,对学制进行相应的改变,使法政人才的培养混乱,对当时法学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3.
科举从考试目的和内容来看,可以说是一种传统的政法考试.尽管各个朝代的科举中法律的考试分量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科举具有一定的政法考试性质.1901年清政府下诏改革科举后,乡会试第二场试有关各国政治艺学策五篇,其中多包含法律试题.这些试题集中于与外交相关的法律问题,要求联系当时社会实际,为新政改革出谋划策.废科举则为法政学堂的兴办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原有的科举人才成为法政学堂的重要生源.法政学堂的普遍开设,也多少带有为废科举善后的用意.清末民初一枝独秀的法政学堂是科举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演变,是科举教育的继续.  相似文献   

4.
陕西法政学堂是近代中国西部成立较早,西北成立最早的法学高等教育机构。陕西法政学堂的成立标志着近代陕西法政教育的开端和中国西北地区法学高等教育的起步。陕西法政学堂成立后,尽管多次停办或改并,但是它对中国近代法学教育的深刻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陕西法政学堂不仅培养了近代陕西最早的一批地方官吏和法、政人才,而且为西北大学的法律与政治学科奠定了基础,为解放后西北地区法学教育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5.
中国封建法政体制的形成和演变述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法政体制是伴随廷尉等司法机构和职官的设置而逐步形成的.战国秦汉是中国封建法政体制的形成期,隋唐是法政体制的发展期,明清是法政体制的完善期.直至清末中国封建的法政体制才告解体.  相似文献   

6.
近代法学教育肇始于清朝末年,为满足改良政治、立宪修宪的需要,经过政府的推动和社会的响应,清末法学教育开办之初便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天津北洋法政学堂作为第一批政府办学,为近代的法学教育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清末国内的速成教育涉及师范、法政、军事以及学堂、外文、卫生、工艺、农桑、铁路、警务、监狱等多个方面。速成教育之所以得以开展,根本原因一是毕业于正规院校的师资缺口巨大,二是舆论导向也起了助推作用。速成师范在发展过程中,不时有批评的声音,症结在于速成学堂学时短促,速成过速,还有学生自身不良、私立速成学校为牟利不择手段等问题。民国时期,速成教育并未消失,不过其影响、地位式微,与清末相比可谓天壤有别。  相似文献   

8.
在清末赴日留学浪潮中,法政留学教育尤其突出,从1896年至1911年中国共有数千人赴日学习法政。清末赴日法政留学教育对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运动,清末乃至民国中国社会政治发展和中国法制近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特殊的基本国情和历史条件,其负面影响和局限也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9.
尊卑有序、贵贱不等和皇权至上是中国传统法律观念的精要,并且作为一种文化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要想转变传统法律观念是比较困难的.然而在清末变革的背景下,清政府通过法政学堂和大学进行了大规模的新式法学教育以及海外留学教育,在教育过程中以西方的法律观念为指导,按照现代法律部门的分类进行课程设置,教材多使用西文,教师也多为西方人.清末新式法学教育为我国培养了一些新型的法律人才,更重要的是导致了传统法律观念向现代法律观念的转变.同时,它也促使礼法分离和现代法学的建立,并为体现法治文明的司法体系的形成作了法理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10.
陕西法政学堂与西北大学沿袭关系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依据新发现的历史文献,清理出了从创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的陕西课吏馆,到陕西法政学堂,到关中法政大学,再到西北大学的清晰历史脉络,从而勾勒出陕西近代法、政、商专门教育的起源和发展轨迹.重点着墨于附设陕西第一个学堂研究所等创举.  相似文献   

11.
初期白话诗与音乐有密切的关系,清末学堂乐歌是五四文学启蒙运动的前奏之一,学堂乐歌歌词还是最早的白话体作品之一。清末民初的学堂乐歌运动孕育和启发了中国现代诗歌与中国现代启蒙文学运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将在2007年10月举办“西北大学商科发展95周年暨经济学专业恢复招生30周年与国家MBA教育10周年院庆活动”。根据《西北大学校史》记载,1912年由陕西高等学堂、陕西法政学堂、陕西实业学堂和三秦公学组合在一起的西北大学中就设立了商科,马凌甫任商科学长。  相似文献   

13.
略论清末部编教科书及对教科书的审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颁布学堂章程,实施新学制,规定了各学堂的学习科目和课程标准.统一的课程标准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编写适用的教科书,以适应各级各类新式学堂的课堂教学的需要,从此开始了部编教科书及国家审定教科书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4.
清末颁布学堂章程,实施新学制,规定了各学堂的学习科目和课程标准。统一的课程标准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编写适用的教科书,以适应各级各类新式学堂的课堂教学的需要,从此开始了部编教科书及国家审定教科书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5.
浙东地区素来文化发达,人才辈出,这与它历史上注重教育有很大的关系.清末国势衰危,改革呼声日高,为培养人才,各地纷纷开办新式学堂,其中以地方士绅举办的民立学堂占多数.此文分析了辛亥前后浙东士绅阶层的转变与兴学活动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6.
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颁布"兴学诏书",谕令全国进行学制改革,建立学堂教育制度。甘肃各府厅州县设立高等小学堂,初等小学堂或两等小学堂;于省会设速成师范学堂,优级师范学堂,初级师范学堂,文高等学堂,陆军学堂,农林学堂,矿物学堂等。清末学制改革,揭开了甘肃教育制度的近代化序幕。  相似文献   

17.
民国最早的部属师范学校之一、也是武汉大学前身的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是以清末两湖师范学堂等为先驱;而1916年开办、成为武汉大学另一重要源头的武昌商业专门学校,则是由原两湖师范学堂人士等为树立武汉大学基础而成立。武汉大学实为清末张之洞在湖北所办新式学堂在民国时期进一步发展而结出的一大硕果。  相似文献   

18.
在长达10年的清末“新政”中,教育改革是各项改革中进行的最广泛深入的一项,它是近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因素的增长在文化教育领域的反映。1906年9月清政府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所官办法律学堂——京师法律学堂,中国近代的专门法学教育开始了新的阶段。本文主要论述了京师法律学堂的创办背景;体制、学制与课程设置;教员与教学内容等。同时论及了清末教育改革中的日本留学简况。  相似文献   

19.
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手创的中山大学校庆80周年暨其主要前身之一的广东法政学堂成立100周年,该文依据有关校史资料,结合作者个人近58年来的亲身阅历,从法政类学科或专业发展的角度,按3个历史时期分别忆述和进行前景展望,即80年前从头说、20世纪变化多、从今往后更可观,其中经历了封建王朝的腐朽、崩溃,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彻底性、抗日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在改革开放中和平崛起等过程.  相似文献   

20.
时务学堂是是近代法政教育变革的先驱。其办学宗旨鲜明,以政学为主义,以开民智为要务。其已有较为系统的法政教育课程设计,每月都有“公法学”研读书目,其中既有《法国律例》《英律全书》等比较法、宪法、民法、刑法、商法、国际法等具体法律门类,更有《万国公法》《佐治刍言》等最新潮的西方法律著作。批判专制法统、倡导民权自由是其教育灵魂所在,师生探讨了民权自由、限制皇权、君臣关系、西方议院等最新法政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