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国际关系三大理论流派对国际安全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国际安全进行宏观思辩和理论思考时 ,现实主义强调 ,在国际政治无政府状态下 ,每个国家都面临“安全困境” ,结果国际相互作用的本质必然是冲突。虽然安全困境不能从根本上消除 ,但均势政策能最有效地解决因权势竞争造成的国际冲突和不稳定局面。亦有现实主义学者指出 ,安全的获得可以不通过均势而靠优势强权 ;理想主义倾向于强调国际关系中各国的共同利益、共同价值观念和共同规范保证了国际社会具有和谐的本质 ,其关于国际安全最通常的见解是世界政府论、集体安全体系论、自由经济秩序有利于增强和平理论和民主和平论 ;革命主义主要有马列主义以及受马克思著作影响的非马克思主义者 ,其代表性观点有列宁帝国主义论、依附理论、世界体系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论和世界秩序学派的世界秩序论。  相似文献   

2.
"民主和平论"是政治学领域的重要议题,长期受到西方学者的关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它成为美国笼络欧洲、向全球扩张霸权的理论工具。民主制度与国际和平之间的关系,各国、各界解读不尽相同,二战结束后民主国家之间,尤其是美欧等老牌民主国家之间,并未发生战争的事实,的确为西方国家输出民主提供了难以驳斥的借口。从无政府状态下美欧霸权主义的本质、国际权力格局当中美欧实力的不均衡状态,以及基于合作成本与收益计算所形成的政策偏好等现实主义宏观理论来分析,冷战结束后老牌民主国家间的和平,仅仅是现实利益的一致,并非民主制度使然,美欧围绕欧债危机的货币博弈和"棱镜事件"恰好佐证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3.
赵国军 《国际论坛》2012,(3):7-12,79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不仅赢得了冷战,而且在冷战后发动的一系列针对非西方民主国家的战争中取得了胜利,催生了国际关系中的"民主胜利论"。该理论认为在政权类型与战争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由于民主制度的优势,民主国家在与非民主国家的战争中更容易取得胜利。文章在对"民主胜利论"的主要观点进行阐述后,认为其赖以支撑的统计数据存在瑕疵,"选择效应"和"战场决胜"解释缺乏说服力,民主和战争胜利之间的因果变量关系难以成立。文章认为,作为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一脉,"民主胜利论"的理论和逻辑错误深嵌于其浓厚的西方"民主"迷思和意识形态情结之中。  相似文献   

4.
国际危机管理一直是国际安全问题研究的重要内容.当代西方国际政治理论的三大流派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都提出了各自关于国际危机管理的模式.现实主义强调权力安全危机管理模式,认为均势安全观、霸权安全观和威慑安全观都是权力安全模式的表现;自由主义主张制度安全危机管理模式,突出国际制度和民主理念在国际危机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而建构主义则提出了观念安全危机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5.
反思权力政治与相互依赖理论——读《权力与相互依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国际关系学界有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之争,分别用权力政治和相互依赖描述战后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前者重视国家利益、权力斗争在国际关系中的主导作用,后者强调全球化过程和相互依赖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深远影响。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1977年的著作《权力与相互依赖》,第一次全面否定了现实主义的基本假说,创立了相互依赖理论。本文试图对相互依赖理论做出批判性的阐释和分析。一、相互依赖理论的几个基本观点基欧汉和奈合著的《权力与相互依赖》一书可谓是相互依赖理论的开山之作。作者在对“权力政治”和“相互依赖”进行综合…  相似文献   

6.
"民主和平论"是冷战后美国国际关系理论界争论的热点.但"民主和平论"面临着概念、事实及逻辑上的三重困境,因而引起很多人的批评.在这场理论的"挑战-应战"中,一些学者对"民主和平论"进行修正,约翰 M·欧文就是其中一位.他的<自由主义怎样造就民主和平>一文着重强调自由主义的重要性,并引入"知觉"概念,试图应对人们对"民主和平论"的批评.本文认为该文虽在论证上有些许突破,但仍停留于一些理论上的修补,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主和平论"的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7.
围绕着中国的崛起,在美国国内出现了四种不同的理论解读,一是新现实主义,二是传统现实主义,三是贸易和平论,四是民主现代化论。前两个视角从现实主义的立场出发,将中国的崛起看成是美国的威胁;后两个视角从自由主义的理论出发,认为中国的崛起不会威胁美国的国际地位。前者形成对华“遏制派”,后者便是对华“接触派”,两派对中国的经济、军事、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解读各抒己见,见仁见智,从1993年至今,展开了激烈的对华政策辩论。这次辩论打破了美国传统的政治分野和内政外交之间的界线,给两国关系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而辩论双方在逻辑前提和政策目标等方面又有许多共通之处。  相似文献   

8.
首先从国际政治理论中安全困境的概念入手,分析安全困境的内涵和本质;再从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等学派的不同角度,分析国家之间安全困境产生的原因;最后依据不同学派的理论和观点,寻找国际关系中安全困境的出路。  相似文献   

9.
战争与和平问题一直是国际政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自由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学派都曾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但未能提出一个较为妥善全面的解释。现代化的发展会产生一个以经济依存为基础 ,政治上的融合和价值上的认同为特征的超国家实体 ,它的出现可以减少战争爆发的频度 ,可以延长和平。  相似文献   

