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8 毫秒
1.
塞人对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前七世纪以降,在当时文明古国——希腊,波斯和中国周围,在从欧洲东部到亚洲中部,西北部的辽阔草原、半沙漠和山前地带,散居着许许多多独立的游牧部落。它们在古波斯文献中称为“萨迦人”,被古希腊、罗马作家称为西叙亚人(或译作斯基泰人)。斯特拉波指出:“大部分西叙亚人,甚至全部西叙亚人,都是游牧民。”“从里海开始,大量的西叙亚人被称作达伊人,居住在东部的部族称马萨该特人和萨迦人,他们统称西叙亚人。但每一个部族有自己单独的名称。”希罗多德则具体描述了欧亚草原自西向东游牧民族的分布情况。其中提到南俄罗斯草原以东,里海沿岸的斯基泰人,分布在吉尔吉斯草原至锡尔河下游之间的奄蔡人以及天山附近的伊塞顿人。伊塞顿人大约就是居住在伊犁河流域的塞人,  相似文献   

2.
在近三千年(可能还会更早)期间,欧亚大陆历史中的明显特点是高地亚洲诸游牧民族无情地与栖身于附近的定居集团进行斗争。游牧部族多次依靠自己的军事组织并多次似乎取得了胜利,但最终都要失败,因为他们所代表的生活方式经不起那些技术先进得多的文明的攻击。在那些起过非常重要作用的游牧部族中,我们西方所称为“匈人”(Huns)的那个民族集团与被中国人称为“匈奴”(公元一世纪左右)的那个族具有亲缘关系。匈人继承了印  相似文献   

3.
賨人,是古代活动于巴国和楚国边境(今湘鄂川黔四省边境地区)的一个土著部族。这个名称,是因该部族以“賨”为“赋”而得名。在战国秦昭襄王时(公元前306~251年),賨人因射杀白虎立功之后又被称为“白虎复夷”,又曰板楯蛮。上述诸名都是对该部族的他  相似文献   

4.
释“辽内四部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史·营卫志》“部族”条记述辽国各部族情况之前,专设一项“辽内四部族”,其下仅列四部族之名:遥辇九帐族,横帐三父房族,国舅帐拔里、乙室已族,国舅别部。这四部族不入于“太祖十八部”及“圣宗三十四部”①之列,显系与诸部族有别。那么,其区别何在?为何又冠以“辽内”之称?揭开其谜底,可以从另一个方面展示作为一个游牧集团而四时迁徙的辽朝皇帝行宫部落的构成,从而也可使我们对《辽史·百官志》记载的内容产生若干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五胡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的汉化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胡十六国”时期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的氏族部落组织早已析解,宗族部族组织已经形成,由同姓、异姓,甚至不同民族的宗族、家族、家庭形成了部族或地区性的行政组织,都已发展到家族一宗族奴隶制阶段。这与形成周公、孔子思想的夏商周的家族一宗族奴隶制相比,在本质上是处于相似的发展阶段。因此,这些少数民族的汉化,既是其自身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其内部结构机制发展的结果。他们之所以如饥似渴地吸取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汉族文化,是因为孔子的思想和伦理观念,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宗旨,是他们处理好宗族内部及其与外部的关系,依靠宗族统治部族国家的思想武器,也是他们发展壮大走向中原的法宝。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吐火罗语的发现和研究是本世纪印欧比较语言学的大事,探究操所谓“吐火罗语”的人的起源和历史是中国民族史、中亚史以至世界古代史上的重要课题。在好几十年的岁月里,许多中外学者对吐火罗语的命名及其所牵涉到的一系列历史地理和民族问题,进行了反复辨难。根据多数人的意见,吐火罗语甲、乙方言可以分别称为焉耆语和龟兹语。但是,还留下不少问题需要继续研究,特别是“吐火罗人”的起源问题尚未解决。《历史上最初的印欧人》是已故W·B·享宁教授(1908—1967)发表的关于“吐火罗人”起源问题的重要论著之一。原文刊载于《社会和历史——魏特夫纪念论文集》,是在作者逝世后好些年才发表的。本文拟对这位杰出学者的生平和学术成就作一点极其简略的介绍。接着,将尽可能地利用国内外的最新资料,谈一下吐火罗人起源问题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展望。  相似文献   

