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研究概况1993年10月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出土了一批竹简,经彭浩、刘祖信等编联、撰写释文与注释,由裘锡圭审定并加按语后,于1998年5月在文物出版社以《郭店楚墓竹简》为名出版。这批材料一经公布,立刻引起了学界的高度重视,各地纷纷举办学术研讨会、座谈会,就郭店楚简相关问题展开热烈讨论。1998年5月,美国达慕思大学举行了世界首次“郭店《老子》学术讨论会”,来自中国海峡两岸、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比利时、加拿大的30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分别从考古学、历史学、古文字学、文献学、哲学以及宗教等角度对郭店楚简进行了广…  相似文献   

2.
此文曾经先师罗福颐先生修改,值其周年忌辰,特此发表,以资纪念。罗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金石家,不幸于1981年11月8日逝世。他对古代石刻、简册、古玺印及其文字的研究有重要贡献,对西夏史的研究也有突出的成就。他治学谨严,孜孜不倦,数十年如一日,著述甚丰,是一位受尊敬的学者。  相似文献   

3.
2006年6月,以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的齐鲁书社,隆重地推出了一部大型的古文字类学术著作——《陶文图录》。《陶文图录》由山东著名考古与古文字学家王恩田先生编著而成,是目前规模最大、收录拓片最多、印制十分考究的一部陶文研究力作。作者广收博采、鉴别筛选、分类  相似文献   

4.
由北京大学21世纪哲学创新论坛和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举办的首届中华文明起源研究论坛在京举行。这是学术界一次高层次、多学科的研讨会,来自哲学、文化学、人类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历史学等六个学科的专家学者数十人出席会议。李学勤、黄楠森、李伯谦、王东、廖学盛、王巍、王震中、朱乃诚、赵朝洪、葛英会、刘绪等与会者,从不同专业视角就中华文明起源的生态前提、  相似文献   

5.
杨怀源 《殷都学刊》2008,29(4):154-156
《西周青铜器年代综合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是一部博洽精审的古文字学、汉语语料学著作。  相似文献   

6.
山东陶文的发现和著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战国文字研究是建国后开始发展的,现在已成为中国古文字学的一个新分支,取得了不少成果。这一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除青铜器铭文外,有货币、玺印、石刻、简帛等多种,而陶器文字占很重要的地位。战国时期各国,如周、韩、赵、魏、燕、秦,都已有陶文发现,但内容最丰富、数量最多的,应推山东境内出土的齐国以及邹、滕等地的陶文。山东地区陶文的发现,是在晚清时期,比殷墟甲骨还要略早;其有专门著录出版,则与甲骨大致同时。很多著名的收藏家,都藏有此种陶文,不乏珍异孤品,对考古学、古文字学和当时历史文化的探索,均殊有价值。可惜解放前几十年间,陶文这一领域很少有人问津,  相似文献   

7.
甲骨学名著<殷虚书契考释>乃罗振玉所撰,此在王国维生前从无疑议.但在1927年王国维去世后,少数王门弟子以及傅斯年、郭沫若、溥仪等,逐渐由怀疑而遽将此书著作权归于王国维名下,遂铸成古文字学界的一桩公案.其实,王国维在许多文章及通信中都详细描述过罗振玉研究甲骨文的进程,其中颇多对于罗振玉撰述此书的记述,略无隐言;而罗振玉则不仅将自己著作此书前后的心理变化坦陈无遗,而且对其后续增补经过也留下了细致的笔墨.就全书的形式和内容来看,王国维作为书写者和补正者的形象原本是清晰的,但由于罗振玉的政治身份以及晚年与王国维交恶的事实,遂导致学术界故意抬王压罗现象的产生.梳理这段学术含量极低的学术史,对于从一个侧面来了解一个特殊时代的意识形态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 我是学古文字学的。古文字学本来是比较冷僻的学科,虽然出了一些大家,学的人还是很少。这些年随着整个学术界形势的发展,古文字学也“热”起来了。学科本身进步很快,四个分支——甲骨学、青铜器学、战国文字和简帛研究,都提出许多新问题,有了较大的成绩。古文字学的论文,由于排印要大量刻字,发表不易,但刊出的数量仍然很多。新人辈出,更是可喜的现象。有些青年学者,目光犀利,见解新颖,很值得学习。  相似文献   

9.
义利问题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价值论特别是道德价值论,为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确立了价值导向。义利范畴的内涵是义利问题的理论基础,可以从多方面着手探讨。本文对此从古文字学、价值、伦理三方面作一点探索。 一、古文字学考察  相似文献   

10.
四、罗、王治学的基本特征罗振玉和王国维结交垂三十年,他们之所以能在学术上独树一帜,留下深远的影响,极其重要的一点是,他们有着共同的治学方法。他们研究学问的方法,和乾嘉以来的小学家们相比,虽也有不少共同点,如都以《说文》的研究为基础,都尊重客观事实,遵循识字、释文、断句、通读的程序来释读铭文,都采用分类法对各类器物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15),但相异之处也很多。由于他们所碰到的问题,所见到的材料(即罗氏所谓  相似文献   

