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雪 《东方论坛》2010,(4):79-82
在二十世纪散文研究的基础上,新世纪以来的散文研究专著具有各层面的创新与拓展,并出现了一些新的理论生长点。本体论方面,取绎散文的本体价值要素作为研究尺度来把握散文在特定时期以及历时性的本体特征;发展论方面,在纷繁复杂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审视这一文体的演变历程,并在历史沿革中探索该文体的发展规律;创作论方面,从各个时段考察散文创作,并从社会学及文化研究等角度对影响文本的时代要素及社会动因进行深入的开掘;文体论方面,在研究思路上具有在具体文本及整体流变的审视中探索散文文体特征的研究倾向;批评论方面,既有对新时期散文研究的资料整理,也出现了具有个性特征的批评史研究。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散文的新辉煌 ,应归功于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散文创作座谈会”和“我与散文”大讨论唤起的散文创作思想解放意识的觉醒 ,更应归功于散文界敢于突破“形散神不散”的束缚、勇于在散文“消亡”声中亮出“崛起”论的主张、勇于参加“大散文”与“艺术散文”之辩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散文的新辉煌,应归功于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散文创作座谈会"和"我与散文"大讨论唤起的散文创作思想解放意识的觉醒,更应归功于散文界敢于突破"形散神不散"的束缚、勇于在散文"消亡"声中亮出"崛起"论的主张、勇于参加"大散文"与"艺术散文"之辩.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散文创作的华彩乐章─—论郭保林诗化系列散文及其艺术构成机制姚春树,郑家健一从鲁西平原上走来了一位充满激情和极富想象力的散文家,这就是郭保林。新时期以来,他已出版的散文集有:《青春的橄榄树》、《有一抹蓝色属于我》、《五彩树》、《绿色的童话》和《郭...  相似文献   

5.
基于散文的本体特征及新的历史契机,个体的生命又回归到散文创作的中心,新时期散文凸现了鲜明的生命意识,但对此关注、研究不多。从生命意识的角度重新解读、研究新时期散文作品,不仅具有文学史价值,而且具有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6.
当代学者和作家林非在其20余年间散文理论研究和散文创作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富有个性特征的完整、系统的散文理论观和艺术创作观。他的散文本质特征论使散文由一般“文章学”意义上的概念复归于文艺创作的范畴;他的散文艺术创作论丰富而全面;他的散文审美鉴赏论透出了恢复治中国古代文论的某种气息;他的散文使命论则显示了当代散文创作与时代、与生活、与建构新文化的关联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新时期散文一些名家名篇的考察 ,探讨了新时期散文所具有的真情性 ,分析认为 :一、新时期散文具有行文上的率真品性 ;二、新时期散文是内心情感的倾诉 ;三、新时期散文显示了文体的自觉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以来 ,五四散文审美原则的复归及散文观念的重新整合 ,使中国现代散文研究逐步走向全面和深入 ,表现为 :周作人、鲁迅、朱自清三大家散文研究的拓展 ,整体性的宏观史论与散文史以及分类文体史的相继出现。  相似文献   

9.
林非先生对我国现当代散文本体理论的研究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建构了自己系统、完备的散文理论范畴体系,对新时期我国散文理论的研究与发展和散文创作的繁荣,起到了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0.
把散文本质特征作为理论研究框架,以此为基点来建树散文的二级分类乃至三级分类的研究思路,拓深散文的纵向性研究,在动态中吸收众多的理论成果,扩大散文的研究范围,让散文研究能够四处开花,使研究者能够自由地各论其事,拓展散文研究的思路,促进散文理论的开放性发展,以达到散文研究理论系统性的最后形成。  相似文献   

11.
"文学散文"、"白话散文"、"美文"、"纯散文"、"随笔"、"絮语散文"、"散文小品"等是研究中国现代散文的几个关键词,这些关键词的共同指向是现代散文"现代性"、"自由性"、"真实性"特质.  相似文献   

12.
唐代科举主要的考试科目及考试方式都与古文有关。文章复古者对科举考试不良倾向的批评和改进更是从制度上肯定了古文理论的合法性,规范和制约了天下文士的文体选择和风格倾向。这批文章复古的倡导者利用科场来培植革新力量,从而更加扩大了古文运动的势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20世纪90年代散文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 90年代出现了一股“散文热” ,其主要标志和特点为 :散文队伍发展壮大 ,散文流派异彩纷呈 ;散文更贴近生活 ,更关注人生 ,更强调表现主体意识 ;散文理论探讨、争鸣十分活跃。但也有不足之处 :散文创作存在“泡沫”现象、“缺钙”现象、散文理论存在薄弱现象。 2 1世纪散文发展趋势 :“散文热”将会持续 ,“网络散文”将迅猛发展 ,散文与高科技的结合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4.
鲁迅从历史发展和现实状况出发思考散文,提出了符合社会发展和人民需要的散文观点,矫正了中国现代散文理论发展中的偏差。他既认识到散文文体中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又深刻地挖掘出内容或形式本身包含的矛盾因素。鲁迅散文理论是辩证统一的完整体系,具有战斗性和辩证性的特征。辩证态度是认识鲁迅散文理论的唯一正确态度。  相似文献   

15.
北宋王铚《四六话》,是中国骈文批评史上第一部以四六为专门对象的文话。该书以随笔杂记的形式,品鉴了以表、启为代表的宋四六文,讨论了其源流、演变,总结了四六创作经验。《四六话》作为一本理论批评专著,承继了前代骈文批评对修辞方法的关注,倡导偶对、典事的运用不仅要能装饰文句,更要具备内容上的实用性。该书创设了古代骈文理论新的载体,为后代骈文理论的赓续拉开了序幕。  相似文献   

16.
王雪 《东方论坛》2011,(6):53-56,64
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转变以及纯文学意义上散文概念的出现,使写作主体的身份特征由以往的多重社会身份向文学层面转变,这种特点在现代主要散文家如鲁迅、周作人、朱自清、冰心、钱钟书、梁实秋等的文学身份中集中体现出来。由中国现代散文创作成就可见,散文创作的风格和成就是和主体的文学身份质素密切相关的,中国现代散文创作主体身份向文学层面的转变,是现代散文文学性增强、白话文语体魅力充分呈现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明清散文,流派众多,更迭频繁,风格多样。它们极大地丰富了古代散文理论,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创作经验,贡献出了一大批特色显著的散文作品。探讨明清散文流派演变的动因和规律,对我们当前的散文创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现当代散文理论中,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形散神不散”论。“形散神不散”论一经提出,即广为流传。“形散神不散”的确可以用来概括散文“形”“神”之间的自然和精巧、挥洒自如和细针密线、信手拈来和刻意追求、信笔所致和别具匠心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它是散文的一大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