7.
鉴于史学界对“华夏族”这一概念使用的随意性 ,本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华夏族从一开始便是一个复合概念 ,不是指古代某一部族 ;华夏族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 ,至春秋战国时才开始用“华夏”作中国的代称 ,对远古的原始部族不能使用这个称谓 ;并分析了将仰韶文化创造者误认为“华夏族”的原因以及“华夏”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8.
坦桑尼亚的部族及其分布坦桑尼亚地处东非,位于非洲三大湖和印度洋之间,靠近赤道南侧。坦桑尼亚是一个多部族的国家,除已加入坦桑尼亚国籍的欧洲人和亚洲人外,全国大约有120个部族,分布在坦桑尼亚辽阔的国土上。在这些部族中,就血统而言,除少数外,绝大部分属班图血统。现居住在维多  相似文献   

9.
在祁连山麓一带居住着一个为数不到一万人的民族——裕固族。相传他们来自西州哈卓(即今新疆省哈密至吐鲁番一带)。古代裕固族分为“尧乎尔”和恩格尔”两个部族。裕固族有语言而无文字。“:尧乎尔”部族语言与维吾尔语、哈萨克浯、撒拉语接近,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恩格尔”部族语言似蒙古语、东乡语、土族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裕固族的经济形态在解放前以畜牧业为主,牧民们逐水草而居;解放后,由于农牧并举,因此打破了全游牧生活的封闭状态而趋于定居与游牧相结合的双重生活方式。 裕固族具有悠久的历-史,长期以来形成了以宗教信仰为核心的民俗主体,成为研究这个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亚洲全称“亚细亚洲”,来自古代闪米特语。古代地中海东岸住着一个讲闪米特语的民族,叫腓尼基人。这个民族文化发展较早,擅长航海。除地中海沿岸各国外,他们还到过世界许多国家。他们以地中海地区为中心,以东的地方称“亚细亚”,以西的地方叫“欧罗巴”。在闪米特语中,“亚细亚”是“太阳升起”、“东方日出”的意思。在我国北京举行的第11届亚运会,将是亚奥理事会全部39个成员国及亚洲各国和地区运动员的大聚会。为了迎接亚洲各国各民族的朋友,进一步增进我国各族人民同亚洲人民的了解和友谊,现将亚洲主要国家和民族的情况作一简要介绍——沙特阿拉伯人是阿拉伯半岛最大国家—沙特阿拉伯的基本居民,约有962万人,属欧罗巴人种(即白种  相似文献   

11.
“部族”论者在依据斯大林对人类语言发展阶段的分期划分民族共同体的发展阶段时,认定俄文народность一词的含义是“部族”,把民族共同体分为氏族、部落、部族和民族“四种类型和四个发展阶段”。他们用“部族”指称奴隶制和封建制时期的人们共同体,从而抹煞了人类早期民族与国家同时形成于部落制瓦解之时,资本主义时期的民族与国家是奴隶制、封建制时期的民族与国家的继续和发展这一基本事实。народность一词的含义是“民族”,汉文“部族”是部落和氏族的简称,二者不可等同。  相似文献   

12.
《太阳部族》高原之巅的史诗和寓言文/吴朝晖黄毅一个人若生活得诚恳,他一定是生活在遥远的地方。——梭罗《瓦尔登湖我们很容易被电视纪录片《太阳部族》一开始就透射出来的神秘氛围所震慑。慕土塔格———冰山之父在“万山之祖”的帕米尔高原一身肃然地高高矗立,太阳...  相似文献   

13.
“羌”是汉文载籍中使用了近三千年的一个种族名称。它始终写作同一个汉字,即由上面的“羊”字和下面“人”字组成。中国人以及继他们之后的欧洲学者们都承认此字始终些指同一个民族,但从未提供充足论据。从推理来看,此名称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可能是指一是不同的民族或部族。 此名三千年的历史可以分成三个时代:  相似文献   

14.
“红帽子”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嘉靖、万历年间及以后的一些西北边疆史料和甘肃、青海的一些地方志中,常常出现一个叫作“红帽子”的部族,许多到裕固族地区搞社会历史调查的人也听到过关于裕固族人和“红帽子”人打仗,并赶跑“红帽子”人的传说,在研究土族和裕固族历史时也常常碰到这个称号。然而因为大多数史料在谈到它时或是只言片语,或语焉不详,使人无法知其详情。“红帽子”族象一闪即逝的流星,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从而留下了关于红帽子人的族属、居住地及下落的谜。  相似文献   

