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3 毫秒
1.
【摘要】为了体现刑事诉讼法中的公平正义原则和保证诉讼民主.在强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利保障的同时,对于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保障应当予以重视,虽然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在保障刑事被害人权利方面的规定更加完善,但在关乎被害人最密切经济赔偿权却在法律中是一个空白和滞后的状态。本文旨在探索建立国家补偿制度,对被害人以救助,给以经济补偿,防止给其造成二次伤害,从而真正地实现保障人权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2.
刑事犯罪被害人,是指由于犯罪行为而使其合法权益及其精神等方面遭受到损害的个人、单位以及因为犯罪而受到严重危害的国家和整个社会,文中综合论述了被害人的概念与主要特征.系统分析了被害人法定权利.论证了完善我国刑事被害人诉讼权益保护制度的必要性,针对加强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权利保护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杨远 《现代妇女》2014,(3):I0074-I0074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指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在解决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附带解决因被告人的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物质损失的赔偿问题而进行的诉讼活动,对于及时解决被告人犯罪行为对受害人的经济损失和巨大精神创伤具有重大积极意义。但是新刑事诉讼法以及司法解释中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赔偿范围的规定仍然滞后,这突出表现在赔偿范围不包括残疾赔偿金和死亡赔偿金,这对于法院审判工作产生了各种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保障公诉案件被害人诉讼权益立意,探讨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被害人诉讼权益保障不足,笔者综观关联文献并联系诉讼实践,从十个方面提出完善“公诉案件被害人”诉讼权益保障的建设性意见。即落实被害人人身安全保护,扩大并落实被害人知情权,被害人及时获得律师代理,完善公诉转自诉保障起诉权,赋予被害人上诉权,完善被害人抗诉规定,完善被害人再审申诉规定,落实被害人国家救助,构建被害人社会援助,完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5.
网络暴力犯罪的应对困境、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越  马兵 《职业时空》2009,5(2):118-119
网络暴力犯罪是在虚拟世界中通过恶性言论方式对被害人的心理、人格、名誉造成侵害的犯罪行为。网络暴力犯罪具有隐蔽性、群体性、转化性三个特点。根据网络暴力犯罪的具体情况,收集证据充足与否,被害人维权可以采取刑事自诉与公诉两种方式。司法机关应当提高对于网络暴力犯罪的重视,认定犯罪的同时还应该注重程序性规定以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最终实现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一司法活动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6.
周杭 《老年世界》2006,(4):13-13
所谓附带民事诉公,就是指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根据被害的申请,为处理被告人的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物质损失的赔偿而进行的合并审理的诉讼活动。这种民事诉公是在刑事诉论中附带解决的,所以称作附带民事诉讼。  相似文献   

7.
黄培岳 《伴侣(A版)》2010,(12):16-17
正2010年8月13日,海口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制造震惊海南的"2008.8.5"杀人碎尸案犯罪嫌疑人陈明死刑。此案让人震惊的是被害人和被告人双方竟然是一对刚踏出校门的"毕婚族"小夫妻!  相似文献   

8.
对于个人的犯罪行为,可以从多个角度不同的方面进行剖析和归因。本文拟从个人的规范社会化的过程中探寻相关的致罪因素,在规范社会化的两个层次上,建立起规范社会化缺陷和个人的犯罪行为之间的联系,进而希望能对个人犯罪行为的遏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恢复性司法最大限度地恢复被害人的身心和财产状况、犯罪行为对社会造成的损害和犯罪人的守法生活。刑事和解是恢复性司法的一项有益探索——用双方平等协商的方式解决轻微刑事案件,避免了激烈的冲突,使双方的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这符合以人为本、和谐有序的刑事司法理念和现实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文中将从刑事和解在我国的实践、意义、障碍、制度探索等几个方面就此做一粗浅分析。  相似文献   

10.
我国青少年犯罪预防采取综合治理原则,取得一定效果.但同时存在种种不足,体现在法律体系、法制教育、预防体系的工作机制以及忽略被害人对犯罪预防的作用的研究等方面.据此,我国青少年犯罪预防应在预防体系、预防措施、预防的犯罪类型以及犯罪行为的矫正机构等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1.
上诉不加刑原则作为保障被告人上诉权的基石,为维护程序正义发挥着重要的司法价值。而司法实践中常常通过规避上诉不加刑原则而对达到被告人变相加刑的目的。因此,有必要通过对上诉不加刑原则做出正确解读,厘清原则内涵,为上诉不加刑原则明确适用路径。  相似文献   

