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州地处汉藏交汇地区,是明朝进入川西北和乌斯藏的门户,也是甘青藏茶马古道的枢纽。为了加强对西北藏区的统驭,明王朝大力经营河州,在河州等藏汉边境地带设置茶马贸易市场,建立茶叶征收交易、茶马比价及金牌信符等一系列茶马贸易管理措施,积极开展甘青藏区汉藏之间的茶马贸易活动。明代河州茶马贸易之繁荣,再现了河州在甘青茶马古道中的重要历史地位,同时也促进了藏汉各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  相似文献   

2.
洮州湫神奉祀是以明初功臣为原型,以民间龙神祭祀的神学功能为内容,结合官方祭祀的形式,综合发展而成的一种民间神学体系,这种民间神学体系包含的文化意蕴为:1.戍边将士在构建本土神学文化中发挥了主导作用;2.湫神奉祀是国家祭祀与民间宗教的完美结合;3.洮州湫神是戍边将士的自我塑造;4.洮州湫神是世代戍边将士精神家园的守护神;5.洮州湫神融洽了民族关系;6.洮州湫神承载了民间娱乐的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3.
论朱元璋经略洮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朝洪武前期 ,限于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 ,朱元璋对洮州地区实行羁糜政策 ,由此产生的问题是西部边疆地区不够安定。洪武十一年至十二年 ,明朝对洮州地区大规模用兵。经过这次军事行动 ,洮州一带的西番人遭到毁灭性打击 ,明朝实现了对洮州地区的直接统治 ,从而不仅使西部边疆地区出观了较长时期的安定局面 ,也扩大了江淮人向洮州地区的移民规模  相似文献   

4.
邱崇 《殷都学刊》2011,32(1):130-131
《周易》中"良马逐"的意思是良马交配,而非良马追逐。"良马逐"的结构形式和甲骨文、金文及十三经中"逐"的用例都不同,是动物作施事主语且句子没有宾语,不能解释为追逐。汤阴话中动物受孕叫"有逐"为这种解释提供了方言证据。良马交配的解释也更符合大畜卦的卦义,和大畜的六四、六五爻形成整齐的对应。  相似文献   

5.
一三六八年(洪武元年)朱元璋率领农民起义军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明朝。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即派人招抚辽阳行省等处军民,着手统一东北地区。不久,在辽阳设置了定辽都卫指挥使司,以马云、叶旺为都指挥使,这是明代在东北建立行政机构,取代元朝统治的开始。一三七五年(洪武八年),定辽都卫指挥使司改为辽东都指挥使司(简称  相似文献   

6.
盐官的设置是元代盐政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元一代,南北得以统一,元统治者对全国较大的几个盐运司的官员进行了统一设置,并罢去一些规模较小盐司的官员,这反映了统一局面下元统治者宏观调控,抓大放小的管理思想.随着盐务管理体系(盐运司一分司一盐场)的建立,元统治者整合金代盐官体系和元初转运司体系,相应建立了盐官体系,进而推广至南方产量较大的两淮、两浙及福建盐区.这是全国统一局面下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央垄断盐业,加强中央财权的重要表现.元代盐官体系盐运司官员设置的规范化使元代盐法在理论上臻于完善,并成为明清盐官设置的样板.  相似文献   

7.
冯永林在《中国史研究》(一九八六年第二期)撰文探讨了宋代西北地区的茶马贸易。指出:茶马贸易是宋王朝对西北少数民族进行羁縻统治和购求军马的重要手段。创始于北宋神宗时期,延续到南宋未年,经历了由盛而衰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8.
从特林地形图和历年出土的几方奴儿干地区的卫所官印,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明代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的设置和对该地区的管辖情况。一奴儿干都指挥使司建立于明朝永乐七年(1409年)闰四月,都指挥使司设在特林(庙街,今苏联尼古拉也夫斯克)地方,距黑龙江口约一百五十公里,都指挥使司下辖“卫  相似文献   

9.
清代兰州地区的茶马互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马互市,是利用内地所产茶叶与北方少数民族的马匹等产品进行交换的一种特殊贸易,是民族交往的一种形式,我国历史上的茶马互市源远流长,为加强中原地区同少数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联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地处祖国西北要冲的兰州,是通向蒙古、西藏、青海、新疆等地的咽喉,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孔道,同时也是西北的军事重镇。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兰州地区是历代茶马互市的重要场所,尤其是有清一代,兰州地区成为全国最大的茶叶集散地,是全国茶马互市的中心。  相似文献   

10.
况腊生 《兰州学刊》2008,(5):147-150
茶马互市在古代是以穿行于今藏、川、滇横断山脉地区的茶马古道为基础,以茶马交换为主要内容,以马帮为运输为主要方式的一种贸易方式,也是一条连接内地与西藏的古代交通大动脉,又是一条民族融合的文化大动脉。茶马互市在宋朝军事、政治和经济上的重要作用,使得宋朝中央政府直接介入茶马贸易制度,设立专门的法律和相关机构进行管理,严格控制茶马互市。这些政策被后世朝代所延续并创新,但是茶马互市更重要的作用是在观固西南边疆安定,维护多民族的团结上发挥了重要的历史性作用。这对于今天的民族团结和和谐社会的建设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江西社会科学》2017,(11):155-162
海南岛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站,随着宋代海外贸易的繁荣,海南岛的战略地位迅速提升,军事地缘格局中的地位逐步得到重视。为应对"环海包黎"的复杂形势,宋廷在此不断加派驻军,并设置土丁、寨丁、水军等。通过设置都巡检使司、水陆都巡检使司等军事性质的机构加强军事统治,以策安全。但因海南岛孤悬海上、交通不便等因素的制约,宋廷于海南岛的军事建置仍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很难发挥较大成效。  相似文献   

