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名称和起源探奥 洮岷“花儿”(以下简称花儿)是流传于甘肃洮岷地区的一种山歌,其主要内容是表达青年男女之间爱情的。岷县人不叫“花儿”而叫hur似乎是“花”与“儿”复合拼读后构成的单音组合。这一称谓值得深思,很可能是藏族拉伊中的衬词“若化”一词被汉化的结果,或由它演变而成的。 “花儿”源于何时?目前众说纷纭。据一些研究者的见解,大致倾向于明代。 藏族民歌“拉伊”是藏族民歌中的一种。“拉”是山的意思,“伊”是歌的意思,合起来叫山歌。藏族民歌历史悠久,正如雪康·土登尼玛所说:“西藏的历史有多  相似文献   

2.
花儿是流行在甘肃、青海、宁夏等省(区)的山歌,由回、汉、东乡、撒拉、保安、土、藏、裕固等族共同用汉语演唱,习惯上分为河湟花儿与洮岷花儿两大流派(河湟花儿是主要的一派)。两大流派内又有较细的分类,如甘肃省卜锡文同志根据不同的民族与地区的不同音乐风格,将河湟花儿分为临夏花儿(主要由回、东乡、汉族演唱)、循化花儿(主要由撒拉、保安族演唱)、互  相似文献   

3.
洮岷"花儿"是对甘肃洮岷地区所流行山歌的特定称谓。秦汉年间,大批汉族人迁入洮岷地区屯垦,中原文化与当地羌人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并最终形成一种新型的西秦文化,为洮岷"花儿"的产生孕育了良好的土壤;洮岷"花儿"中的情爱主题与《诗经.国风》中的部分诗篇主题相合辙;以赛"花儿"与祭祀为主要活动内容的"花儿会"是先秦祭社活动的延续。故而洮岷"花儿"应是在秦汉年间,大量汉族人迁入洮岷地区后,汉地民歌与当地羌族民歌相融合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4.
“花儿”也叫“少年”,是一种民族民间歌曲,在甘肃、青海、宁夏等地的回族、土族、东乡、保安和汉族人民中间广泛流传着。“花儿”音乐,曲调高吭、豪放、悠扬婉转、跌宕起伏,有着强烈的艺术魅力和浓郁的乡土气息。“花儿”音乐都有标题,称为“令儿”,它一般以流行地区(如《河川令》、《马营令》)、民族(如《土族令》、《保安令》、《撒拉令》),或以衬词(如《尕马令》、《咿呀咿令》)命名。  相似文献   

5.
“花儿”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儿”是流行于甘、青、宁三省区的一种民歌,深受汉、回、土、东乡、保安、撒拉等六个民族人民的喜爱。对于这种民歌的大规模搜集与研究,开始于三十年代,以甘肃榆中张亚雄先生的《花儿集》为代表。解放以来,“花儿”的搜集整理工作成绩显著,研究论文也时有披露,这两方面,以青海、甘肃的工作搞得最好。尤其是近年来对  相似文献   

6.
这是一篇运用人们不大采用的方法,从人们不大习惯的角度研究临夏“花儿”歌词的艺术性的文章。我们打算从一首首临夏“花儿”作品入手,通过对它们艺术表现得失的考察,来探讨临夏“花儿”发展和创作的艺术方面的某些规律。临夏“花儿”是西北高原两大派“花儿”中的一派,其流传范围比另派“花儿”为广,包括甘肃的临夏、东乡、和政、康乐、永靖、皋兰、广河,青海的民和、乐都、湟中、湟源、互助、大通、循化、化隆和宁夏的西吉、海源、固原、同心等地,要对这些地区的所有“花  相似文献   

7.
“花儿"是流传在甘肃、青海和宁夏一些地区的一种颇有特色的民歌,解放以后,随着民间文学工作的开展,它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知晓了。然而, “花儿”这种民歌在形体上究竟有些什么特点?怎么样的歌才能算做“花儿”?这个相当根本的问题,即使在“花儿”产区之一的甘肃也还不是研究得十分清楚的。由于“花儿”研究工作的一向薄弱和介绍工作的粗疏,这个原来并不十分清楚的问题把人们搞得更胡涂了。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这样的担心:后来的研究者们能否认清“花儿”的真面目。“花儿”的形体特点主要表现在它的格律上。为了消除和防止由于以讹传讹所产生的对“花儿”形体特点的误解,认真而刻入地探讨它的格律,是“花儿”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而迫切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花儿”是青海、甘肃、宁夏以及新疆的汉、回、土、藏、撒拉、东乡、保安、裕固等民族的广大群众喜爱的一种山歌。它源远流长,在文学和音乐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因此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明清以来的文人骚客在诗文中对它有过不少记录、描绘和评价,这些诗文对于我们认识花儿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花儿”主要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三省区,是这几个省区的汉、回、藏、保安、撒拉、土、东乡民族十分喜爱的民歌。 “花儿”又名“少年”,是男女青年倾诉情爱的心曲。“花儿”还被称为“野曲”,顾名思义就是只能在村庄以外的田野、深山演唱。有首“花儿”唱到:“花椒树上你甭上,上去时刺尖扎哩;庄子里头你甭唱,老汉们听见时骂哩。”由此可见,演唱“花儿”是有地域限制的。 而“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是由不哈自家;刀架上头割下,不死就这个唱法。’这首脍炙人口的花儿,真挚地表达了西北劳动人民对花儿的无比喜爱。 “花儿”按…  相似文献   

