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一拉萨尔创作《弗兰茨·冯·济金根》剧本,缺乏现实主义精神。马克思指出:“你就得更加莎士比亚化,而我认为,你的最大缺点就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恩格斯指出:“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马克思关于“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的提法,与恩格斯“不应该”“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的提法含义相同。“莎士比亚化”,是马克思对莎士比亚创作思想、创作特征的高度概括。莎士比亚从客观社会生活出发,遵循艺术规律,按照现实主义文艺的整体构思,现实主义文艺创作的题材  相似文献   

2.
歌德与席勒早期创作方法的美学思想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青  曹书堂 《南都学坛》2001,21(1):59-64
歌德和席勒虽然同为法国同一时期的剧作家、诗人、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家。但是,由于 他们哲学倾向、美学观点的不同,就使他们走上了不同的创作道路,形成两种截然相反的创作方 法,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他们早期创作方法中对艺术与自然、典型等问题的认识上。歌德从唯物 主义出发,崇尚自然,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他认为美是自然,是现实生活的艺术。而 席勒信奉唯心主义,从观念出发,导致了理想主义的空想。他从主观形式出发,追求抽象的理想 美。他们创作审美观的不同导致了他们早期创作方法的不同,而这种不同在文学史和美学史上 都是带有典型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一) 最早在文学领域使用“现实主义”一词的,一般认为是德国诗人席勒。他在1795年写的《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一文中,把诗分为素朴的和感伤的两种,前者摹仿现实,后者表现理想;前者是古典主义,后者是浪漫主义。席勒按其本性是倾向于表现理想或观念的,他用“现实主义”就是为了同理想主义对立。  相似文献   

4.
“席勒式”,是马克思1859年论及拉萨尔的悲剧《济金根》时首先提出的。它涉及艺术创作中艺术与政治、艺术与生活、艺术特征等一系列原则问题,因而,历来就受到普遍的关注。本文试图就“席勒式”的本质及其根源,它与席勒创作的关系等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不当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5.
有岛武郎是日本“白桦”派的代表作家,但他的视野已远远超出了“白桦”派的创作思想范畴,他倡导的新理想“一元生活论”和“本能生活论”猛烈地冲击了当时的注重理智、循规蹈矩、排除热情、禁忌欲望的基督教上层社会。作家通过小说《叶子》,对当时社会的腐朽与黑暗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批判,充分地体现了作家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目前学术界对于《叶子》(又名《一个女人》)这部作品的优美的语言技巧、“梦幻”的描写、“叶子之死”的评论较多,但是对于作家的新理想主义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对于他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的评论也不多见,对此,文章试图通过对《叶子》这部作品的分析,从作家的新理想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精神来透视作家的思想及创作观。   相似文献   

6.
文摘     
本院胡家祥同志在1991年《江汉论坛》第4期上发表《艺术中几种美学倾向的对立》的文章。提出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并提为文艺中两种基本美学倾向是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他认为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才是一对矛盾范畴,浪漫主义的主要对立应是古典主义。  相似文献   

7.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末,围绕着历史剧《济金根》而展开的论战,实质上是现实主义与反现实主义在文艺理论上的一次重大斗争。拉萨尔在剧本序言里故意贬低莎士比亚而抬高席勒,实际上是否定唯物主义的文艺观而鼓吹唯心主义的创作原则。针对这种“美学信念”和创作倾向,马克思首先批评说:“你就得更加莎士比亚化,而我认为你的最大缺点就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①。恩格斯继而指出:“我认为,我们不应该为  相似文献   

8.
自《玩偶之家》问世以来,娜拉一直是中西方评论家关注的焦点人物。评论家对其性格内涵进行深入剖析时,对她的评价却褒贬不一。文章的观点是,易卜生创作的原动机是塑造一个要求独立的妇女形象,而实际创作过程中,这一动机却更多让位于理想主义的诗意激情,从而塑造出一个带有更多浪漫气息的人物形象,体现了创作动机和效果间的对立统一,这一形象也成为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双重载体。  相似文献   

9.
席勒(Schiller,1759—1805)在德国文坛出現,約比歌德迟十年。像歌德一样,他也經历了由狂飈突进时代浪漫主义的傾向(这时期的代表作:剧本《强盜》,1781;剧本《阴謀与爱情》,1783)到古典主义(这时期的代表作:剧本《华伦斯坦》三部曲,1798—99;剧本《威廉·退尔》,1804)的轉变。他的作品始終表現出反封建的强烈情緒和对民族独立自由的热烈願望,但也同时暴露出他在政治上的妥协性与改良主义。自从1794年起一直到他死,他和歌德进行了亲密的合作。这两位詩人在文艺創作中主观与客观关系問題以及一般与特殊关系問題上虽有分歧,但是在合作之中他們互相影响,不仅在走古典  相似文献   

