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3 毫秒
1.
劳动异化、人的异化、生态异化,三者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逻辑关联,劳动异化首先导致人的异化,进而导致生态异化。《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重点阐述了劳动异化思想,劳动异化的结果和表现就是人与自我的异化和人与人的异化。由于人的异化进而导致生态异化,生态异化表面上看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其根源则是人与人关系的危机。已故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说:“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心态失衡”,“生态”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心态”是指人与人的关系。所以,生态异化的根源是人的异化,是人与自我和人与他人关系异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实际上是对“异化宗教”的批判。所谓“异化宗教”是指在感性世界遭受挫折的基础上产生的宗教。这种异化宗教的实质是人对感性世界的逃避,而不是理性寻找终极关怀所成就的非异化的宗教。因此,马克思必然从对“异化宗教”的批判转向对“尘世”的批判。  相似文献   

3.
中马尔库塞基于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的目标,移用马克思主义的“异化”概念,运用否定的辩证法,提出了“艺术异化”理论。“艺术异化”理论,其核心是重新拟定艺术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其要义是艺术在本质上是运用现实的形式对现实不合理性的否定与超越,艺术是对异化的存在的升华;其目的是在技术统治的单维度社会中,作为否定性思维的唯一载体,艺术要承载主体“大拒绝”与自由解放的功能。今天,廓清“艺术异化”理论的来龙去脉,要比妄评“艺术异化”理论,更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姝 《理论界》2005,(2):66-68
“自我异化”是马克思在阐述“异化劳动”理论中提出的,技术时代的到来赋予了它新的内涵。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空间成为人们新的生存空间,网络人的自我异化现象更加表现为“数码焦虑”、丧失自主性以及“脱离肉体效应”,分析和探究其根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承认理论对于马克思主义规范性政治哲学的当代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马克思对阶级利益与经济基础的强调,一般认为马克思哲学与承认理论是相对立的。通过梳理“主奴辩证法”与异化劳动,交换价值与承认关系的物象化,以及阶级斗争与“为承认而斗争”之间的关联,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承认是马克思劳动异化批判与交往异化(即物化)批判的规范性标准;马克思通过坚持无产阶级的利益,坚持以阶级斗争的方式来解决异化或物化问题,这是由于现代社会建立在“物的依赖”基础上,承认就必然表现为生产资料占有、物质利益分配等利益问题。  相似文献   

6.
董才生 《理论界》2004,(4):78-79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信任异化观”,认为信任异化是人的本质的异化,资本主义信任异化是资本主义深刻的信任危机,资本主义信任异化和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不公正。因此,克服资本主义信任异化的根本途径是对于信任异化的扬弃,建立共产主义信任。马克思的“信任异化观”,不仅深化了其异化理论,而且也为我们深刻而全面地理解信任基础、建构信任危机理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深刻而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运用海德格尔式的现象学方法及策略性地糅和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 ,使科西克对异化问题的讨论颇有深度。然而 ,科西克的理路仍属人本主义“死传统” ,这与马克思、海德格尔大异其趣。海德格尔是从马克思的劳动异化为技术异化的生活世界中来的。他的“安居”(理念 )与马克思的“心智剩余”的思想一脉相承。与海德格尔把技术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力 ,及其把心智因素与物化的顽强斗争归结为“存在的命运”不同 ,马克思则把它看成是异化终结的开始。这便是 :异化的扬弃与异化走的是同一条道路的深层蕴涵。  相似文献   

8.
当前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依然缺乏较为系统的研究,对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是否存在着异化理论长时间以来在学界多有争论,有主张“无异化论”者,这一主张极易造成马克思思想之自我分裂,造成本不应有的“马克思反对马克思”的理论混乱;有主张“有异化”论者,但也鲜有提出令人信服之理论根据。本文对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异化思想的存在进行肯定,并通过分工与个性角度提出“马克思异化总体根源理论”,从而力图说明马克思异化思想发展之理论脉络。  相似文献   

9.
侯胤 《理论界》2006,(2):200-201
本文详细论述了“异化”与“归化”的渊源、涵义,以及同“直译”与“意译”的区分等问题,从而说明异化与归化的翻译策略在翻译中的对立统一性。  相似文献   

10.
“异化研究”是现代性研究的重要范式,贝克的“生产观”在本质上也就是一种特殊的“异化生产观”。一方面,贝克对生产进行的“异化研究”抓住了现代性的根本问题,另一方面,贝克的“生产观”又具有片面性、抽象性,并导向不可知论与宿命论。“反思的实践观”是现代性研究包括风险研究的根本观念基础。风险与实践、风险与规律、风险与异化具体辩证统一。风险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具体问题性、异化性,是规律呈现自身的一种具体方式。风险具有实践性、规律性、历史性。人们可以认识、把握甚至利用风险。  相似文献   