10.
花儿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乡土气息、浓烈的艺术风格震憾着千万人的心扉,吸引着更多的海内外学者。据花儿的流传地域,花儿可分为甘肃花儿、青海花儿和宁夏花儿,它们各有特色,又互相联系。  相似文献   

11.
关于西北口传民歌"花儿"中的牡丹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花儿”是中国民间歌谣体裁形式,主要流传在中国青海、甘肃、宁夏地区,不仅在汉族群众中流传,也深受当地回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土族、裕固族群众喜爱,并因语言与曲调的差异形成众多分支。它的得名,一般认为是因在唱词中用“花儿”喻姑娘;起源于清代,也有人将其追溯到唐。“花儿”曲调总的特点是高昂优美,展示着黄河上游高山草原区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试论“花儿茶园”与花儿的传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儿茶园”是近年来在青海各地兴起的融花儿和饮茶为一体的新型文化产业,它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为花儿传承开辟了新的途径。“花儿茶园”在培育花儿歌手、满足城乡群众对花儿的需求、弘扬和传承花儿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声乐的角度出发,以演唱风格为主要思路,主要研究昌吉地区回族“花儿”的音乐特点、演唱风格及演唱技巧。重点研究昌吉地区回族“花儿”的演唱风格,通过研究新疆“花儿王”韩生元的表演风格特色及声乐演唱技巧,力图挖掘昌吉地区回族“花儿”不同于其它地区的风格特色。  相似文献   

14.
“花儿”研究与“花儿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儿学”著作出现之后 ,“花儿”研究走进了低谷。对“花儿学”的新理解———从“花儿”研究的其他领域 ,可能会使“花儿”研究范围得以开拓 ,但实践此研究方法的条件难以轻易完备。因此 ,对“花儿”研究的预测是 :过去的热闹局面不可能重现 ,但随着上述理论、方法的宣传和实践 ,有较高学术质量成果的出现是可以期待的。  相似文献   

15.
花儿,也可称其为少年,是广泛流传于我国西北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省(区)回、汉、东乡、撒拉、保安、土、藏、裕固八个民族中的一种独特民歌。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曲调优美,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高原风格,深受当地广大民群众喜爱,在我国民间歌谣的百花园中,显得尤为鲜艳夺目,别具一格,堪称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中的一枝秀丽多姿、丰彩闪烁的“艺术奇葩”。本文从花儿的定义、特征、分类、格律浅议花儿,旨在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分析使读者对花儿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6.
青海和甘肃南部一带,很早就流行着一种民歌,叫做“花儿”或“少年”。对于它的这种名称的由来,一般都不太清楚。这种民歌,原来流行于青年男女之间,其内容完全是表达男女青年之间的恋情和往来的。其中男方被称为“少年”,而女方则被称为“花儿”。到了后来,这种互相之间的称谓,便成为这类民歌的代称。合之则为山歌野曲,分之则为“花儿”与“少年”,两者实际上是一种民歌,只是其内容各有所偏重而已。  相似文献   

17.
起兴格在青海“花儿”中的妙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起兴格在青海“花儿”中的妙用靳玉兰“起兴”好多人认为它是指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很少把它看作是一种修辞格。《唐·孔颖达疏》曰:“风、雅、颂三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篇之异辞耳。”赋、比、兴是形象思维和诗歌创作的重要表现方法。而郑远汉先生在《...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林县"花儿"为田野个案,通过"花儿"这一本来并不统一且各地异称的民歌形式,探究民国后"花儿"的历史形成、演化和国家化的过程。特别关注在这个过程中"国家"与个人的博弈实践,以及"花儿"文化传统如何发生变化,逐步成为"民族国家"意识的"再造物"乃至"国家"的文化工具;讨论现代"民族国家"的身份意识的影响以及体现在文化展演过程中的音乐变迁;从当代国家中的花儿音乐社区组织、文化申遗工程等方面理解"国家"如何参与"花儿"和"花儿会"概念的建构,以及地区经济为主导的地方文化发展背后传递的国家意识形态和音乐"国家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花儿”命名臆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儿”这一名称的实际所指,是甘、青、宁三省(区)相毗连的广大地区所流行的山歌。为何将山歌叫“花儿”?这是人们颇感兴趣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对“花儿”历史渊源。体系。流派等问题的研究,将有极大助益。  相似文献   

20.
“花儿”是西北地区的一种民间艺术。由于“花儿”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关系密切,所以在许多“花儿”中都涉及到了当地群众的饮食习俗。文章通过对“花儿”的研究,具体阐述了青海饮食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