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析中国近代人权理论及人权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中国近代历史出发.阐述了中国近代人权理论,并分析了中国近代人权理论形成的原因及具体表现内容,同时也剖析了中国近代人权运动的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2.
王国维与西方教育学理论的导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国维是近代中国导入西方学术思想及研究方法的代表人物之一。本文着重探讨王国维对西方近代教育学理论的导入及其主要特征,进而试图从一个侧面展示伴随着“西学东渐”的潮流西方教育学理论的导入对中国近代教育学的创立所具有的意义及影响。  相似文献   

3.
商本主义思想是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诞生的思想基础,是近代中国商业广告滥觞的内因。明末清初注重经世致用、以"明道救世"为学术宗旨的实学,是近代商本思想的启蒙。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经世致用思潮奋然兴起,为兴办洋务事业作好了理论铺垫。到了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求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兴起,标志着近代中国西学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而洋务派兴办的近代军事及民用工业,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萌芽。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传统中国"重农抑商"的观念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工商业及商人的社会地位明显提升。重商主义的商本思想也相伴而生。洋务运动从思想和实践两个层面,突破了中国封建社会农本主义的思想桎梏。而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出现,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广告的诞生以及对广告应用性研究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阐释中国近代功利主义政治哲学逻辑起点的理论渊源——宋代自然人性论,并具体分析近代以来自然人性论的发展历程,认为中国近代功利主义政治哲学的逻辑起点——自然人性论,虽然没有形成一种抽象的理论形态,但是其表现出来的功利主义趋向却推动了中国近代功利主义政治哲学的产生以及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市政是城市大发展的产物,西学东渐促进了中国近代市政理论的形成。针对如何加强中国现代化城市管理这一问题,试从西方国家市政学理论对中国近代市政发展的影响,分析中国近代市政发展历史,以期对中国现代市政发展有所借鉴并推动中国市政理论研究的深入,不断适应中国现代化城市管理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图书馆建设思想是图书馆建设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探讨美国实用主义理论对中国近代图书馆建设思想的影响,对两位杜威及其理论对中国近代图书馆学奠基人的影响进行研究,以期对中国当今图书馆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的文化文学尤其是小说史上,梁启超以自己倡导的“小说界革命”和“政治小说”奠定了他在中国近代小说理论和创作史上无人可及的地位。本文以中国近代社会的政治、文化和文学(小说)为背景,探讨梁启超的近代小说观的得与失、贡献与不足。  相似文献   

8.
阐述中国近代功利主义政治哲学的理论内涵,认为中国近代功利主义政治哲学在丰富自身理论的同时,也存在着两点不可弥补的缺憾,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带有中西合璧色彩的理论模式恰恰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萌生与演进的强大推进力。  相似文献   

9.
"短缺"是近代中国经济现实的重要特征,这与经典经济学理论假设相悖,结合近代中国经济的实际调整约束条件,对影响短缺经济下近代中国投资的因素提出理论假说,并依据国内外学者在近代中国投资部门的数据估算对假说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以工农业投资为代表的近代中国总投资受到一期投资惯性、国民收入和白银国际汇率的影响,相较而言,一期投资惯性和国民收入的影响更为显著。对关于近代中国投资研究多为数据估算和定性描述的现状,是必要的补充与推动。  相似文献   

