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唐代徐州乃人文荟萃、文化繁盛、作家辈出之地。有唐一代,这片文化热土孕育出了几十位经史作家,有作品流传于今以及有作品目录著录于史著的就多达26位,其中著名的有史学家刘知几、诗人兼画家刘商,以及唐五代成就最高的词人李煜等。这些作家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两大家族作家群,即刘氏家族作家群与李氏家族作家群。唐代徐州籍作家以自己的智慧与勤劳,为光辉灿烂的大唐文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贬谪史上,唐五代是文人逐臣最盛的时期,在三百四十余年间,可考知姓名和贬地的文人逐臣共计1040人次。从其分布时期与地域看,中晚唐人次最多(594人次),占唐五代文人逐臣人次的57.11%;而南方则是流贬文官的主要地区,其人次为北方的2.29倍。在南方诸道中,江南西道、东道、岭南道是处置文人逐臣的首选之地,此三道所辖43州逐臣数已达341人次,占唐五代文人逐臣总数的33.5%,因而最值得重视,同时,也构成相关历史文化分析的必要参照。  相似文献   

3.
唐代是词的奠基时期。专业词人不多,兼职词人不少。不少诗人虽余事作词人,但由于他们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却写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好词。这些词,在不少方面开了风气之先。因此,研究这些开风之先的情况,对于正确评价唐代文人词及其影响,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一、唐代文人自度曲不可掩据张璋、黄畲二同志新编《全唐五代词》所提供的最新资料来看,唐词作者有108人,  相似文献   

4.
《全清词·雍乾卷》共收词人约1000多家,词作35000多首。然由于清代词籍的复杂性,遗漏在所难免。今翻检清人诗文集及地方志等,为之补录靳之隆、康载、王天发、王翰青、张礼等五家凡61首,以备续编采择之需。  相似文献   

5.
在唐五经博士建置的相关问题上,需要梳理大历到大和六十多年间归崇敬、权德舆、郑覃等人的讨论以及正史资料。经考证唐五经博士最终设置于唐文宗大和七年八月七日。五经博士员额为五人,隶于国子学,正五品上,以本官兼任,给禄粟,每人专一经,各以本经教国子,名某经博士。载籍可考的五经博士唐代十人,后唐十一人。  相似文献   

6.
杨淑敏 《宿州学院学报》2011,26(9):68-70,73
唐五代皖南籍诗人共37位,其中初唐2人、盛唐5人、中唐9人、晚唐14人、五代7人,在《全唐诗》与《全唐诗补编》中存诗1271首,残句38句。诗人创作群体庞大,在唐代的各个时期均有分布,特别是在中晚唐,创作更为活跃。其在山水诗创作等方面对唐诗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在中国诗歌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7.
传统观点认为,唐代前期的水利建设主要集中在北方,但中唐以后南方水利工程的数量大增,水利建设的重心移到了南方.通过对南、北方水利建设的考察,我们发现唐代前期水利建设的重点在北方,而中唐以后水利建设的高潮在南方,不过北方在中唐后仍新修了一定数量的水利工程;唐文宗以后,南方和北方水利建设的数量都大大减少.南方的水利工程大多集中在太湖流域和甬绍平原,纵深丘陵地区的工程不多.南方多为小规模的水利工程,而北方大工程较多;南方大工程的数量在中唐以后大体与北方持平.南北方的水利建设都为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有益的影响.中唐后南方大量水利工程的修建,只能说明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速度快于北方,但并没有超越北方.  相似文献   

8.
在唐五代词中,以闺情、宫怨题材的创作居多。很多作品运用了多种意象,为表达主题起到了积极作用,充分展示了词人笔下这一时代妇女群体的悲惨命运。  相似文献   

9.
金词用调从词调产生时代来看主要分3类:唐五代词调、北宋词调和本朝新调。用唐五代词调与北宋相比更加集中于流行词调,题材上极少写恋情,境界较为开阔壮大。用北宋词调则深受柳永、苏轼影响。用柳永词调,多赋道情,格调清快明丽;受苏轼用调影响,题材多写隐逸,风格豪放。本朝新调主要为道教词人创制,使用范围比较狭窄。我们从中可略窥词曲之嬗变,亦可见出词体发展之必然衰落趋势。  相似文献   

10.
《全元诗》收入元诗作者4 950余人,有籍贯或省籍著录者共3 106人。从作者省籍分布来看,南方集中于江浙行省及其周边省县,北方集中于元中书省所辖腹里地区,前者以浙江、江西、江苏、安徽为主,后者以河南、山东、山西、河北为主。总体上,南方作者比例升高,北方作者则比例下降。从作者籍贯的地理分布来看,苏州、宣城、杭州人数占据前三,与《全元文》相比变动较大。从浙江籍作者的各路分布看,台州、绍兴、杭州三路总量靠前,具体州县上,则以杭州、绍兴、湖州等为主要分布点;婺州与庆元二路在《全元诗》中排名相比在《全元文》中下降显著,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文胜于诗的地域文化传统特色。  相似文献   

