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杜牧作为晚唐杰出诗人,其诗其文其人都具有独特的魅力,在这种魅力的背后我们想知道形成这种魅力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本文通过挖掘原始文本,意图了解杜牧心中创作的理念和文学主张。借了解杜牧的文学主张,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杜牧文风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杜牧是一位有高远政治理想、才能出众的诗人,一生都念念不忘报国扶世。但在晚唐政局处于风雨飘摇、内忧外患不断之际,像杜牧这样的人才却得不到重用,空有才能抱负无处施展。在仕途上杜牧的一生都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但也正是由于这种悲剧性让杜牧的政治理想诗歌更加震撼和感动后人。可以这样说,杜牧的政治理想诗歌在表现他政治理想的同时,也是一部诗化了的晚唐前期的政治史,达到了真与美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3.
杜牧涉酒的诗作中,充满忧患意识。杜牧的忧患意识中,既有忧世之思的大忧患,又有忧生之嗟的小忧患。这种忧患意识的产生一是由于社会方面的原因,二是由于杜牧个人原因。  相似文献   

4.
裴度对李翱"文字为意"的评价,是对中唐古文运动有意追求文字的高、下、详、略创作倾向的批评。韩门子弟的古文创作,在柳宗元、裴度、刘禹锡、杜牧等人的理论纠正和补充中,在宋初散文中逐渐消歇。但"文字立意"却成为宋人以才学为诗、文字为诗的榜样,宋元的去意论,正是对"文字为意"的反拨。  相似文献   

5.
自古繁华的扬州在杜牧的笔下经常呈现出歌舞升平、声色犬马的极乐气象,杜牧不仅浓墨重彩地描绘出了一座享乐之城,更给后人尤其是姜夔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文学记忆。处在时代动荡之际的姜夔再游扬州之时,此地已是萧瑟一片。姜夔尤为喜爱化用杜牧诗句,化用之处往往在原诗之外更增自身悲剧性感悟,其《扬州慢》实乃借杜牧诗句续发自身"黍离之悲"的产物,而且此词还包含了姜夔身世之悲与他对生存意义的拷问。而以"俊赏""怅然"为代表的古今对比更使得这种由黍离之音、身世之悲、生存之感三层情感交织上演的悲剧意蕴丰富起来。  相似文献   

6.
杜牧在《李府君墓志铭》中对元白诗的批评,主要针对的是元白的元和体诗歌。杜牧出于纯粹的儒家思想立场,指出元白的元和体诗歌在内容上多"淫言媟语",在格调上显得"纤艳不逞",认为这对士风的影响非常恶劣。杜牧注重在诗文中体现儒家学识,强调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这种批评继承和彰显了有唐一代的儒家诗观,对于晚唐诗风的转型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杜牧的诗歌,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在唐贤中另是一种笔意”。他的七绝诗尤为后人称道,杨慎沦唐人绝句时说:“擅场则王江宁,骖乘则李彰明,偏美则刘中山,遗响则杜樊川。”这种评论是比较公允的。杜牧的七绝诗好在哪里,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以“远韵远神”概括,未免笼统、含糊。杜牧七绝的艺术性,值得进一步探讨。杜牧的七绝诗,就其内容可分为咏史和写景抒情两大类。他的咏史诗,善用翻案法,令人耳目为之一新。“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题乌江亭》)见解独特。杜牧少有大志,注说兵书,向往贞观之治,这首诗意  相似文献   

8.
杜牧诗文编年,缪钺先生做了扎实的考证工作,《杜牧年谱》,给杜牧研究提供了很大方便。后又有胡可先、曹中孚同志的《杜牧诗文编年补正》,《杜牧诗文编年补遗》,在《年谱》的基础上又有一些新进展。但是,截止目前,杜牧诗文,特别是诗歌,尚有相当数量未曾系年,这对杜牧研究不能不说是一个缺罕。笔者喜爱杜牧诗文,研读中略有发现,愿将所得奉献给大家。其中《年谱》、《补正》、《补遗》未系入的,诗十首,文一篇;《年谱》、《补正》误系、或未加考辨和考证不确、不充分的,诗八首,文三篇。笔者考辨、补正杜牧诗文写作年月,除了引证历史资料记载外,着重从诗文本身的思想内容与语句进行辨析,有的作了推理判断,因而难免错误,望方家、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对杜牧的婚姻问题进行了稽考 ,一是杜牧在湖州“自定婚约”的真伪 ,二为其两次结婚的具体概况。文章认为前者纯属子虚乌有 ,未可据信。后者则就杜牧一生两娶的历史真实进行了勾勒 :杜牧 2 6岁时与元配裴氏结为伉俪 ,裴氏生三子 ,约于会昌三年卒于黄州 ;杜牧 43岁时与崔氏再婚 ,崔氏生二子一女。大中六年杜牧卒时 ,崔氏尚健在。  相似文献   

10.
杜牧(八○三——八五二),字牧之。他是晚唐著名的文学家,诗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较高的地位。历代对于杜牧的研究,成就很高,尤以今人缪钺先生的《杜牧年谱》较为详备,特别是《年谱》给诗文编年,对研究杜牧及其作品起了很大的作用。笔者读了杜牧诗文及《杜牧年谱》,受益很深,启发很大,因而就以《杜牧年谱》中的编年诗文为基础进行研究,订正其中部分错失,对《年谱》中没有编年的诗文,尽可能地编年。本文列入的杜牧诗文共二十二篇,其中诗十八首,文四篇。有关杜牧的部分行年,仍参照《杜牧年谱》,特此说明。限于笔者学识浅薄,文中错误定然不少,敬请识者指正。  相似文献   

