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葛承雍 《西域研究》2012,(1):86-92,144
本文根据摩尼教神学教义中对暗魔(贪魔)概貌的描述,认为库车克孜尔石窟群前河滩地唐代遗址出土的一件陶祖,是摩尼教的"男根魔貌"教义艺术品,表现的是从原教旨摩尼教带来的浓重的禁欲巫气,目的就是让教徒听众更易于理解其教义,以画释经,洁身自好;以图塑形,净化修道;从而使摩尼教性观念教义有了直接的参照物,它是我们了解古代摩尼教徒精神生活可贵的形象资料。  相似文献   

2.
芮传明 《西域研究》2012,(2):76-95,143
《胡亚达曼》是帕提亚语的赞美组诗,是摩尼教的重要文书之一,百年之前发现于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本文将帕提亚语的组诗及其粟特语和突厥语的若干译文残片译成汉文,并对某些关键和重要词汇作出详细的解释或辨析,大体上展示了组诗的内容结构和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3.
契丹建国与回鹘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检讨了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降生神话、始祖神话以及一些重要的契丹习俗 ,发现它们大都能在摩尼降生神话及摩尼教教义和神话中找到原型或依据。作者认为 ,正是 9世纪中叶以摩尼教为国教的回鹘汗国崩溃给契丹传统社会带来了新的激励因素 ,为契丹传统社会的飞跃与变革提供了新的精神武器。耶律阿保机以结亲形式取得回鹘族人的支持 ,并藉其摩尼教神话自己 ,从而得以突破传统 ,实现革命 ,建立国家 ,实行帝制 ,成为契丹人的民族英雄。  相似文献   

4.
古代中国有种反常的“以杀度人”信仰 :杀人才能得道 ;甚至杀人越多越能得道。本文认为其渊源出于摩尼教 ,盖按摩尼教的教义 ,其根本宗旨是“解救”一切生灵体内所含的“光明分子” ,肉体被视之为光明分子的牢笼。因此 ,尽管摩尼教也有“戒杀”律令 ,但是其基本教义仍可能被曲解为“杀人即能拯救光明分子”的观念 ,并付诸实际行动。又 ,明、暗的殊死搏斗是摩尼教的最基本教义 ,而这种精神方面的你死我活搏杀 ,同样可能被理解为肉体方面的你死我活搏杀。但是必须强调指出 ,古代中国的“以杀度人”信仰 ,只是对摩尼教教义的“曲解”或“借鉴” ,而非“继承”。  相似文献   

5.
《水浒传》中的方腊故事以历史上的方腊明教起义为原型。明教由摩尼教演变而来 ,这使《水浒传》很难摆脱摩尼教的影响。《水浒传》中虽没有提到摩尼教 ,但仍有迹可寻。作者对柴进参见方腊时的衣着和自我介绍的描写 ,体现了摩尼教的日月崇拜信仰 ,方腊在水中照见自己穿着天子的行头 ,则反映了民间秘密宗教对“水”的崇拜 ,而水崇拜又源于镜崇拜 .宋元明清时 ,秘密教派众多 ,它们虽各有自己的特点 ,但其教旨、信仰、仪轨、经卷、组织基础和活动方式等方面则大致相同。因此 ,民间秘密教派崇拜镜和水 ,除受中国本土道教影响外 ,也不能排除受了摩尼教日月崇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芮传明 《社会科学》2006,3(2):76-87
摩尼教宗教典籍有关性别、性行为、异性关系、生育等方面的描绘,显得与众不同。它有时侯避免使用任何令人联想起性行为的字眼,有时则特别详细地描绘异性关系,甚至对乱伦之交津津乐道。其原因,一方面由于摩尼教借鉴了基督教、琐罗亚斯德教、佛教,希腊、中国文化中的某些因素; 另一方面,则是其独特的明暗二宗论教义使然。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乐人、乐器、乐曲以及歌舞戏方面进行考订 ,指出摩尼教乐舞艺术在西域的产生 ,正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盆地周边的西域绿洲王国是中古时期活跃在陆上丝绸之路沿线的粟特人东来经商、迁徙的重要地点。作为西域北道的重要绿洲,焉耆在历史上也是粟特人活动的重要一站。不过,史籍对于粟特人在焉耆的活动所载甚少,所幸考古发现提供了不少重要材料。七个星发现的粟特文银碗和纳骨器表明5~8世纪时在焉耆的粟特人有些是祆教徒,但粟特语佛经残片则表明有些已经皈依了佛教,这很可能是和当地佛教团体之间密切的经济合作的结果。9、10世纪时,焉耆处于西州回鹘汗国治下,摩尼教是西域北道当时流行的宗教。吐鲁番出土《摩尼教赞美诗》跋文所列举的焉耆摩尼教徒中,将近一半是粟特人。吐鲁番、和田出土的粟特语、回鹘语文书显示,焉耆的粟特摩尼教教徒有一些是在中亚地区和塔里木盆地之间从事棉布买卖的商人。为了便于开展贸易,西域北道沿线绿洲的粟特胡人之间可能存在着一个网络,与此同时,与当地佛教团体之间的商业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毕竟在当地根基和影响力很深的佛教也深得回鹘统治上层的青睐。  相似文献   

