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菁葆 《琼州学院学报》2012,19(1):16-17,35
本文从黎族现存性崇拜遗物以及服饰图案和龙被艺术中遗存的古代信息中,钩稽出古代黎族社会中的女性生殖崇拜和男性生殖崇拜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祆教,即古代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公元前六世纪,由波斯人琐罗亚斯得(Zoroa-ster)创建.因该教拜火,以火光代表至善之神崇拜,故名“拜火教”,同时,该教还拜日月星辰,故又名“祆教”.公元三世纪,波斯萨珊朝时,定火祆为国教,一时在中亚地区盛行.公元七世纪,大食(即阿拉伯)统治波斯后,伊斯兰教取胜,迫使祆教徒大批东移.一、祆教的传入与兴盛祆教传入中原时间,学术界一般认为在公元六世纪,即波斯邻近的滑国于公元516年通梁之时.但是,祆教传入西域应早于这个时间.据《魏书》卷101记载;“高昌国俗事天神”.《北史》卷97与此载同.《魏书》卷102记载:“焉耆国俗事天神”.《周书》卷50与此载同.  相似文献   
3.
祆教即拜火教,崇拜火光,日月星辰。祆教艺术鲜为人知。本文从历史、音乐舞蹈、民俗、考古等角度揭示古代西域的袄教艺术不仅繁盛过,而且继续对近代民俗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乐人、乐器、乐曲以及歌舞戏方面进行考订 ,指出摩尼教乐舞艺术在西域的产生 ,正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双簧乐器发源于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公元3世纪,波斯人把双管改成单管,而且起了一个新的名称苏尔奈伊。之后,双簧乐器经土耳其传入欧洲地区。欧洲许多国家开始演奏这种乐器,并且起了各式各样的名称。这些情况说明,西亚乐器对欧洲音乐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浩瀚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有一条被沙漠包围着的绿色走廊,它就是克里雅河三角洲。从于田县沿克里雅河北行,可领略到黄色沙海中绿色长廊特有的自然风光。在这片土地上,居住着克里雅人。 克里雅人其实是维吾尔人,因依着克里雅河生存而得名。相传在  相似文献   
7.
四位盛装的柯尔克孜族演员,在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舞台上,为人们演出了颇负盛名的库木孜弹唱。那嘹亮奔放的歌喉,幽默诙谐的表演,似乎使各族观众都置身在充满歌声的“勃孜吾”(帐篷)中。库木孜,是柯族人民在蒙古族的“火不思”、波斯人的“到巴勃”,汉族用的“阮”等古典乐器基础上发展创造出来的。库木孜弹唱的表演艺术,给人一种别开生面之感。玛纳斯奇(歌手)有时把琴平放在腿上,有时放在肩上,有时对着脑门,有时竖在地上。他们演奏姿式变化多端,但始终保持着乐曲不断。更引人入胜的是,他们竟能用小刀刮奏。如果不是亲眼目睹,简直  相似文献   
8.
先秦时期(公元前35世纪——前207年) 从远古时起,新疆各族就和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华夏族有着经济文化的友好往来.如新疆罗布淖尔地区原始社会的战墓葬中,曾发现过一种用海菊贝壳制成的随葬饰珠。这种贝壳,只产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新疆哈密出土的似橄榄状的黑陶器,和黄河流域陕西宝鸡北首岭半坡型的船型壶的形态一致。这说明,人类还在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新疆就和中原有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9.
维吾尔族,是我国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民族。其居住地——新疆,面积占我国领土的六分之一,又位处中亚腹地,是丝绸之路的要冲。维吾尔族长期生活在这样一个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地吸取了东西方文化的精华,从而逐渐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木卡姆艺术,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的西域是一个很大的地理范畴,包括现今的新疆和部分中亚地区。西域音乐艺术家,即是指古代这一地区的音乐艺术家。今天,要研究作为古代中国艺术一部分的西域艺术,以及它在我国艺术中的地位,就不能不涉及当时出生在中亚,活跃在中国音乐艺坛的那些音乐艺术的创造者和实践者们,特别是当我们在振兴中华艺术,借鉴前人的艺术成就,发展社会主义中国艺术的时候,就更不能忘记他们。西域的音乐艺术,是在各种文化的交融中,在各种风格、流派的并存中,在这些风格、流派的艺术家的竞技中,兴隆、繁盛和发展起来的。但美中不足的是,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