12.
秦迪 《现代交际》2010,(11):8-8
命案产生了被害人死亡的严重后果,其社会危害的特殊性及其所引发的社会矛盾的尖锐性决定了这类案件的直接被害人及作为间接被害人的近亲属(以下统称命案被害人)的救助问题不仅是一个司法问题,更是一个深刻而复杂的社会问题。于是,对命案被害人的救济便成为所有类型刑事案件被害人救济的重中之重和急中之急。  相似文献   

13.
田媛媛 《现代妇女》2014,(7):140-140
刑事诉讼中有关证明责任主体问题分配的讨论一直未停止,而作为刑事诉讼一方当事人的被告人是否应当承担证明责任,则是证明责任在这一问题上争论的焦点。本文主要就被告人的诉讼性质以及诉讼地位等各个方面来全方位研究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是否承担证明责任和承担怎样的证明责任。  相似文献   

14.
依据犯罪行为与犯罪心理及影响,对犯罪心理痕迹进行分析,以充分发掘犯罪现场犯罪信息源中的犯罪信息,这对开展刑事案件侦查工作,分析犯罪人的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活动以及“刻画”犯罪人均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5.
李明月 《现代妇女》2013,(11):77-77
被害人承诺,在现今社会中已经得到普遍认可,但是目前我国刑法中并没有明文规定排除犯罪性事由。刑法以保护个人利益为首要任务,当被害人的法益受到侵害之前或侵害之时,被害人自愿放弃的利益不在刑法保护的范围之内。那么到底在什么情形下被害人放弃自己的法益有效.有效的被害人承诺需要具备一定的法律要件和一定情形。在刑法体系研究领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我国传统的报应式刑事司法模式已经难以应对日趋严峻的校园霸凌以及由此引发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有必要引入修复式司法以弥补报应式司法的不足。如果只是为了实现个案正义,那么,再怎么降低刑事责任年龄都不啻为削足适履,而且极有可能使得被贴上"犯罪标签"的未成年人产生恶性循环,诱发更严重的犯罪行为。修复式司法把被害人疗愈和加害人自愿承担责任作为目标,注重双方以平等的方式沟通交流,使双方有机会了解事情的真相,最大程度地满足实质需求,最终修复被犯罪所破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明辉 《老年人》2007,(3):53-53
问:对于人民检察院决定不起诉的案件。被害人如果不服,该怎么办? 肖虹 答: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对于有被害人的案件,决定不起诉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将不起诉决定书送达被害人。被害人如果不服,可以自收到决定书后七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申诉,  相似文献   

18.
未成年被害人兼具未成年人与被害人双重特殊性,在诉讼中极为弱势。而立法司法往往忽视其诉求,容易造成二次伤害。未成年被害人法律援助制度能够有效保护其合法权益,实现儿童最大利益。但未成年被害人法律援助现存诸多问题。如观念上认识不足,立法不完善、援助范围较窄,实践中律师介入受限、专业化水平不足、经费匮乏、分配不合理等。因此,应从确定未成年被害人法律援助的基本原则着手,完善法律规范、明确援助范围、明确法律援助律师职责、提高法律援助专业化水平、保障资金供给、实现法律援助与社会救济有机结合,全面保障未成年被害人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9.
在认罪认罚案件中,值班律师提供法律帮助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认罪的自愿性和真实性。立法者未赋予值班律师以辩护人的身份,导致值班律师的权利范围大打折扣,严重削弱了值班律师辩护的有效性,导致实践中出现值班律师没有会见权、阅卷权、量刑辩护流于形式等问题。赋予值班律师辩护人的身份,有利于提高值班律师的辩护质量。  相似文献   

20.
李运寰 《现代妇女》2014,(12):45-45
本文在分析被害人承诺正当性的法理依据的基础上报出了被害人承诺成立的四件,及推定承诺成立的求,认为在当前形势下,我国应运步建立并完善被害人承诺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