11.
异化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着力论证的一个范畴。它不仅是马克思要批判的社会状态,更是一种哲学思维和批判的方法,正是借助于这种方法,"道德异化"才得以被认识。作为道德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道德异化广泛体现在道德规范、道德理想及道德评价等环节和领域中。这种认识在丰富了道德哲学相关理论的同时,也启迪我们科学认识道德的发展过程、积极反思社会的道德建设、重塑道德的现实根基、培养主体的道德能力。  相似文献   

12.
作为流量时代特有产物的“饭圈”,是数字媒介衍生出的独立文化圈层。在这个圈层中,基于粉丝对明星偶像的狂热喜爱而产生了一些不同于以往的消费行为和文化。在“饭圈文化”形成与出圈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饭圈”乱象,使得“饭圈文化治理”成为一种必然。对此,我们要看到,数字技术的发展和资本意志的不断侵入,导致了以偶像崇拜为社会依据、以组织架构为内在依据、以情感认同为价值依据的“饭圈异化”的产生。在资本意志的影响下,“饭圈异化”产生了物化和削弱偶像榜样引领、消解粉丝理性思维和价值认同、以资本意志弱化媒介平台正向引导等风险。要打破“饭圈异化”导致的文化圈层壁垒并消解其带来的风险,需要深入分析“饭圈异化”的生成逻辑,看清“饭圈异化”在意识形态安全领域呈现的新样态,进而基于思想引领、现实需求和主体规训等施以有效化解与治理。具体来说,要坚持党对青年工作的全面领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创作导向;规范资本行为,建立健全文娱行业监管体系以破解资本逻辑的操控,完善行业规范章程以强化治理“饭圈异化”的制度保障,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与文艺氛围。  相似文献   

13.
虚拟生存已成为当代大学生一种新的生存方式,该群体在以互联网为主导的虚拟生存中出现了成为科技奴隶、人际交往淡化、自我认同危机和网络道德失范等异化现象.价值观上的个人主义、方法论上的科学主义、人生观上的享乐主义和道德观上的功利主义是导致其虚拟生存异化现象的重要原因.有鉴于此,着重从树立科技人文价值理念、践行虚拟实践教育活动、提高网络信息素养能力及构建虚实相生和谐境界四个方面,探寻化解大学生虚拟生存异化现象的对策,以促进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物化问题是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理论观点。卢卡奇从商品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的物化、异化问题,从反面论证其总体性范畴的重要性。不过卢卡奇在阐述他的“物化学说”理论时,把物化、异化和对象化三者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异化理论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克思与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针对资本主义社会两个不同发展时期所面临的社会问题提出.通过人的异化、技术异化和社会异化三个角度的分析,马克思得出劳动异化是人的异化的本质体现,技术异化主要表现在人的机器化和资本取得统治地位,社会异化具体表现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不和谐;而马尔库塞认为消费异化是人的异化的表现形式,技术异化虽然有了新变化,但其本质没有变,社会异化则体现在对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控制上.对马克思和马尔库塞异化理论进行比较,可以使我们全方位多角度地审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问题,并为思考探索解决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异化问题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6.
网络人格异化是当前大学生群体存在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自我认知迷失、道德判断弱化和社会交往封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有效解决该问题,要充分发挥价值观对人的实践行为的反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完善网络人格,帮助大学生筑牢理想信念,正确认识自我,倡导理性思考,学会明辨是非,投身社会实践,笃实做人干事。  相似文献   

17.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特别是在世界经济复苏整体乏力的当下,欧美诸国和一些新兴经济体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滥用反倾销救济措施,致使诸多反倾销行为从本应是合乎理性的公正之举走向实质的不公平,导致反倾销的道德异化。因此,从伦理角度审视,对反倾销行为进行规则构建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本文认为,这种构建既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无本之源,而是既具备一定的理论与思想基础,也具有切实的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8.
关于消费异化的文化批判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苏岩 《北方论丛》2007,(5):133-136
受消费主义思潮以及某些陋俗文化观念的影响,消费异化现象正在充斥人们的日常生活。消费异化造就了特殊的消费文化以及消费文化心态。消费异化为畸形、非理性消费行为提供了支持,不合理的消费文化又助长了消费异化的泛滥。解读消费异化与消费文化之间的关系,对倡导推进健康向上的消费理念有积极意义。同时,开展对属于陋俗的消费文化、理念、行为的批判,有助于人们对消费意义的认知。全方位认知消费异化的危害,建立符合国情、健康向上的消费文化是抵制消费异化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消除马克思所说的异化劳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现实要求。从和谐社会的角度看,异化劳动加剧了社会的不和谐,是造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自身不和谐的重要原因。由于我国现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马克思所说的异化劳动现象,因此马克思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只有防止和消除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本身的异化、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以及人的异化才能最终实现社会各方面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郭丽双 《兰州学刊》2006,1(2):18-20
异化问题是生存于世界并面对着世界的人的根本问题。本文以异化的根源为线索,分析了马克思和卢卡奇对该问题的追问。马克思主要从人类活动的主导方式———物质生产说明异化,认为强制性的固定化分工是产生异化的直接原因,私有制使其实现并加深。卢卡奇通过剖析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认为普遍的商品化是物化产生的原因,它已积淀到人们的思想结构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