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明代诗人徐渭创作了大量异于前代的边塞诗,其边塞诗所表现的不再是传统的边塞生活寒苦、征夫思妇的哀怨与思念、边地将士保疆的壮志、马革裹尸的悲凉等主题,而是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幅边塞和平图,以及在和平之下塞外的奇异风光、人情风貌,诗中处处充溢着温情,给读者以全新的感受,其和平边塞诗比前代战争边塞诗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2.
新疆兵团诗歌随着195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成立而产生,随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发展而壮大。20世纪80年代,新疆兵团诗歌成为一个在全国有影响力的诗歌流派即“新边塞诗”。新疆兵团的“新边塞诗”起源于进疆部队军旅诗人创作的诗歌。在六十年的发展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产生了许多优秀的诗人和诗歌。“新边塞诗”是历史上西域边塞诗的继续。“新边塞诗”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20世纪80年代达到高潮,20世纪90年代衰落。“新边塞诗”的兴起、形成、高潮与衰落有一定的发展规律,既与新疆兵团社会成员的军人身份有密切关系,也与时代社会的发展关系紧密。  相似文献   

3.
新边塞诗的创作者多为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66)迁居新疆的外乡人,以垦荒劳动为核心的在地体验塑造了他们的地方认同,这也就是新边塞诗在地性的发生。20世纪80年代初,进军主流诗坛的压力迫使诗人发掘边地的“中心感”,于在地性和全国性之间求取平衡。同时,他们对新疆的在地认同中潜藏着对故乡的怀想,在诗歌中表现为故乡—异乡的复调。新边塞诗在地性所内含的双重矛盾,映现了新中国一代进疆知识分子主体性建构的精神履痕。  相似文献   

4.
横吹曲题目中的大部分被文人们赋咏为边塞诗,横吹曲辞与边塞诗是有关系的。在音乐形式上,横吹的军乐性质就决定了文人在创作乐府诗的时候用边塞的题材。不仅如此,横吹曲辞与边塞诗的关系还取决于最早的赋咏者南北朝诗人的选择,南北朝诗人把横吹乐府赋咏为边塞诗也与他们只是据题面意思来创作,即“赋题法”的方式有关。南北朝诗人最早创作了横吹乐府边塞诗,并且为后人的边塞诗的创作确立了诸多范式。南北朝乐府边塞诗,也就是横吹乐府边塞曲辞的意义在于开启了初唐的雄伟诗风。  相似文献   

5.
鲍照是第一个大量写作边塞诗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诗人;李益是唐代从军出塞时间最长的诗人,边 塞诗创作有丰富的生活积淀,他的边塞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鲍照对唐代边塞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鲍照与李益的边塞诗创作具有可比性.通过对鲍照、李益的生活背景和生活经历,及其边塞诗创作的思想内容,边塞诗中蕴含的情感意识,边塞诗对古代典籍中军事素材的运用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比较,可以清楚地了解鲍照对唐代边塞诗的影响和李益边塞诗的创作渊源.  相似文献   

6.
鲍照是第一个大量写作边塞诗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诗人,他在边塞诗中融入的浓郁、厚重的个体生命意识也深深地影响了后世诗人。本文从对建功立业、实现生命价值的渴望,对个体生命自由平等的尊重,对国事高度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等几个方面探究鲍照的边塞诗及其中蕴含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7.
文人赴边为唐代边塞诗的繁荣提供了契机.岑参的赴边经历也为他写作大量优秀的边塞诗提供了可能.岑参边塞诗的纪实性、格调的雄浑远远超过其他诗人,对边塞奇异风光和对军中宴饮场面的详尽描写也是其他赴边诗人诗集中所未有过的.这应归因于诗人的早期经历和他的身世、性格特点、写作倾向.  相似文献   

8.
盛唐诗人王维一生创作了许多边塞诗,本文根据陈铁民先生的王维年谱与作品编年,探讨王维边塞诗在不同时期创作的嬗变。  相似文献   

9.
边塞诗是唐诗中倍受赞赏的代表性诗歌 ,它从盛唐的乐观昂扬经过中唐的幽婉感伤到晚唐的悲愤哀痛 ,每个时代都表现着特定的审美风貌。历来对边塞诗的关注 ,常着眼于盛唐和中唐 ,而忽视晚唐边塞诗。本文拟通过对晚唐诗人马戴的边塞诗及其审美特质的论析 ,以反映晚唐边塞诗的风貌。  相似文献   

10.
岑参是唐代杰出的边塞诗人,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向来享有盛誉。岑参的边塞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关于岑参边塞诗的思想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在边塞诗的讨论中已有不少学者作了精辟的分析,给予了应有的肯定,我完全同意,不再重复。本文试就岑参边塞诗的艺术特色作些探讨,以就教于海内学者和同志。雄伟壮美的形象,奇丽阔大的场景,这是岑参边塞诗的突出成就,也是岑参边塞诗不同于高适等人边塞诗的突出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1.
边塞诗在唐代诗坛上闪烁着异彩,吸引了一大批唐诗研究者以极大的兴趣进行整理、探讨。随着研究的深入发展,人们也开始注意去讨论中唐边塞诗,这是非常必要的。和盛唐边塞诗相比,中唐边塞诗确实具有独自的风貌。一个显著特征是中唐边塞诗作者多,诗歌创作亦丰。据粗略统计,中唐存边塞诗五首以上的诗人约二十五人,共存诗约三百五十首。可见边塞山川、风习是为中唐诗人所喜爱的题材。中唐边塞诗之所以如此兴盛,除了唐代边塞诗所共具的创作条件外,还有两个很重要的因素:从时代看,中唐边患日重,引起朝野之士的密切关注,边塞战争自然就成为他们的日常话题;从诗人的生活经历看,中唐以后,文人入幕成为  相似文献   