15.
“澳大利亚”一词起源于拉丁文“terra australis”,意为“南方大陆”。可是,澳大利亚”一词在澳大利亚大陆发现之前就使用很长时间了。古代地理学家相信在南半球有一个“南方大陆”,以平衡北半球的“北方大陆”。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欧洲人于1606年发现了澳大利亚大陆。但亚洲人发现澳大利亚至少要比欧洲人早4万年,因为亚洲人早在4万年  相似文献   

16.
满族采参     
“东镇三宝”:人参、貂皮、东珠,而人参又为三宝之首。满族称人参为“沃尔豁达”;东北土语呼为“货”、“根子”、“棒槌”;而汉文典籍则又称为“人葠”、“人微”、“神草”、“地精”、“人御”、“鬼盖”等。苍莽的长白山野,是我国盛产人参的宝地,也是满族人民繁衍生息的地方。满族,是明朝末年以建州女真部族为主体的女真部族与蒙族、汉族及东北其他部族逐渐融合的共同体。“满洲”这个名称1635年正式出现,而其主体“女真”之名,则早在十世纪初,就见称于世了。到十四世纪后  相似文献   

17.
对于党项民族的统一和国家的形成,传统的说法是根据极其有限的范例,认为是在氏族部落及其联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即是在氏族部落的废墟上完成了民族的统一和国家的建立。西方学者在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提出了被一些国内学者所接受的“酋邦”说,似乎看到并论述了宗族部族政权的存在,但“酋邦”说概括不了宗族部族政权的性质和形成的原因。笔者从历史史实和逻辑推理两个方,论证了党项民族是直接在宗族部族的新基础上,完成了民族的统一和国家的建立。在西夏国建立之前,《宋史·兵志五》就详细记载了党项人处在宗族如林的宗族部族发展阶段。最富强的拓拔——李氏宗族的几代人,利用正确的政策和策略,实现了统一党项和建立国家的任务:利用中原王朝的加封在其民族中树立起任何势力也代替不了的威信与地位;用姻亲关系联络强宗大族以加强同各宗族部族的联系;“委豪右分统其众”,“以兵法勒部众”,提纲挈领地抓住了变宗族部族首领为国家官员、变宗族部族武装为国家武装的金钥匙;用官爵、钱物笼络各宗族部族的大小首领为其保卫国家和统治人民服务;用首领子弟组成“六班值”亲军来控制各个宗族部族组织;向各宗族部族的人灌输儒家思想,使其忠于皇族;用宗族部族制宗族部族,以巩固皇族对全国的统治;善于处理与宋、辽的  相似文献   

18.
索隆戈人是一个以捕鱼为生的部族,居住在下扎伊尔,更为确切地说,居住在博马与穆安达之间的扎伊尔河畔和一大片沿海平原上。他们与紧邻沃约人共同占据了穆安达地区。然而,人们发现索隆戈人不大为人所知,甚至可以说在下扎伊尔鲜为人知。因此,便产生一个问题,即为何在如此长时间  相似文献   

19.
论北魏部族的解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部族解散令”是判定北魏王朝初期性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我所知,说明部族解散的资料有3条:(1)“凡此四方诸部,岁时朝贡。登国初,太祖散诸部落,始同为编民。”(《魏书》卷一一三,下同,不具书名)(2)“贺讷代人……讷从太祖平中原,拜安远将军。其后离散诸部,分土定居,不听迁徙,其君长大人皆同编户。”(卷八三)(3)“太祖时,分散诸部,唯高车以类粗犷,不任使役,故得别为部落。”(卷一○三)据此,此前不少学者论及过部族解散,其观点大致有二:鲜卑人的部族解散是部落组织的全面解体,并  相似文献   

20.
王雷同志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二年第五期上的《民族定义与汉民族的形成》一文,除对民族的定义和汉民族的形成问题进行了论证外,还专门论述了什么是部族,对部族的定义也作了论证,并认为夏、商、周三代所形成的“共同体”都是“部族”。对于部族的定义以及夏、商、周三族的性质,我们尚有些不同看法,特提出来与王雪同志商榷,并就教于学术界同好。 (一) 部族问题,是学术界争论已久的老问题了。王雷同志虽然正确地肯定了部族是人们共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