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7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1.
通常以为,陈亮义利观的核心是“义利双行”(朱熹语),然而这“双行”到底是怎样个行法,我以为学界并未说得十分清楚.本文即想从陈亮义、利概念的内容、两者关系,它与正统儒学的本质区别以及影响诸方面,对此谈一点看法. 一关于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的义、利概念,张岱年先生曾有一个比较明了的诠释.他说:义即当然,亦即行为的制裁.然义之标准何在,有对立的两说,一说认为应当是人民之大利,此墨家之学说;一说认为应当是人之所为人者,亦即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此儒家之学说.所谓利,则是能维持或增进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禅宗史上,传宗制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佛法以心传心,这是禅宗的根本特点。但作为正宗传替的标志,在传心的同时,还要伴以一定的信物,这便是禅宗的传宗形式。就目前见到的文献看,禅宗先是有法衣传宗,后来又有《坛经》传宗。这种演变的原因何在?它对禅宗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对此,学术界、佛教界很少有专门的研究。本文认为,法衣传宗继承了印度佛教的传统,满足了一代一人的传宗要求;《坛经》传宗则是禅宗独创的中国佛教传宗方式,适应了分头并弘的历史需要。禅宗传宗形式的演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佛教的中国化历程。  相似文献   
3.
美国宪法中的政教关系原则及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对政教关系的基本原则做出了明确规定,这就是所谓的"设立条款"与"自由实践条款",两者相互制衡,对美国政教关系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形成了现代世界最典型的政教分离体制。在实践过程中,美国逐步出现了"分离论"与"调和论"两大流派。"9·11"之后,调和论似乎占据了上风。  相似文献   
4.
宗教社会学范式:探索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持人语]从斯密、休谟、孔德、马克思,到韦伯、迪尔凯姆、詹姆士、荣格、弗洛伊德和皮特·伯格,尽管这些社会科学大师对宗教的具体看法各异,但其基本倾向是一致的,形成了近三个世纪以来的主流宗教观:宗教妨碍理性思维,是非理性的,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现代化的发展,人类对宗教的需求会逐渐降低,最终导致宗教的消亡。这一观点后来被归纳为“世俗化命题”,成为理解宗教现象的主流范式。然而,这一范式遭到了美国经验的严峻挑战。自19世纪以来,美国宗教一直与现代化齐头并进,丝毫没有衰弱的趋势。在最近的150年,美国教会成员的比率实际上增加了1倍…  相似文献   
5.
论黑格尔的哲学上帝观魏德东一般说来,上帝是宗教学研究的范畴。但在黑格尔那里,上帝却不仅仅是在宗教学意义上使用的。黑格尔认为,上帝是绝对精神的三种基本形式──艺术、宗教、哲学共同把握的对象,认识上帝是三者的共同目的,上帝不仅是宗教学,而且也是艺术和哲学...  相似文献   
6.
“敬畏生命”是施韦泽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当代世界和平运动、环保运动的重要思想资源。施韦泽认为,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有赖于其他生命和整个世界的和谐,任何生命都有平等的存在价值。通过与佛教的“不杀生”戒相比较,可以显现出施韦泽理论的普遍人性基础及佛教戒律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宗教社会学的范式转换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俗化理论植根于具有国教传统的欧洲宗教实践,宗教市场论脱胎于政教分离传统下的美国社会,它们构成了当代宗教社会学的两大理论范式。从以世俗化理论为主导到宗教市场论的繁荣,宗教社会学研究发生了范式转换。各国学者从不同的宗教经验与实践出发,在对话中延展了两大理论范式,其中也包含了中国学者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8.
宗教社会科学是从社会科学的视角,对宗教的实证研究,包括宗教社会学、宗教人类学、宗教心理学和宗教经济学等分支学科。客观性和实证性是宗教社会科学的基本特征。宗教社会科学力求对宗教现象做出中立与精确的描述和解释,并以此区别于宗教界、政府、公安等部门对当代宗教的关注。宗教社会科学的进步有助于建立符合中国宗教实际的宗教学一般理论,同时也有益于宗教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佛教的生态观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佛教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 ,具有独特的生态观。缘起论是佛教生态观的哲学基础 ,整体论和无我论是佛教生态观的基本特征。佛教生态观的主要内容包括 :无情有性的自然观 ,众生平等、不杀生的生命观 ,追求净土的理想观。两千年来 ,佛教徒不断创造出方便易行的生态实践方式 ,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在精神本质上 ,佛教的生态观是后现代的。仅凭佛教 ,不可能解决当代生态危机 ,但佛教为生态平衡的重建提供了有价值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0.
这里所说的“五四”精英,盖指正1915年至1927年新文化运动中对中国文化有所洞见并发生过重大影响者。在传统道德观上,“五四”精英可以分为反传统主义和保守主义两大类。前者的核心观点即中国传统道德从根本上不适合现代生活,其所有内容在当代均无复活的意义,中国道德延续的唯一手段即断裂传统,输入西方文化,代表人物有陈独秀、胡适、吴虞、鲁迅、李大钊等;后者则不仅力阐中国传统道德对现代中国的意义,更强调它是世界未来道德文化的成分甚至方向,中国现代道德的希望即传统道德的复兴,其代表人物伧父、梁启超、梁漱溟等堪称重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