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3 毫秒
1.
索尔·贝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被公认为战后美国最杰出的小说家,一向以描写男性犹太知识分子而闻名。《院长的十二月》是其在写作生涯中期创作的一部作品,此小说被很多批评家认为是一部失败之作。贝娄的这部作品尽管存在诸多争议,但仍有许多题材值得挖掘。比如作品的"荒诞"主题,就颇有研究价值。贝娄通过小说的"荒诞"主题,形象地揭露了当代美国社会文明与道德的虚幻和荒谬,同时也反映了作者本人自觉的反思精神和高尚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2.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在1981年出版的一部小说。它荒诞、离奇,充满巧合又引人深思。作者巧妙借助"叙述者"和"聚焦者"的多重变化,在"事先张扬"上下足工夫,试图还原一场本可以不发生的"凶杀案"。冷静、持重、克制的笔端下是作者对于个体命运无奈与孤独的感慨,对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深思,以及对民族落后、保守的阴暗面的审视。  相似文献   

3.
《第七天》运用“以死写生”的荒诞方式,串联起一系列的荒诞事件,呈现两个截然相反的世界——出生者世界和死者世界,表层的荒诞叙事下是深层的荒诞意义.小说通过对生者世界、死者世界里的“死无葬身之地”和“安息之地”的矛盾化叙事,呈现了余华对社会荒诞的绝望以及对普通大众的同情与悲悯,以此构成荒诞化的奇观.但作者结构“荒诞奇观”的内在逻辑——简单的二分对立,使得“荒诞”缺乏力量.  相似文献   

4.
《看不见的人》是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艾里森二战后的作品。由于作家所处的社会环境所限,对其作品人物的分析大多受到种族文化冲突的背景影响,但把作品放在现代向后现代转变的文化语境中,分析其艺术价值会有不同的阐释。作者用身份多元、主观直觉、荒诞意识及断片生活等一系列后现代手法展示现代境遇主题,表现被抛弃在传统和历史的断片空间中不确定的自我迷失状态,极具美国商业文化的荒诞色彩。  相似文献   

5.
《布鲁斯特街的女人们》的命运反讽可以分为柳暗花明型命运反讽、一见钟情型命运反讽和好意误解型命运反讽。这些命运反讽都妙趣横生,具有逆期待性和隐含性。内洛尔笔下的梦幻充满荒诞,荒诞映衬着梦幻,并使梦幻与现实水乳交融。小说中使用了多转性象征、启示性象征和寄予性象征,讽刺社会阴暗面,赞颂人间真情,体现了作者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内洛尔在对命运反讽、荒诞梦幻和象征手法的创新和探索中导入魔幻现实主义元素,促进了美国黑人小说艺术特色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6.
谭恩美的《沉没之鱼》是一部充满荒诞色彩的作品。小说借助于幽灵叙事和预示性叙事,创造出熟悉的陌生感和神秘感,带给读者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和极富启示意义的哲学思考,大大强化了作品的荒诞色彩。随处可见的荒诞情节辛辣地讽刺着扭曲的社会,颠倒了偶然与必然的关系,反映了作者对荒诞现实社会的无奈与遗憾。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作家开始自觉地面向现实,敢于书写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在《吃瓜时代的儿女们》中,刘震云用"真生活真现实"的创作,迎合了文学"向外转"的倾向。小说在语言、叙事结构等文体方面所采用的策略造就了带有独特荒诞感的"奇异现实主义"。小说的荒诞书写给人带来一种强烈"现场感",同时也在隐喻一个更加真实的"吃瓜时代",而在场的或者不在场的"吃瓜时代"的主体——"吃瓜儿女"或者说"吃瓜群众",却往往会在这个时代中迷失,忘记自己的真实处境,这也正是小说的荒诞内涵。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著名作家马卡宁1991年创作的中篇小说《豁口》,以寓言和隐喻的方式表达了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态度和哲理性思考。小说中充满着"世纪末"情绪下的虚无和荒诞,作者挖掘了在这样的氛围中人的存在状态,深刻地揭示了他们在"自由"中的阵痛和选择,他们与"恶"的对抗,以及他们在集体异化中的自我救赎和对个性的维持,小说散发着人性之光,体现了作者在内在经验参照下对剧烈变动的历史和社会现实的准确观照和省思。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肯·凯西(Ken Kesey)的作品<有时有个奇怪的想法>分析,可以发现作者试图借助离奇图像的刻画、无常轮回时空的设置、弄巧成拙人物的塑造和荒诞悖理行为的描写,来揭示人类存在的荒诞性,同时也表明了在这样一个失去理性的异化的世界中,任何的诉求都是可笑和徒劳的.  相似文献   