12.
从李益的边塞诗看唐代边塞诗的兴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代的边塞诗在盛唐达到鼎盛后逐渐走向衰落,这一转折从李益开始。本文对初盛唐和中晚唐两个阶段的边塞诗的主要倾向进行总结分析,并结合时代政治风气和诗人创作目的的变化探讨了唐代边塞诗在中唐以后不再振兴的原因,从总体上对唐代边塞诗作了较全面的把握  相似文献   

13.
元代边塞诗和之前历代边塞诗相比,自有它的独特之处。无论是内容、情感上的变化,还是继承与发展两方面的时代特色,元代边塞诗都展示了它独有的魅力。若将其放进整个边塞诗发展史中,它的特殊性更加鲜明。它拥有身份特殊的诗人群体,也有不断变换的创作体式,它在古代诗歌史上的承上启下作用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14.
论元代少数民族边塞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元代少数民族边塞诗曾宪森在我国古代诗歌艺术宝库中,边塞诗以其独特的题材和鲜明的特色而呈放异彩。元代是继唐代之后边塞诗比较繁荣的一个时代,少数民族诗人用汉丈创作的边塞诗成就尤为突出。著名义学史家刘大杰曾指出:“元代诗词,有不少少数民族作家,他们有深厚...  相似文献   

15.
唐代边塞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成熟繁荣乃在盛唐时期。盛唐诗坛上不仅出现了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崔颢等诗人共同形成的边塞诗派,而且汇聚着李白、杜甫、王维等著名诗人描写边塞的诗篇,使边塞诗在盛唐诗坛上光彩夺目,蔚为壮观,因此,盛唐边塞诗作为唐代边塞诗的代表是当之无愧的。近年来,学术界对盛唐边塞诗作了较广泛深入的探讨,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何看待唐王朝在开元、天宝年间与四邻少数民族所进行的战争的性质,以及边塞诗人对这些战争的态度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高贵·崇高·感伤——试论唐代边塞诗审美情绪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边塞诗滥觞于《诗经》,长足发展于汉代,大放光芒于唐代。在唐王朝,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边塞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崔颢、李益、李颀、于鹄、戴叔伦、王纶、王涯等。大诗人李白、杜甫也写了不少边塞名作。一些帝王如太宗、玄宗也写过少量边塞诗,据人统计,唐代边塞诗达二千多首。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质量来看,都是空前  相似文献   

17.
从周涛亮出新边塞诗的旗帜至今已将近三十年,但是通过对批评实绩、文学史写作和选本刊印的现状考察可以看出,新边塞诗虽然有辉煌的历史,但其研究却不尽如人意,经典化这一重要任务至今未能完成。无论在批评界、文学史或是阅读市场中,新边塞诗这一理应张扬的诗歌流派却面临着消失的命运。将新边塞诗经典化,不仅意味着对当代文学多样性的保护、对边疆优秀文学传统的弘扬,而且意味着当代文学研究疆域的拓展,当然,还意味着新疆文学研究界在主流学界话语权的提升,这应该是文化援疆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8.
庾信在北朝期间,曾创作了为数不少的边塞诗.依据其边塞诗表现内容的不同分两类,一类是庾信<拟咏怀二十七首>中的边塞诗,反映了诗人感伤身世、思念故国的感情,基调悲凉激楚.另一类是庾信在亲历北方边地生活之后,创作出来一些深刻反映边地战争和军旅生活的诗篇.这些诗作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上为唐代边塞诗的繁荣作了良好的铺垫.  相似文献   

19.
<正> 关于边塞诗繁荣的原因,论者多从社会背景,诸如边境战争频繁、边塞与内地交通便利、诗人向往边塞立功等等方面去解释,而很少从边塞诗自身发展中进行探讨。有的文章竟得出这样的结论:唐以前的文学史,“边塞之作只象夜空里时隐时现的几点孤星”,“盛唐边塞诗人在接受传统方面基础极其薄弱”。这种论断很值得研究。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边塞诗源远流长。《诗经》中《东山》、《采薇》,即已涉及边塞生活。汉乐府中的《出塞》、《入塞》,便是年代很早、影响很大的—种边塞诗。  相似文献   

20.
岑参边塞诗不但呈现了雄奇壮丽的塞外风光,而且反映了诗人追求仕宦的心理历程。岑参的仕宦之路由隐居、献书到两度出塞,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初次出塞由于盲目性,其诗歌主要体现了诗人的离愁与苦闷,而其雄奇壮丽的边塞诗风则形成于岑参再度出塞时期,并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豪情壮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