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爱因斯坦毕生致力于科学工作,并积极进行了道德实践。在科技与道德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中阐发了他关于科技道德问题的一系列见解和主张,并形成了其独特的科技道德教育思想。爱因斯坦科技道德教育思想主要包括科技道德的来源、科技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及科技道德教育的实践运作等,这些集中体现了一位伟大科学家的良知与伦理情怀。爱因斯坦的科技道德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爱因斯坦毕生致力于科学工作,并积极进行了道德实践.在科技与道德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中阐发了他关于科技道德问题的一系列见解和主张,并形成了其独特的科技道德教育思想.爱因斯坦科技道德教育思想主要包括科技道德的来源、科技道德教育的蕈要性及科技道德教育的实践运作等,这些集中体现了一位伟大科学家的良知与伦理情怀.爱因斯坦的科技道德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学界关于梁漱溟思想的研究中,人们常常用“以道德代宗教”来概括他的宗教观.然而,从梁漱溟的思想历程来看,其宗教观远非如此简单.出世情怀与入世精神,始终是他内心世界矛盾而又统一的两个方面:从现实着眼,他创立新儒学,旨在为中国的现代化寻求文化出路,“以道德代宗教”就是其中的一个具体路径;在内心世界,他却一生钟情于佛学,并认为在人类文化的最高阶段将是佛家圆满出世法的复兴.对此,需要结合他的整个文化理论及其人文关切作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施莱尔马赫提出,宗教的对象是宇宙以及人与宇宙的关系。为此,他殚精竭虑探索宗教“源自何处”和宗教为何“必不可少”的问题。笔者把它们概括为宗教的独立性与宗教的合法性,并认为这是哲学神学的两项重大成果。哲学神学提出并践行从关系的维度考察宗教的新视角,开辟了给宗教定位的新思路并对宗教做出了较为恰当的定位,为人们怎样认识宗教做出了重大贡献。就其与康德哲学的关系来说,它们表明施莱尔马赫继承了康德哲学的优秀遗产,但在宗教的问题上他又不是康德道德宗教的拥趸。  相似文献   

5.
董仲舒的科学思想主要就体现于他的天论和"天人感应"及阴阳五行说之中。他的"天"论严格说是有中国特色的自然神论,绝非是"正宗神学";其"天人感应"论所说"非有神,其数然也",显然是对有神论的拒斥,并提出了研究事物间"数"的关系的任务;他有关"十端"的"天"及宇宙图式的构成,将其作为一个整体和相互关联的系统来对待,这对形成中国传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科学思想,无疑具有重大和深远的影响。所以把董仲舒的儒学体系看作宗教教义,并把儒术视为宗教,显然是错误的,也是对其科学思想的扼杀。  相似文献   

6.
爱因斯坦通过对宗教经验发展历程的分析 ,批判了旧宗教的“拟人化的上帝观” ,提出了自己对宗教的一种新的看法与理解———宇宙宗教感情 ,并指出这种新宗教有着旧宗教所没有的职能与作用。爱因斯坦的这份宗教感情、人文关怀与他的科学精神并不相悖。他从独特的宇宙宗教感情出发 ,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双重文化价值观。这种双重文化价值观在科技异化现象盛行的今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乔治·爱略特的小说由于对道德问题的特别关注而成为道德的寓言,也饱含着强烈的宗教情怀。这种对人类命运的普遍同情与关注之情流露在爱略特思想里,贯穿于爱略特的创作中。正是对真挚道德的呼唤与宗教伦理的关怀使爱略特跃居为维多利亚时代小说家中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8.
少年时代的爱因斯坦在追求知识的基础上,形成他的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爱因斯坦在创立相对论和对统一场论的追求中,确立起他的“场”一元论的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和宇宙宗教哲学世界观。爱因斯坦在少年时代形成的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是以朴素实在论哲学的认识论为根据的;爱因斯坦在科学理论研究活动中形成的“场”一元论的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是以他在对传统哲学认识论的批判性考查中建立的科学认识论为根据的;爱因斯坦宇宙宗教哲学世界观的核心是他的“上帝”概念。爱因斯坦的“上帝”是在他的科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实在”的最深刻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的一种信仰。  相似文献   

9.
格林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他的作品《问题的核心》是一部宗教小说。从同情和怜悯,道德焦虑、宗教情怀及现实主义的写作方法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小说的内涵,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这位知名作家的了解。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主要民族的民族意识呈上升趋势,大学生尤其许多民族大学生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民族事务和参与宗教活动,兴起一股校园"宗教热"和"民族热".基于此,高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运用唯物主义无神论、宗教和科学的关系、宗教道德和集体主义道德的区别、科学信念与宗教信仰的区别、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等内容,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民族观念和宗教观念.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讨论了爱因斯坦的宗教观,认为爱因斯坦是旗帜鲜明的无神论者;分析了他提出的宇宙宗教感情的内涵,指出它与传统意义上的宗教本质上的不同之处在于:将科学家关于世界合理性与可理解性的坚定信念与诚挚的感情结合在一起,称之为宇宙宗教感情,并认为该感情是科学研究最强有力、最高尚的动机。这是爱因斯坦对宗教内涵的拓展、宗教感情的升华。  相似文献   