9.
敦煌发见唐代摩尼教写经,出现若干以"风"入名的神号,本文据外来文明变异的原理,在解读有关汉文献基础上,参照中亚摩尼教的神谱,考其在西域摩尼教中的原型,针对西方学者的误释,一一加以考辨,认为该等神号取以"风"字,并非源于西域语言,而是效法华夏传统文化,直接用汉词命名。  相似文献   

10.
吐鲁番发现的4件西夏文佛经残片中,最完整的一件藏于德国柏林民俗博物馆,编号为T.M.190。本文指出这件残片是西夏转译本《郁伽长者问经》的一部分,汉文原文为曹魏三藏法师康僧铠译,见于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一卷“宝积部上”。借助这片佛经残叶的解读,我们可以窥见回鹘与西夏佛教的交往史实。  相似文献   

11.
罗丽 《北方论丛》2001,(2):97-100
伦理观念是一个民族心理文化的核心,总是从属于一定的民族群体。汉语作为汉民族伦理观的载体,其运行的时序性是汉语伦理等级、辈次顺序的真实写照。这在语言结构的各个平面以及语言运用中都有映射,由此也印证了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的“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的名言。  相似文献   

12.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力量主体是我国各族人民、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其本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生产力,从层次上可以分为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其外在表现形式体现为由硬实力与软实力构成的社会主义中国的综合国力;它是亿万人民群众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产生的合力。我国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激发中国力量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思想极其重视人的社会属性,重视人与人的和谐相处,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和崇高理想,这种思想观念对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乃至文化的昌盛有着深刻的影响,并在古代文学理论和作品中得到了全面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国学"概念,始于清未.其从广义讲,是指中国的固有之学、传统之学,是中国学术的简称;从狭义讲,则专指与西方学术相对、能体现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及其特点的形上之学、文史之学.就传统知识内容而言,其包括义理之学、考据之学、词章之学和经世之学;就所涉及的古代典籍来说,则涵盖了经、史、子、集四部.伴随着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与融通,以及"新国学"观念的兴起,国学本身也在发生着变化,对它的理解和诠释仍多有歧叉,所讲述的内容之界域、重点以及章节纲目等,差异不小,难有定规,并无所谓标准之国学.从当代中国文化的知识背景和时代特征来认识国学,除了要了解传统的经、史、子、集之学外,还要把握中国学术史的变化,以思想观念为经,以时代嬗变之脉络为纬,弄清楚国学的发展历史、主要思潮以及核心的价值观念等,只有这样,才能够厘定国学在当代的地位与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汉语修辞史与中国文化的互动关系,即研究汉语修辞演变与中国文化发展如何相互推动。文章首先将修辞现象的演变放置于社会政治、经济、科学,尤其是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其次,探讨文化发展对修辞演变的全方位影响;再次,探讨了修辞变化对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西方国家主导的全球化导致当代中国青年中华民族认同感弱化;当代中国青年肩负着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必须强化其中华民族认同意识;把培养当代中国青年中华民族认同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科学技术,重塑中华民族文化,提高当代中国青年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将中华民族精神贯穿于中华民族认同意识的培养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中华民族历史的学习。  相似文献   

17.
宪法文本寄托了立宪者对于本国国家形象的自我期许与自我想象,是对于本国国家形象的最权威、最正式的表达。百年中国宪法文本的变迁,折射出百年中国国家形象的变迁。宪法对于国家形象的塑造功能,应当引起政治家和宪法学理论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中国模式或中国经验与当代中国社会学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中国模式"或"中国经验"成了包括社会学在内的学术界、理论界的热点之一,这中间究竟能不能提"中国模式"就有截然相反的意见.我们的观点是其一"中国模式"可以提而且必须提,其二"中国模式"或"中国经验是中国社会学立足现实的有效切入点,其三实地调查地方层次和社区层次是将前沿意识与草根精神结合的关键.那末,研究"中国经验"或"中国模式"究竟对中国社会学有什么作用呢?这是我在文中着重加以说明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