10.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大师,是最早引入欧洲近世美育理论并对其进行深入思考和阐发的中国学人,也是在近代中国倡导美育、较系统提出美育思想并把美育列为“四育”之一的第一人。其美育思想内容丰富,体系严密,可谓中国近代美育思想的开端,至今仍有针砭时弊及启迪未来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认为"欲新吾国当新吾民",通过考察西方近代国民理论及近代国民人格,梁启超借鉴严复"民德、民智、民力"概念并拓展其内涵,从而形成特有的集"道德"、"智慧"、"力量"三维一体的近代中国国民人格观,开启中国国民人格近代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12.
近代西方出现的全面、激烈、持久的刑法学派之争,推动了西方各国刑法近代化及现代化的进程。自1842年鸦片战争以后,近代西方刑法思潮开始传入我国,成为晚清以至民国时期刑事立法的精神支柱和理论基础,也推动了我国刑法的近代化进程。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历史、政治等方面的原因,在彻底否定旧法的同时,对西方历史上的刑法学理论也全盘予以否定,从而,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对中国刑法的直接影响被切断。改革开放以后,西方刑法学说再次传入中国,并全面冲击和推动着中国当代刑法的发展。特别是1997年修订的新刑法,充分借鉴、吸收了西方刑事古典学派和近代学派的合理内核。随着时间的推移,近代西方刑法思潮对我国当代刑法及刑法学将产生愈来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实证主义哲学是在近代中国影响深远的哲学思潮,它在中国具有独特的理论形态,并在近代中国引发了科学主义和西化思潮,由此带来中国近代的文化和社会变革.它对于塑造近现代中国文化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中国市民文化产生于市民群体的成长发展过程中 ,其背景是 1 9世纪末形成的文化危机。近代市民文化形成的最集中体现是近代话语范式的转变 ,它是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一面镜子。在近代市民文化运动的不断高涨中 ,市民群体的文化领导权基本确立 ,但同时又有较大的局限性。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和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为我们分析近代市民文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中国近代男女教育平等思想的理论来源和社会条件;指出中国近代男女教育平等思想的产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论来源主要有天赋人权思想、进化论思想和女权主义思想等,社会条件可归结为西方传教士的东入及教会学校的创办、太平天国运动、有识之士的疾呼和女性的自我觉醒四方面。  相似文献   

16.
近代外国在华企业是近代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过重大影响。学界关于近代外国企业的研究,经历了帝国主义侵华史、现代化理论以及多元化理论交叉三个研究范式变迁阶段,在理论、方法、视角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特征,并取得丰硕成果。但从总体上看,近代外国企业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史料发掘、研究视角、理论范式创新等方面仍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和必要。  相似文献   

17.
一与近代西方的道德变迁不同,近代中国道德转型的动力不是来自传统道德自身内在的逻辑发展,而是源于西方文化的外部挑战和救亡雪耻的现实逼迫。这一方面使得中国道德的自我嬗变来得异常的艰难和曲折,另一方面则使得中国近代伦理学主要不是从传统伦理学那里获得自我变革的理论资源,而是从近代西方伦理学的理论武库中寻找自我转型的灵感。从宏观角度看,中国伦理学的近代转型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从道德人性论转向自然人性论人性论是伦理学理论大厦的基石。对人性的  相似文献   

18.
为推进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与建设,革命志士从三方面展开中国近代人文精神的时代构建:一是近代人道主义的理论阐释主要围绕仁爱、博爱与人道等方面展开;二是中国近代道德学说的初步构建主要关涉理论有清算"三纲之说"弊害、废除三纲设立道德之法律、彻底改造固有家庭伦理、积极构建近代社会伦理与努力发展近代政治伦理等方面;三是近代理想人格的时代塑造突出表现为努力清除国民劣根性、积极谋求"立人"、极力推崇革命人格与塑造健全国民人格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末期开始,实证主义哲学思潮逐步进入中国。实证主义哲学在近代中国具有独特的理论形态和发展轨迹,并引发了科学主义和西化思潮,由此带来中国近代的文化和社会变革。因此实证主义哲学是对近代中国影响深远的哲学思潮,它对于塑造近现代中国文化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代的资产阶级新闻思想,是随着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而逐步形成并不断深化的。中国近代的许多资产阶级政治家和报刊活动家们,能够抓住时势和报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试图阐释和说明一系列当时办报所遇到的实际课题入手,建构起了具有一定进步意义、时代特色和理论高度的新闻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