12.
国内长期以来认为科学与宗教是相互对立和冲突的两个范畴。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内的科学与宗教研究开始兴起,随着国内学术研究的进展和国际学术交流的影响,学术界出现了认为科学与宗教存在良性互动、宗教对科学具有积极影响的学术争鸣。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逐渐不再抽象地研究科学与宗教问题,而是具体考察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不同宗教与科学之间的复杂互动,并且就科学与宗教问题提出更为多元化的观点和见解。受制于当时国内科学哲学和宗教哲学的研究进展,相关研究主要采用的是史学的进路。但从史学视域反思这一时期的科学与宗教研究,则不难发现这些研究大多仍然存在着史学观念和史料学方面的明显缺陷。  相似文献   

13.
将佛教引入到学术中来,是近现代学术的主要特色,禅宗是中国佛教特殊的宗派,它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哲学,思想,文化,艺术等。但值得深思的是,禅宗是否属于宗教?这不仅关系到宗教或佛教本身,而且也是超乎了宗教或佛教本身的重大学术问题。  相似文献   

14.
宗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一种文化现象,并始终对人类文明进程发挥着独特的影响力。作为马克恩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恩格斯毕生关注着宗教现象。在历经前期探索基础上,恩格斯晚年更是对宗教问题给予了极大兴趣,撰写了一系列理论著作,从多个维度剖析了复杂的宗教现象:从意识形态角度论述宗教特质;基于辩证思维彰显宗教功能的双重性;立足唯物史观视野剖析宗教的历史形态变迁及其未来的自然消亡等。此外,恩格斯还对具体宗教现象或宗教问题进行了分析,特别是对近代科学诞生时期宗教与科学张力关系以及早期基督教起源问题等,在具体历史情境中展现成熟宗教理论的解释力,并透视出其晚年宗教研究的历史底蕴。可以说,晚年恩格斯宗教理论具有总结意味的系统化、理论化,也对我们把握当下宗教现象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宗法性宗教、本土道教以及产生于明清二代的民间宗教构成中国传统宗教的内容。中国传统宗教形式多样,历史久远。"敬天法祖"的天神崇拜和祖先崇拜是中国传统宗法性宗教的核心。道教和民间宗教是中国自己创立的作为社会形态的教派宗教。中国传统宗教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多神崇拜及其互融、宗教信仰的政治化、入世情怀和天(神)合德等诸多特点,而这些特点对中国传统文化重社会人生的价值取向和重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以及深层的民族心理结构都产生了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宗教社会科学是从社会科学的视角,对宗教的实证研究,包括宗教社会学、宗教人类学、宗教心理学和宗教经济学等分支学科。客观性和实证性是宗教社会科学的基本特征。宗教社会科学力求对宗教现象做出中立与精确的描述和解释,并以此区别于宗教界、政府、公安等部门对当代宗教的关注。宗教社会科学的进步有助于建立符合中国宗教实际的宗教学一般理论,同时也有益于宗教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人类文明史上,宗教是一个普遍的文化现象,而作为一种特殊的伦理形态的宗教伦理学,则在塑造民族传统道德和精神气质方面起到关键的作用。即使在高度倡扬科学理性的今天,宗教伦理在人的精神领域仍然占据着科学所不能代替的位置;宽容原则和对话原则是处理宗教领域问题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8.
公民宗教是在政教分离的情况下,借助于宗教的形式来为社会确立共同的政治信仰。它并不是一种纯粹的宗教形式,而是借助宗教感情来维护政治上的团结。美国的公民宗教为我们提供了在政教分离的情况下,利用宗教的政治功能来服务于社会政治生活的“范例”。公民宗教对改善我国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在宗教界进行以爱国主义和公民教育为主题的政治信仰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宗教、科学、文化思考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宗教、科学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在文化的层次上进行了深刻的思考。笔者透视了各种文化中隐含的“元宗教精神” ,认为对无限本体的信仰是宗教的本质 ,而一切有限之物仅能作为理性思维和学术研究的对象。将有限之物作为非理性的信仰对象 ,会导致社会躁动和现代迷信。宗教信仰自由是人的价值主体性的基石。本文的思路起于笔者同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刘吉教授的一次谈话 ,并在 1999年佛教协会内参《研究动态》披露过  相似文献   

20.
单纯 《东方论坛》2008,(1):10-18
康德的批判哲学体系有两个使命:一是纠正经验主义的怀疑论,以确定科学知识的“必然性和普遍性”;一是纠正宗教神学的独断论,以确定宗教的“必要性和相对性”。前者说明科学不能完全消解宗教的社会意义,后者说明宗教必须被限制在伦理学的意义方面;科学的性质是“他律”性质的,而宗教是“自律”性质的,如果不区别这种关系,必然导致“二律背反”。只有将宗教限制在“道德律”方面,“宗教求善”和“哲学求真”及“艺术求美”才能平衡地反映人类精神生活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