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1 毫秒
1.
和平崛起战略的实现有赖于国家安全.文章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论述了国家安全与和平崛起的关系,强调要居安思危认清我国安全威胁的新特点;与时俱进确立新的国家安全理念;从长计议制定新的国家安全战略;审时度势提高维护安全的战略能力.  相似文献   

2.
冷战结束后,南亚安全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总体上朝积极方向发展的同时,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传统安全因素与非传统安全因素相互交织,严重地制约了南亚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而影响了南亚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作为紧邻南亚的大国,无论是从自身利益考虑还是从南亚国家利益出发,中国始终坚持维护周边地区和平与稳定的政策,积极推动南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支持南亚国家应对各种安全挑战,开展与南亚国家的安全交流和合作,支持南亚地区安全合作,极大地促进了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成为维护南亚地区安全的重要外部力量.  相似文献   

3.
“萨达姆之死”作为国际政治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凸显了国家安全、国际秩序与全球正义等方面的问题。“萨达姆之死”和伊拉克作为“失败国家”问题,一方面将进一步危及伊拉克的国家安全、破坏国际秩序和损害全球正义;另一方面它又为维护国家安全、建构国际秩序和伸张全球正义提供了种种可能。“萨达姆之死”在短时间内并不能终结伊拉克的乱局,因为没有民族和解与政治宽容就无法实现“永久和平”。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一个正处于和平发展时期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和平发展既需要国内的稳定,又离不开良好的国际安全环境.近年日益突出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对中国和全球的发展产生了极为严峻的影响,中国在全球共同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合作中,态度积极,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5.
在国际安全实践中,国家安全利益是国际安全关系的出发点和归宿,国际政治权力是国际安全关系雏护和变革的动力,而国际安全机制构建则源于国家间利益与权力的互动.国际安全机制的性质类型影响其功能输出.由于机制的内在机理和国家自身的特性,主权国家对机制的参与选择是一个复杂的博弈过程.遵循"利益-权力"理性博弈的原则,参与选择中塑造新的安全机制体系,应坚持在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不断完善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安全合作,尽量避免对抗和冲突,以求维持全球的稳定与和平.  相似文献   