10.
诺曼·安吉尔作为国际关系研究领域自由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政治思想体系主要包含欧洲工业化国家间的相互依赖致使战争不可获益,科学引导公众观念和集体安全思想三大部分。本文首先分析安吉尔国际政治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进而系统解析其思想体系的主要构成,最后考察其思想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建构主义者关于安全区域主义两个核心理论“安全复合体”和“安全共同体”出发 ,阐述了他们关于走向“安全共同体”的“梯级论”、“阶段论”和“非安全化”理论以及决定这一进程的规范、认同、文化、信任等核心变量和社会化、制度化等重要动力。本文认为 ,与理性主义者相关理论观点相比 ,建构主义者的理论观点既可以解释区域安全研究现存的重大的理论困惑 ,又更广泛地反映了冷战后安全区域化和区域主义发展的新现实 ,所以 ,它是一种创新的理论。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国际社会正在面临严重的安全危机。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在世界范围内大流行。大国博弈加剧世界局势的动荡,中东、中亚和南海成为国际军事力量角逐的敏感地区。在新冷战思维下,美国和俄罗斯先后退出《中导条约》,意欲谋求新核武威慑。恐怖主义呈现全球扩散趋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主要强国以传统安全观为理论指导,利用反恐战争实行霸权主义,趁机削弱假想的战略竞争对手。国际社会必须在安全观上完成新旧更替,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为行动指南,打破安全困境,消除战略互疑,回应人类和平、合作与发展面临的严重威胁,重建全球反恐合作机制,终结恐怖主义危害,构建人类安全共同体。  相似文献   

13.
博弈一般分为零和博弈和非零和博弈。有的博弈在一种情况下是零和博弈,在另一种情况下就成了非零和博弈,这一切都取决于博弈的过程。目前,中美朝三方的的博弈正类似于这种博弈关系。中美朝二方博弈正朝着有利于和平的非零和博弈方向发展。东北亚三方的博弈还没有结束,在对弈的过程中还会波澜起伏,何时会有结果也很难预料。但是,有利于东北亚地区乃至整个亚太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博弈结果应该是妥协与合作,这符合博弈三方的利益,符和东北亚各国的利益,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许多国家增加了核使用为国家发展的目标之一.本文简析了全球核使用状况和核使用与全球和平与安全的关系,提出了核使用和全球和平与安全的国际法定位和核使用法律责任和国际赔偿责任确定.  相似文献   

15.
"二战"结束后,斯大林从维护世界和平与苏联安全利益的愿望出发,根据战后不同时期的国际形势提出了一系列维护和巩固战后国际安全的战略思想.就其根本目标来看,这种安全战略旨在保证苏联的国际安全环境在尽可能长的时期内不被破坏;就其实质和措施来看,这种安全战略防守多于进攻,巩固既得利益多于争夺新的势力范围.在两制国家间关系上,他的思想经历了一个从友好合作到冷战共处的转变;在维护国际安全问题上,则由最初寄希望于集体安全保障转变为依靠建立自己的集团组织;在欧洲格局的安排上,斯大林突出了建立苏联"安全带"的想法;在原子弹与世界和平问题上,他认为只有打破美国的核垄断才能保障世界和平与安全.斯大林对战后国际安全的分析是冷静而清醒的,他为维护苏联安全所采取的许多步骤和措施也是正确或可以理解的.但是,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斯大林也损害了别国的利益,打破美国核垄断的努力在客观上也加剧了核军备竞赛.  相似文献   

16.
产业竞争优势理论可以划分为传统产业竞争优势理论、新产业竞争优势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三个阶段。传统产业竞争理论认为,劳动生产率、国家的生产要素结构和产品的要素投入结构是产业竞争优势的源泉。新产业竞争优势理论指出,规模经济、产品生命周期、代表性需求等因素对产业竞争优势具有显著影响。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强调,钻石体系愈完善,产业愈能确立竞争优势。产业竞争优势理论对于中国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20多年发展的历程表明:中国已经走上“和平崛起”之路。中国为“和平崛起”正倡导并形成一整套适应世界潮流的国际关系新理念,即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观“、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以及“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的新睦邻政策。在这些国际关系新理念支撑下,正在崛起的中国就能够使世界各国充分相信中国是在维护世界和平中发展自己,并以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18.
“民主和平论”是当代西方世界的国际关系理论之一。它试图从国内政治结构、民意以及决策机制等国内政治因素探寻西方二战以后长期和平的原因。但就科学性而言,其逻辑推理不严密,过分强调民主制度的作用而忽略了其他因素,因而该理论是不严谨的。自2005年下半年来,我国领导人不断提出“和谐世界”的崭新理念,并日益得到关注和好评。本文主要从对这两种理论出发,对中西方的和平发展理念做出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19.
中国政府信息公开法制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在宏观上包括政府信息公开责任和公民的知情权,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中国理论界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制理论研究越来越关注,有民主说、程序说、国际法说、人权说等学说的出现。中国政府信息公开的实践始于1991年,虽然现在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中国政府信息公开已经从探索阶段逐步走向标准化、规范化阶段。  相似文献   

20.
核威慑通常被认为是确保国家之间恐怖和平的手段 ,但它或许不仅仅具有维持暂时和平的功能 ,还可能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到一个更为完善的阶段。康德在他的国际关系思想中 ,认为毁灭性战争危险的存在 ,对于永久和平的实现和人类社会的改善 ,是一个重要的条件 ,因为这能够促使人们产生推动国际社会进步的共同责任感。但在他的时代 ,这个前提实际并不存在 ,而将核威慑“代入”康德的逻辑 ,我们可以认为 ,它对人类进入一个更为和平和理性的阶段具有重要意义。尽管这样的逻辑还有不完善之处 ,但是相关的研究却不是没有价值的 ,因为国际社会的进步观念不应该———事实上也很难———从国际关系理论中排除出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