11.
序跋是王国维学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王国维的许多重要学术观点都是通过序跋提出的。本文通过对文字学相关序跋的研究发现,王国维从古文字学定名、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注意原则等方面初步构建了古文字学的学科理论,其“六国用古文”的独到见解奠定了战国文字研究的基础,在文字学史上的创始之功,实至名归。  相似文献   

12.
竹简《老子》应为稷下道家传本的摘抄本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钊 《中州学刊》2000,(1):67-73
本文认为,郭店楚墓出土的三组竹简《老子》,既非三种不同的《老子》传本,也非一种完整的《老子》传本,它很可能是一种《老子》本的摘抄本。从其归属来看,当出自稷下道家传本。理由是(1)竹简《老子》具有稷下道家和会众家的宽容胸怀;(2)竹简《老子》具有稷下道家重视术治的思想倾向;(3)附在竹简《老子》一起的《太一生水》篇,乃为稷下道家遗著;(4)竹简《老子》具有稷下道家积极、求是的学术风格。竹简《老子》作为稷下道家传本,对于我们认识《老子》乃至道家思想形成发展的演化进程将提供极为珍贵的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13.
2008年7月,清华大学入藏了一批流散到境外的战国竹简。据整理统计,竹简数量(含残片)约2500枚,其内容多为经、史一类的典籍,大多在已经发现的先秦竹简中从未见过,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经过。经过两年多的努  相似文献   

14.
试论汉语俗字研究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汉语文字学包括两个大的方面:小篆以前的古文字学和隶书以下的近代文字学。在众多学者的努力下,古文字学一枝独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由于种种原因,近代文字学却始终是冷冷清清,处于空白或半空白的境地。因而所谓文字学也就成了古文字学的同义词。本文就近代文字学的核心——汉语俗字研究的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建立汉语俗文字学的主张,以建构完整的(而不是头重脚轻的)汉语文字学体系。  相似文献   

15.
汉语俗字学的奠基之作──张涌泉博士《汉语俗字研究》读后文禾汉语文字学涵盖两个大的研究领域:古文字学和近代文字学。两者以小篆作为分野分别向前后两个历史空间拓展。前者由小篆而上溯殷、周甲骨文、钟鼎彝器铭文,后者则以隶书以降的近代汉字为其研讨对象。古文字学...  相似文献   

16.
罗大纲是前期太平天国的杰出将领,从广西到金陵,许多重大战役都是他担任首攻,而且战绩显赫,是一名为清军闻之丧胆的虎将。他在攻克永安,永安突围,以及下武汉、克金陵都取得了辉煌战果。罗大纲不仅是一名骁勇的战将,而且在诸如进军目标、建都大计、外交方针上都有独到的见解,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将领。清方情报人员张德坚说:“罗大纲慓悍机警,贼中号为能者,然因非粤西老贼,功在秦日纲之上,而不封侯王”。这个看法前半段对罗大纲的评价,倒是客观的,后半段说他不受重赏,就有  相似文献   

17.
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郭沫若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里具有多项学科的成就。他不仅在文学,而且在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上都功绩卓著。他是我国第一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也是富有创见、硕果累累的古文字学家。关于他在古文字学上的成就,近年来有少数文章作过评述。作为一个学术课题,还应深入探索他的治学方法,总结他的治学经验,进一步推动我们今天这个领域的研究工作。本文专就他早期研治甲骨文字的指导思想和科学方法,作一初步的阐述,抛砖引玉,就正于专门家。  相似文献   

18.
彭裕商 《天府新论》2021,(1):封二-封三
川大古文字学由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徐中舒先生开创,所谓“一树百获者”,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专业人才,取得了累累硕果,为学术研究的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关怀支持下,冷门绝学浡然而兴。笔者作为徐先生晚年的学生,师从先生敬承教诲近10年,任教川大已近40年,也是川大古文字学建立发展的亲历者之一,逢此盛景,备受鼓舞,故撰此文以述往事,勉来者。  相似文献   

19.
刘正 《殷都学刊》2011,32(1):17-20
利用考古学证据和古文字学史料,可以考证出商周时代有关善卷、蚩尤存在的真实可信的史料记录。西周中期的《厚氏谚 》铭文是迄今为止有关善氏保存最早的实证史料。而对《三代吉金文存》著录的一件特殊字形文字的破译,更是自有文献记载以来关于蚩尤的最真实可信的、最直接的古文字学和考古学证据。有关蚩尤文字史料在殷代青铜器铭文中的出现,证明了在殷代中晚期蚩尤传说就已经真实存在。  相似文献   

20.
关于楚辞《离骚》篇题的涵义,当今学者主要有歌曲名、楚音苗语、地名"蒲骚"、离别骚臭等新解。这些说法看似新颖,但并非完美,学者仍须审视传统观点。从出土文献看,汉初就有了抄写在竹简上的楚辞,近年新见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七、八辑就有五篇早于屈原时代的楚辞资料。从古文字学角度看,战国楚简文字里就已经出现用作忧愁义的"蚤"、"■"诸形。又、尤、忧古音相通,"蚤"、"■"训"忧"自无问题。秦汉人误把"蚤"、"■"当作表示骚动义的"蚤"字,遂致千年聚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