11.
中唐是一个变化的时代,诗人的气质、风度、心理都在发生着变化,其创作中也不可避名地染指新兴的世俗文化,其中包括民间的歌词、讲唱等.纵情声色既成为一种时代风气,余事为词的诗人遂一改传统的雅正做派,逐渐向后来放浪形骸的词人作风接近,这些诗人又成了最早的文人词的作者,"旗亭画壁"的雅事逐渐让位于酣舞醉歌的俗韵.中唐社会环境与作者的变化暗示出诗词之际变易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南宋后期,以杨缵、张枢为首的临安词人成立了吟社。吟社词人崇尚姜夔,作词审音协律,炼字琢句,追求高雅的审关情趣和艺术化的生活态度。鉴于此,对临安吟社词人的家庭背景、艺术素养、审美情趣及临安吟社的发展流变及其在词学发展史上之定位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3.
有论者以六朝为词之滥觞,是由于梁陈宫体诗为宫廷文化的产物,而唐词之兴也与宫廷文化相关,由君臣宴饮到内宫生活,产生了以李白为代表的最初之词。中唐词开始涉及边塞文化与贬谪文化,张志和所作则是隐逸文化的体现,而王建的词可见中唐的三元文化构建,尤其表现出上接宫廷文化,下开士大夫文化的特点。中唐词人中,刘禹锡、白居易作品最多,除创调意义外,他们所作更在贬谪与闲适二义上,体现了士大夫文化在词中的转换、发展,闲适中饶感伤更是南唐、北宋士大夫词以“闲情”为大端的肇始。  相似文献   

14.
近世时期,与广东词人有过词学交游的旗人词人至少有12位。教授后学、唱酬吟咏、为词集作序跋是他们交游的主要形式。与旗人词人的交游是近世广东词坛对外交游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近世广东词坛词体创作的繁荣兴旺。考察和讨论这些交游活动,可以为比较细致地观察以及尽可能清晰地勾勒近世广东词史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隋代及初唐的民间词即是当时的民歌,中唐以来文人词属于诗余性质。温庭筠是词史上第一位大力填词的文人。他生活在需要小词产生的环境里,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创作。温庭筠的作品代表性风格是设色浓丽,辞藻繁密;另一种风格是气韵清拔,格调高峻。温词是对齐梁时代美学精神的隔代传承。以温庭筠为代表的晚唐五代词是一种介于俗文学与雅文学之间的并逐步向雅文学转化的过渡性文学样式。《花间集》中的词人围绕温、韦分为两派:一派以温庭筠为代表,可称为"伶工之词";另一派以韦庄为代表,可称为士大夫之词。以温庭筠为代表的一派词人在文学自身以及历史发展的双重指向下,开拓了全新的诗歌之路。伶工之词在晚唐五代词稀⒗的发展期是不断进步的,由温庭筠到欧阳炯、顾,词的语言和表现手法变得越来越纯熟而自由,为词在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程杰 《东方论坛》2021,(2):30-55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梅的分布有着显著的南北差异。自古梅在秦岭、淮河以南自然分布广泛,江南地区和云南等地分布、种植尤为繁盛,海南也有分布信息。梅在陕西南部、黄淮之间及山东南部地区也属自然分布。梅在秦岭、黄河以北分布渐少,唐以前相对温暖时期与宋以后相对寒冷时期,梅的分布北界都在今山东滨州、河北邢台、山西临汾、陕西渭水沿岸、甘肃天水一线,并无明显变化。宋元以来北方地区梅的衰落主要是分布数量减少,而非分布范围缩小,主要应由北方地区生态环境持续退化尤其是水资源减少所致。受上述分布格局的影响,传统梅文化在物质生活基础、文化创造主体、精神象征意义和历史发展过程上都打着鲜明的南方尤其是江南地区的烙印。宋元以来,随着梅文化地位的不断高涨和社会政治中心的北移,北方地区梅资源的稀少和缺乏受到人们广泛关注,产生了不少相关话题和文化情结。元以来,北京地区出现“南梅北移”、盆梅栽植、堂花育梅等方式,创造了一些即时实地赏梅的条件,拓宽了梅花观赏文化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7.
钱塘才媛沈善宝后期的文学交游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随宦驻京时期 ,二是随宦赴晋时期。在京师时 ,沈善宝的生活相对稳定 ,文学交游最为活跃。随宦赴晋后 ,沈善宝的行迹似乎不太稳定 ,曾游走于并州、朔平、汾州之间 ,此时的文学交游则颇有“失焦”的表现。作为江南才媛随宦北地 ,沈善宝既与京师才媛积极交往 ,也仍然保持着与江南才媛的密切关系 ,体现了勾连起南北两地才媛诗群、交融南北才媛文学/文化的意义 ,表明道咸年间的才媛进一步获得了较大活动空间。这些变化显然与时代的演进发展密切相关 ,昭示了当时的才媛已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渐进过渡。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是经济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唐宋经济重心由北往南完成转变,期间的五代十国应该是其转变的关键过渡时期.从人口的视角,通过五代十国人口的迁徙、分布等情况,探讨农业、区域经济及对外贸易的特征及转变,以期研判五代十国乃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之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9.
朱敦儒是宋南渡时期的重要词人,宋人汪莘曾将他与苏轼、辛弃疾并称为“宋词三变”,这个“三变”论从很大程度上是就朱词的风格而言。朱敦儒的词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概言之,朱氏早期词风以密丽和狂放为主,中期转为疏朗和沉郁,而清新与通俗则是晚期词作的主导风格。  相似文献   

20.
作为南宋词坛较早大量创作咏物词的词人,姜夔对咏物词倾注了浓郁的深情与毕生的心血。本文将姜夔的咏物词作置于咏物词的发展流变中加以考察。姜夔在词作中融入江湖漂零之感、对失落恋情的追忆之思、对国事衰微的忧虑之情,从而使其咏物词作较之前人有了新的特质。姜夔咏物词的艺术特色主要为立意深远、含蓄蕴藉;字琢句炼,音节谐婉;虚处落笔,追求神似;幽韵冷香,清虚淡雅。姜夔的咏物词受到后代词人的激赏,并为南宋遗民词人树立了一种新的创作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