10.
简析《汤姆·爱迪生的长毛狗》中的黑色幽默技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库特·冯尼格特是黑色幽默小说流派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黑色幽默技巧在他的短篇小说《汤姆·爱迪生的长毛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并充分揭示了人生是荒诞而无意义的消极主题。本文拟从荒诞的对话、荒诞的人物形象以及荒诞的情节三个方面分析黑色幽默技巧在《汤姆·爱迪生的长毛狗》中的应用,探讨黑色幽默是如何体现该小说的非理性主题。  相似文献   

11.
《有产业的人》被公认为高尔斯华绥的代表作。这部小说主要描绘了19世纪朱英国社会中产阶级生活的图景。高尔斯华绥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了对当时英国社会个人道德沦丧和社会伦理失序的关注。从责任伦理的视角对小说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揭示作者通过小说所表达的建立和谐秩序的伦理理想进而认识到这部作品的重要的当代社会价值.即重视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摆脱个人道德论丧和社会伦理失序的危险,是英国社会获得新生的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12.
《镜花缘》是就《山海经》所记海外人光怪陆离的形体特征 ,进行荒诞文学性的演绎。写作方式有解说式、映照式两类。旨意都是嘲谑现实社会中的丑陋习俗 ,但艺术性却有高低差异。博学家作小说 ,赖博学以成 ,又受博学之害。  相似文献   

13.
塞缪尔·贝克特在他的代表作小说三部曲(《莫洛伊》《马龙之死》《无法称呼的人》)中深刻探讨了身体的遭际与命运问题。首先,贝克特的三部曲中身体承载了社会、个人的荒诞记忆,这较之他的荒诞剧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其次,三步曲中主人公的身体总是被监视着,权力附着其上,身体备受蹂躏,被宰制、改造、矫正和规范化着,因此身体显得悲观、被动、呆滞;最后,身体在性的支配下,摆脱了伦理的、道德的、宗教的束缚,放纵欲望,在空中飘浮,成为生命的不能承受之轻。  相似文献   

14.
《镜花缘》的作者李汝珍用幽默而诙谐的文字为人们描绘了一个个奇异的国度,于想象和虚构之中批判了现实社会的种种弊端,表达了自己所憧憬的种种理想状态。善良而求索的理想人性,平等而文明的和谐社会共同建构了李汝珍意念中的理想世界。作者结合政治文化背景和李汝珍个人思想,从理想人性和理想社会两大方面分析了《镜花缘》所建构的理想世界。  相似文献   

15.
莫言的新作《生死疲劳》延续了他一贯的民间写作立场一历史意识,却采取了一种戏剧化与狂欢化的方式来审视民间社会与历史,看到了民间社会在主流政治入侵后所发生的改变与异化,以及荒诞的历史表面背后所折射出的巨大悲剧。小说以荒诞化与戏剧化的方式来审视民间与历史的同时,也把复杂的人性放在了历史情势下来审视,使得作品在多维度与多层面上呈现出了丰厚的意蕴。  相似文献   

16.
墨白长篇小说是一种迥异于目前商业化叙事的先锋文本。他以探索中国那场荒诞而真实的文革岁月和 2 0世纪 90年代以后一些人精神的匮乏和压抑见长。其魅力主要来自主题意蕴上对历史荒诞与人性沉落的尖锐刺痛感的把握 ,以及文本形式上以神秘与独白呓语为特征的梦幻式结构和诗性叙述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西游记》无疑是最具哲学意味的。它通过孙悟空形象的塑造直接从本体论的高度对人进行了哲学思考。从中可以发现,小说文本既与陆王心学有某种联系,又不尽如前人所论是一部所谓"收放心"之作。孙悟空的诞生及其与生俱来的带有原始野性特征的个性自由精神,实际上就是人类童蒙时代珍视个体生命价值的形象化体现。作者在肯定人类这种个性自由精神的同时,也看到了它对文明社会秩序的颠覆性和破坏性,因而在以"普渡众生"为目标的取经事业中,让孙悟空完成了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超越,成了正果,即实现了自我完善,实现了人的价值———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而这也正是作者本人心路历程的对象化。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秉承技术过程论思想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技术社会中技术给人类所带来的各种问题的现实,就技术是一种什么样的过程的问题进行了思考。首先从对技术认识的历史梳理中发现问题并给出自己的理解——认为技术是一种社会活动过程;接着从技术与人类社会相始终、技术的活动性以及技术的社会性等三个方面着重分析了作为社会活动过程的技术,认为只有把技术当作一种社会活动过程来看待,才能更好地把握技术的本质和特性,才能更好地发挥社会的作用去积极解决技术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同时,这也为技术控制主义、技术的社会形成理论等提供认识论层面的前提与基础。  相似文献   

19.
《警察与赞美诗》是美国二十世纪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享利的代表性作品,是其总体创作风格的重要体现。在这部短篇小说中,作者以其幽默、讽刺的喜剧性创作手法揭示出丧失人性的荒诞社会给人民带来的精神痛苦这一悲剧性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