6.
中东作为当前全球矛盾和冲突最为复杂和集中的地区,短期内将难以化解各种矛盾和建立全面的安全体系.但中东的波斯湾地区作为世界主要能源产地,其安全局势直接关系到全球经济和政治的稳定,因而有必要首先在这一次区域地区建立安全秩序.伊拉克战争后,波斯湾地区安全局势出现了重大变化.长期和周边邻国关系紧张的伊朗,现已崛起成为波斯湾地区实力最强的国家.为了抵制西方国家干预和维护海湾地区稳定,伊朗明确提出了和波斯湾其他国家共同建立地区安全秩序的设想.为此,伊朗近年来和伊拉克以及海湾合作委员会成员国积极开展对话改善关系,并向邻国保证其核计划仅限于调整能源结构的和平用途.伊朗为此所做的努力,现已为建立波斯湾次区域安全秩序创造了一定条件.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在西力东渐中演化为两栖国家.30年经济转型,中国具备了海洋国家的基本特征,海权作为国家安全战略的一个支轴进入了中国的战略视野.中国海权经略以欧亚大陆的绝对存在为背景,接受中美关系的和平框架约束.全球海权与欧亚大陆均势势成连动,在美国全球海权衰落的背景下,欧亚均势也将逐渐动摇.中国应在海洋战线保持战略克制,延缓美国衰落,迟滞大国力量转换的节奏,并推进战略西进,从而集结资源应对陆海均势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刘雨辰 《国际论坛》2015,(3):72-78,81
近年来,韩国积极开展中等强国外交,其动因来自三个方面:在全球层次上,全球治理变革为韩国提供了扩大国际权力份额的机遇;在地区层次上,东亚区域经济整合与安全困境并存,为韩国发挥中等强国角色创造了新空间;在国家层次上,政治精英对国家战略定位的持续追求是内在动因。韩国的战略目标是在保障国家安全的基础上,协助大国维持全球治理体系和东亚秩序稳定,收获和平红利。为实现其战略目标,韩国的基本策略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同时在大国间实行追随与平衡的两手策略,确保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9.
王勇  许海云 《国际论坛》2023,(1):120-138+159-160
核扩散是安全领域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它极大地影响了国家、地区与国际安全,更体现了核扩散视阈下的国际核秩序与国际防扩散体系,成为学界热议的话题。检视学界研究可发现,学者对核扩散问题的研究形成了动因、逻辑、论辩和应对四种范式:动因范式说明了影响国家拥核意图的多重因素;逻辑范式解释了核扩散的市场路径和战略路径,解释了供需双方围绕核市场进行核合作的同时追求军事利益和经济利益的原因;论辩范式使学者在争论中深入思考了核扩散产生的乐观与悲观、和平与冲突以及核身份差别等多重影响;应对范式提出了解决核扩散的办法。尽管学界对核扩散的研究拓展和深化了核扩散与安全研究的领域和深度,有助于深刻理解与认识核扩散的复杂影响,却难以解决核扩散的去政治化、和平利用核能与核扩散之间的矛盾、核武器在国家安全与国际安全中的双重认识以及研究资料局限的问题。因而,核扩散的研究与现实仍存在差距,就目前核扩散局势来看,核扩散研究未能解决的难题仍然存在于防扩散治理之中,核扩散问题还会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10.
冷战结束后伊朗与美国关系经历了相互攻讦、谨慎接触以及"9.11"后激烈对抗三个阶段。伊美为了各自的战略和安全利益,在中东和平进程、恐怖主义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特别是伊核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展开激烈对抗,其实质是美国的全球战略利益与伊朗的地缘政治战略利益、美国的中东战略利益与伊朗的国家安全利益之争。受伊美国内政治、伊核问题、伊朗与以色列关系及中东和平进程等因素的影响,未来伊美关系难以得到实质性改善。  相似文献   

11.
美国与核不扩散机制的建立、危机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核武器出现以来,美国曾经积极倡导建立国际核不扩散机制。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建立,对于制止核扩散、遏制和延缓新的核国家的出现,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当前国际核扩散形势十分严峻,不扩散机制面临严重危机,其主要原因在于美国推行的旨在建立单极世界的霸权战略,对国际安全构成整体性威胁,损害了不扩散机制的权威性。此外国际核不扩散机制本身存在的制度缺陷也是一些国家先后跨过核门槛的重要原因。而要解决核扩散危机,作为世界惟一超级大国和头号军事强国美国,对国际军控与防扩散进程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因此美国等核大国只有转变安全观念,在防扩散方面尽快达成协议,并取得实质性成果,才能维护全球战略平衡与稳定。还要对现有的国际核不扩散机制加以改进和完善。使其更加适应新的时代发展要求,真正做到有效地防范核扩散,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宁。  相似文献   

12.
对当代国际安全的分析表明,国际安全对世界和平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威胁国际安全存在诸多因 素,维护国际安全的主要途径是:国际组织的斡旋是保证,国际合作是基础,综合安全是条件,大国作用是关键。  相似文献   