12.
明代的提刑按察使司是掌管一省司法、监察的重要机构。它因何设置?职能怎样演变?迄今尚未见论及,本拟文对此略加考察。一、按察使司的设置与职责提刑按察使司的长官称按察使,明代俗称臬台。按察使之设始于唐,史载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仿汉刺史制,“置十道按察使”,每年秋冬赴各道巡察,考核吏治。宋设转运使,初亦兼管提刑,后又专设提点刑狱,遂成后世按察使之前身。金承安四年(1199年)改提刑使为按察使,主管一路的司法刑狱和官吏考核。元代改称肃政廉  相似文献   

13.
兀刺海(斡罗孩)和西夏黑水镇燕军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纂辑西夏(1038—1227年)历史的过程中,研究者必须细致谨慎地对付一些偏僻未识然而在中心事件中起过重要作用的地名。下面的札记正是对一个长期令人困惑的历史地名的尝试性解答。1.据《宋史》(卷486第14029页)记载,西夏在李元昊(嵬名曩霄)时期,共设置十二监军司,左右厢各六个。右厢军司中有一个名叫黑水镇燕。西夏监军司的军名通常和所在地的地名有必然联系,故而大多数学者都把这个军司假定在黑水地区,也就是肃州(酒泉)东北额济拉河(弱水)的上游,即闻名的哈拉浩特(额济纳)。《元史·地理志》(北京1976年版,卷60第1451页)与此明显不同地标有另一个西夏监军司,即设于亦集乃的黑山威福军,  相似文献   

14.
况腊生 《理论界》2008,3(4):126-129
茶马互市是以穿行于今藏、川、滇横断山脉地区的茶马古道为基础,以茶马交换为主要内容,以马帮为运输为主的古代贸易方式。它作为一条连接内地与西藏的古代交通大动脉。又是一条民族融合的文化大动脉。茶马互市当时在军事、政治和经济上的重要作用,使得历代中央政府都高度重视,设立专门的法律和相关机构进行管理,严格控制茶马互市。但是茶马互市更重要的作用是在巩固西南边疆安定,维护多民族的团结上芡挥了重要的历史性作用,这对于今天的民族团结和和谐社会的建设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苏皖古俗在甘肃洮河流域的遗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初,大量苏、皖籍军户和移民定居甘肃洮河流域的洮州(今临潭县)、岷州(今岷县)等地而未归,其南方古俗,也被他们的后裔世代传承,至今仍有遗存.本文从移民简史、当地民歌、服饰和民间信仰诸方面,对这一文化现象进行了饶有兴味的论述,展示了当地移民民俗圈的部分特点,为有关学科提供了生动的资料和有价值的研究线索.  相似文献   

16.
刘渊然与云南道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高道刘渊然在云南传播道教,开宗立派,创立长春派;设置道官,在云南设置了"道纪司"、"道正司"、"道会司"三级道教管理机构;招收门徒,为云南培养出了一批颇有影响的道教人才.他对云南道教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使明代云南的道教逐渐走向兴盛,并在全国道教界赢得了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7.
明代引茶制度初论——明代茶法研究之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资五谷以为食,所以下食者盐,而消食者茶也”。茶是我国人民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但是随着茶业的发展和饮茶风尚的普及,中唐以降,茶叶被纳入了封建国家禁榷专卖的轨道,茶法也就应运而生了。经过宋元的发展,至明代渐臻完备,“凡中茶有引由,出茶地方有税,贮放有茶仓,巡茶有御史,分理有茶马司、茶课司,验茶有批验所”。明茶法有三:曰官茶、商茶、贡茶。仅就商茶之法(商专卖体制下的茶叶流通政策)而言,则又包括引茶和开中两种制度,而以引法为基本特征。关于开中茶法,笔者已有专论,这里仅就引茶制度的若干问题进行初步论述。  相似文献   

18.
神宗熙宁七年,北宋政府为了便于"买茶博马",开始禁榷川茶,在川陕地区设置茶事机构和茶事官,并逐步制定出一套完整的茶事官考核制度.无论是茶场司的提举官及其属官、诸买卖茶场的专职监当官及产茶州县的兼职之官,还是搬运茶货的押纲官,针对他们各自岗位特点,都制定了标准、内容各不相同的考核条令.这一制度的确立和完善,对川陕地区茶马贸易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也促使一些茶事官贪功急利,为了邀功请赏,往往加重对广大茶园户的苛剥.  相似文献   

19.
甲科村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红星乡 ,与甘肃省碌曲县郎木寺乡隔白龙江相望。全村共 95户 ,5 75人 ,除 1户汉族、 1户藏族、几户东乡族、保安族外 ,均是回族 ,普遍信仰伊斯兰教。[1 ]甲科村旧称甲科寨 ,历史上就是川、甘、青三省商品交流的必经之处。这里是从松潘出发 ,到若尔盖阿西后分道的运输古道若夏路[2 ] 和若临路[3] 的交叉点。这两条古道是川甘青茶马贸易古道 ,在清朝之前 ,就有松潘、临潭、夏河、洮州的回汉商人进入这里 ,用耗牛驮上茶叶、盐巴、百货和宗教民族用品 ,临时搭上帐蓬 ,以物易物交换当地藏族的畜产品、…  相似文献   

20.
试论茶马古道的旅游开发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马古道是中国历史上内地农业地区和边疆游牧业地区之间进行茶马贸易所形成的古代交通路线。它作为内地汉族地区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往来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沟通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方面发挥了十分巨大的作用。本文试图在认识茶马古道的基础上 ,就茶马古道的旅游开发在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形象塑造等方面的价值及其未来前景作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