10.
“席勒式”是马克思在1859年4月19日致拉萨尔的信中提出的与“莎士比亚化”相对应的一个术语。马克思在这封信中批评拉萨尔的剧本《济金根》:“你的最大的缺点就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希望他要“更加莎士比亚化”。恩格斯于同年5月18日致拉萨尔的信中也表达了类似的思想。国内有关探讨文章大都认为“席勒式”是指席勒创作中的唯心主义倾向,是与莎士比亚戏剧的现实主义相对立的观念主义  相似文献   

11.
一般认为,宪政是一种以限权、防权为设防的现实主义学说。宪政不仅是现实主义的,而且又是理想主义的。宪政的现实主义以它的理想主义为前提,是带着道德感和责任感的现实主义;宪政的理想主义隐含于它的强烈的现实感之中,它不是高调、积极的理想主义,而是低调、"消极"的理想主义。宪政的消极理想主义体现了宪政对人性、权力与政府的人文关怀与人文期待。  相似文献   

12.
《铁血湘西》选择一种开放的历史现实主义创作立场来把握现代湘西革命斗争史,既借鉴传统现实主义艺术经验来表现和还原革命历史,具有历史真实性和现场感;同时又 融入文化、魔幻与心理元素,让历史真实成为了一种深度真实,实现了个体艺术经验的突破。  相似文献   

13.
从《平凡的世界》结尾看路遥精神世界的深层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尾是最能考验一个长篇小说作家思想和艺术功力的关键环节,极重视结尾的路遥却为《平凡的世界》写出了一个不合情理的结尾。这不是因为作家技巧的贫弱,它显示了路遥人生观、世界观中由来已久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深刻矛盾。正是这深刻矛盾导致了《平凡的世界》两个主人公两条人生道路的“双构性”结构以及它的矛盾重重的结尾。  相似文献   

14.
笔者通过对罗伯特.弗洛斯特诗歌《摘苹果之后》做新批评和解构批评的对比解读,试图展示诗歌主题中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二元对立是如何被诗歌语言本身所产生的意义模糊性所解构的。诗歌意义的模糊性一方面反映了诗歌表面现实主义优越于理想主义的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又在更深层面上颠覆了这种意识形态,从而赋予诗歌意义以复杂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5.
笔者通过对罗伯特.弗洛斯特诗歌《摘苹果之后》做新批评和解构批评的对比解读,试图展示诗歌主题中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二元对立是如何被诗歌语言本身所产生的意义模糊性所解构的。诗歌意义的模糊性一方面反映了诗歌表面现实主义优越于理想主义的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又在更深层面上颠覆了这种意识形态,从而赋予诗歌意义以复杂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左传》是现实主义的军事文学。它遵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历史地、具体地、真实地描写了春秋时期的各次战争,取得了各有特色、无一雷同的艺术效果。《左传》中的军事文学,虽然创作于两千多年前,却仍然对我们当前的军事文学创作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周思源《红楼梦》研究的主要用力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创作方法研究,二是人物研究,代表性著作诸如《红楼梦魅力探秘》、《红楼梦创作方法论》以及《探秘集———周思源论〈红楼梦〉》等。周思源创作方法研究源自于对传统的现实主义理论难以充分解释《红楼梦》题旨和艺术特征的深度思考,他认为《红楼梦》成功地运用了象征主义,并创造了一种我们尚未认识的"主义"———象征现实主义,这一新说就为《红楼梦》艺术研究开拓了新境;周思源的人物论角度新、辨析缜密、新见迭出,与他的创作方法论相辅相成。总之,周思源的创作方法论和人物论均与长篇小说创作相联系,体现了他学术研究应为创作实践服务的学术旨趣。  相似文献   

18.
论述了《史记》对中国古典小说创作和发展的影响。《史记》传记文学的现实主义倾向对后代小说家影响深远;《史记》传记文学的艺术手段对后世小说的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史记》记传体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施蛰存的小说创作有心理分析和现实主义两种形态,以《小珍集》的出版,他实现了向现实主义的回归,完成了创作转型。创作转型的原因在于其独特的创作主体结构、从唯美到功利的痛苦抉择、从现代主义到现实主义的清醒徘徊、从非主流文学到主流文学的尴尬趋流。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施蛰存借创作转型,文化身份也由“艺术的施蛰存”归宿到“学院的施蛰存”。  相似文献   

20.
15部诗文相间的先知书是《圣经》中重要的神学经卷,也是古代希伯来文学的一座丰碑,构成了圣经文学十分独特的一个文类———先知文学。本文着眼于先知们的神学思想和创作思想,从其认识与艺术的思维特征和表现手法入手,着重揭示出其现实主义描写与超现实主义相结合、对现实主义的评说与神话思维相融合的创作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