11.
唐诗人杜甫有一些表达复仇思想的诗篇。在这些诗篇中,杜甫以鹘作为击恶排难的意象,寄托复仇精神,表达了对危害国家人民的恶性势力的挞伐。杜甫的复仇精神并非单纯的发泄豪侠意气,而是与他的儒家情怀、家族门风、豪侠气概以及爱国爱民思想密切联系的。  相似文献   

12.
杜甫作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以其辉煌的诗歌创作将中国古典诗歌推向最高峰,他的艺术成就既是其才智和辛勤的结晶,但也与他的诗学理论有密切的因果关系.本文从杜甫诗学主张入手,分析其诗学对儒家诗学的继承与发展,进而指出其诗歌理论和创作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论语》铸就了“诗圣”杜甫。无论是杜甫的社会理想的确立、人生态度的选择,还是一部杜集何以会对世人有如此巨大的影响,都与杜甫接受了《论语》的精神要义有关。作为儒家思想起源的《论语》,在塑造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上起了最为重要的作用。杜甫对《论语》中的精神要义不只是一般思想上的继承,而是身体力行的实践。因此而有了让人感动至今的“诗圣”杜甫,有了一部熠熠生辉传诵千载的杜诗。  相似文献   

14.
在以外施人道、内修人格为特征的儒家"仁学"思想模式及以阐发礼乐为目的的儒家诗学观念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时代文化语境下,唐朝的诗坛上升起了两颗现实主义巨星--杜甫与白居易,他们忧民歌吟所抵达的儒家人道主义精神境界的高度是整个封建时代的任何诗人都难与俦比的,他们生命的过程就是各自用忧民歌吟诠释主体道德人格的过程.但主客观条件的不同又使同样以仁善为怀的主体道德人格显示出了很大的差异性--"苦身利人"式的平民诗人与"推己及人"式的贵族诗人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即可以通过其忧民歌吟在生存方式、思维方式、情感方式、行为方式等层面上透视出来.  相似文献   

15.
治文史之学者,常难摆脱后见之明而忽略事物的连续性发展。初唐之杜审言作为唐代诗歌发展之重要一环节,对律诗定型方面贡献颇大。诗歌格律之精严化,题材及意象之去宫体化均在其手中有突破窠臼式进展,新的情感抒发配以新的格式,造就日后诗国之盛世。审言亦非纯是一好大言的狂妄之人,其实为一过渡时代之典型性过渡人物。杜审言在唐代诗风转向,与其外在影响之士风转变中亦有很大关系:首先,科举制度日趋完备,新兴士阶层崛起,随之出现有别常规的新型伦理。其次,二元世界观的形成,宗教情怀与世俗生活交织,功利行为与个人修养并存。第三,传统儒家之固守。身兼以上之特色,虽然性格行为有些瑕疵,杜审言仍可谓是"真正那个时代的人"。  相似文献   

16.
杜甫早期诗歌创作丰富 ,虽传世甚少 ,却足以见出其真诚的情性怀抱与杰特诗艺 ,是天才诗人步入文场的阶梯 ,对于了解少陵一生的成就颇有裨益 ,亦有助于理解文学创作的纷繁复杂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杜诗中与佛教有关的作品是研究杜甫思想的重要资料。杜甫对佛教的认识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对佛教艺术的接触和与僧人的交往 ,加深了他对异质文化的了解和思考 ,但并未使他对宗教产生太大的兴趣。佛教的博爱、劝善思想与儒家的民胞物与、仁民爱物思想在杜甫晚年思想中得到高度的融合。佛教思想补充和丰富了杜甫的儒学思想。  相似文献   

18.
诗人穆旦不但在他的作品中,也在他给朋友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写到他对冬天的喜爱.这份强烈的"冬天意识"的形成与诗人坎坷的生命体验密不可分,它使得诗人以坚忍的毅力在虚伪的现代社会的围困之下选择了承担,并用他的笔对其进行了深刻入骨的揭露和鞭挞.  相似文献   

19.
从文化人类学角度来追溯杜甫诗歌中的尧舜崇拜、祖先崇拜与杜氏家族意识根源,对探索杜甫爱国主义精神和民主主义渊源,有较大的作用.杜甫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胸怀博大,爱民如子,其诗屡次出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为君为民苦拈须,屡歌"尧舜"非无因,他是远古时期杜国杰出的远裔,诗歌王国伟大的旗手.杜甫的家族情结颇浓,他在内心深处以远古帝"尧"为祖先.一帆风顺时,他歌唱尧舜,在窘困岁月,杜甫更是把"尧舜"作为精神上的太阳与支撑,与"尧舜"进行精神交流,他心中潜存的追念杜氏先祖尧、尧裔杜国及杜甫的家族观念,显示出中华民族传统姓氏文化的特质,从心理深层而言,这是杜甫爱国情操来源之一.多年来,这为学界所忽略.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音韵学的角度探讨杜甫入声韵脚诗的表情达意问题,发现他的入声韵脚诗往往表达压抑悲愤的情感,因为入声韵是一种急促短暂的语音。文章还与王维、李白的入声韵脚诗加以比较,以说明杜诗押韵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