13.
冷战结束以来,核危机已成为影响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大隐患。伊拉克战争的爆发引发了国际社会对核危机管理的高度重视。目前国际社会关于核危机管理的模式主要表现为:伊拉克模式、独联体模式和利比亚模式等。考察冷战后国际核危机的管理模式,对我们当前分析与解决朝核危机及伊朗核危机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二战"结束后,斯大林从维护世界和平与苏联安全利益的愿望出发,根据战后不同时期的国际形势提出了一系列维护和巩固战后国际安全的战略思想.就其根本目标来看,这种安全战略旨在保证苏联的国际安全环境在尽可能长的时期内不被破坏;就其实质和措施来看,这种安全战略防守多于进攻,巩固既得利益多于争夺新的势力范围.在两制国家间关系上,他的思想经历了一个从友好合作到冷战共处的转变;在维护国际安全问题上,则由最初寄希望于集体安全保障转变为依靠建立自己的集团组织;在欧洲格局的安排上,斯大林突出了建立苏联"安全带"的想法;在原子弹与世界和平问题上,他认为只有打破美国的核垄断才能保障世界和平与安全.斯大林对战后国际安全的分析是冷静而清醒的,他为维护苏联安全所采取的许多步骤和措施也是正确或可以理解的.但是,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斯大林也损害了别国的利益,打破美国核垄断的努力在客观上也加剧了核军备竞赛.  相似文献   

15.
风险社会中的核威慑自身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容易引发技术风险、信任风险、政治风险和道德风险。对立的主客思维方式、失序的国际规范、内在的逻辑矛盾以及缺失的道德责任导致了核威慑风险的产生与升级,而其中的道德责任是根本性的影响因子。面对日趋严峻的核安全形势,各国应该培植政治智慧与道德理性,强化共生意识和本体性安全,构建平等、正义的核安全合作机制,积极打造安全共同体,让参与者共享安全与和平。拥核国应该承担更大的道德责任,切实维护核不扩散体制,努力铲除核恐怖主义,稳步推进世界无核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中国20多年发展的历程表明:中国已经走上“和平崛起”之路。中国为“和平崛起”正倡导并形成一整套适应世界潮流的国际关系新理念,即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观“、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以及“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的新睦邻政策。在这些国际关系新理念支撑下,正在崛起的中国就能够使世界各国充分相信中国是在维护世界和平中发展自己,并以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17.
面对新时代的国际关系和核安全形势,核威慑的复杂性表现为核威慑动机界定、责任划定与善恶判定的复杂性。核威慑本身具有维护和平的低成本与好效果的合理价值,为维护世界和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安全保障。核威慑是对巨大物质力量的意向性,容易对人的自由意志形成压制,造成技术风险、政治风险和道德风险等。核威慑的价值考量应该厘清核威慑的价值来源、价值内容与价值立场。辩证认清核威慑的合理性与风险性,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立场,发挥核威慑的正向价值而避免其负面后果,这是核大国应自觉履行的国际义务。  相似文献   

18.
冷战结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迅速,同时采取了正确的外交战略,中国在政治、经济、安全等方面的外交利益得到了较好的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和中国外交利益实现之间存在互动关系.经济增长对外交利益实现的作用表现在:有利于中国和世界各国关系的发展;有利于维护政治自主;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有利于国际地位的提高.外交利益实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表现在:和平的国际环境有利于经济建设;良好的国际关系有利于开展国际经济合作,参与经济全球化;正确的对外开放政策有利于维护经济安全.同时,中国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9.
联合国维和行动是联合国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一项重大创新,它不但促进了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而且对构建和谐世界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符合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多极化、多边主义有利于构建和谐世界。作为实践多边主义的最佳场所,联合国在构建和谐世界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维护联合国的权威和继续积极开展联合国维和行动。结构现实主义是当今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为分析联合国维和行动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对构建和谐世界也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现实主义认为,在国际社会无政府状态下,摆脱“安全困境”、保障国家安全和堆护和平的手段是均势和威慑。自由主义则提出了世界政府理论、集体安全理论、经济相互依赖和平论、民主和平论等,他们强调影响和平的因素包括田内政治结构、文化与价值现;发展经贸关系可以使得困家之间更加相互依赖,从而减少战争;健全国际安全机制以防止国际冲突和维持和平;民主国家之间不会发生战争。在冷战结束后的新形势下,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的传统理论对于解决大国间的国际安全问题不无价值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