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辽西地区位于东北官话、北京官话、冀鲁官话的交界地带,也是历史上关外移民进入东北地区的门户.通过考察辽西地区方言的几个语音特点,并结合历时语音材料,我们认为辽西地区方言以明末清初为界,经历了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且在形成之初就主要受冀鲁官话影响,胶辽官话则居于次位.  相似文献   

2.
保唐片方言被《中国语言地图集》归于冀鲁官话,但它古清入字今散归四声的特点其实与北京(东北)官话一致,而与冀鲁官话的石济片和沧惠片扞格不入。从现状看,保唐片方言与北京官话在许多语音特征上相同或相似;从历史看,它们都是燕云十六州割让于辽后在古幽燕方言基础上疏离中原地区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认为,应当将保唐片方言归于北京官话,并将北京官话分为北京片、东北片、保唐片三大片。  相似文献   

3.
语言接触包涵方言接触.现代东北官话中有几类特殊的语音特征与冀鲁、胶辽官话一致而与普通话有别.同时,现代东北官话有部分异读字音,也存在于冀鲁、胶辽官话方言中.这不是偶然的一致:一方面是近代语言发展史上方言接触的结果;另一方面应属于历史源流链条上言语底层之表象.透过这些现象,我们或可以管窥东北官话同冀鲁官话、胶辽官话关系之一斑,这种联系主要表现为二者对东北官话历史的影响,其直接表象当为人们熟知的近代“闯关东”,但又不尽然.  相似文献   

4.
人口迁移流动现象与语言接触传播现象同属社会现象,也可以说是同步进程的社会现象,从而人口迁移流动现象是影响语言变异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蒙古语科尔沁方言的形成与演变,就是不同社会历史时期人口迁移流动的语言接触传播之结果。从科尔沁地区的人口迁移、流动、变化的语言接触传播视角来探究科尔沁方言的演变进程,我们不难看出它有着三条主流变异线,一是,向满语靠拢;二是,向哈喇沁方言靠拢;三是,向汉语靠拢。当今,汉语的影响是最为严峻的,最为挑战性的。  相似文献   

5.
巨峰方言处于冀鲁官话和胶辽官话两个官话次方言的交界地带,相对复杂。文章描写巨峰方言的语音系统,并分析六项语音特点,即中古端组、见组、日母字的读音,曾梗摄开口一二等入声字的读音,入声调的读音和两字组连读变调。端组和见组声母都有塞音型和塞擦音型两种读音类型,具体音值不同;日母有声母、声母、l声母和零声母四种读音;曾梗摄开口一二等入声字韵母多读作ei;从入声调读音上看,巨峰方言属于冀鲁官话;两字组的变调都发生在前字,前字为平调时最容易变调。  相似文献   

6.
甘肃洮州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中的西北次方言区,属中原官话,但其中又兼具江淮方言、吴方言的特点.洮州方言是生活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临潭、卓尼两县以及迭部、夏河、碌曲等县的部分地区汉族所使用的语言,也是各民族相互交际的主要工具.本文从江淮移民、历史行政区划、语言接触等方面对洮州方言形成的原因进行了考究分析.  相似文献   

7.
现代镇江的方言自公元4世纪开始因移民的不断植入,而从吴方言演变为北方方言;又因为地理和经济的原因,在镇江一线形成吴方言与江淮方言的过渡带。在过渡带呈现出一系列相应的语言特征,其发展趋势是江淮方言成分的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8.
皖西南处于江淮官话、赣语及吴语的过渡性方言区,其境内有些县的方言归属至今尚未定论。过渡区方言,尤其是单从语音角度不能确切分区的方言,方言特征词的研究无疑能弥补语音标准的不足。皖西南方言特征词表不但能使我们认清当地方言词汇的基本面貌,还能揭示出境内各县市方言内部亲疏关系及外部过渡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皖西南处于江淮官话、赣语及吴语的过渡性方言区,其境内有些县的方言归属至今尚未定论.过渡区方言,尤其是单从语音角度不能确切分区的方言,方言特征词的研究无疑能弥补语音标准的不足.皖西南方言特征词表不但能使我们认清当地方言词汇的基本面貌,还能揭示出境内各县市方言内部亲疏关系及外部过渡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社会方言是在语言集团的某一阶层或某一群人中所通行的语言。形成社会方言各种变体的社会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阶层和文化差异、职业和行业的差异以及年龄和性别差异等因素。研究方言的社会变体是语言学家的一个新课题,其研究价值不可忽视:1、揭示语言与社会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事实;2、有利于把语言的共时状态和历时变化结合起来研究;3、有助于寻根追源地了解移民来源地区的风俗和特产;4、有助于妇女解放、人种等社会问题的探讨;5、有利于提高语言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11.
语言接触现象十分复杂,语言接触过程中的诸多因素都会对语言的变化产生影响,从而制约着语言变化的方式、程度和方向。影响语言接触的决定性因素有两方面,社会因素和结构因素。汉语方言变化有其内部结构原因,但真正推动其变化的是社会文化力量,它的发展变化,总是直接或间接地与社会文化因素密切相关。影响汉语方言接触的深度和广度的社会文化因素很多,以陕南方言作为语言接触的视点,归纳出制约或影响语言变化的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12.
汉语东北方言的形成与汉民族向东北移民密切相关。从东北方言形成的过程来看,辽金元时期的汉族移民人口来源复杂,还不能由某一种方言占主导地位,应当是东北方言形成的初级阶段;明清时期是该方言形成并不断发展的时代,在这个时期东北方言的诸种特征都已具备,并且跟北京官话产生了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3.
汕头方言词汇丰富、古远特殊,或是继承古汉语的语词,或是借自外族的借词,还有本方言的特有语词等。改革开放以后,这些特征词都不同程度发生了变化,或消亡,或精简合并,或被替代。以《汕头方言词汇》及《潮汕方言词考释》所列2488个汕头方言固有词为参照,通过分层抽样的方法,对不同年龄层汕头方言母语者进行实地调查。基于调查结果及量化分析,分类讨论方言特征词的传承与变化,各义类词语的变化及演变类型;统计各义类词语的变化速度,说明汕头方言词汇的演变趋势;最后对变化原因做出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4.
山东沂水方言属于汉语官话方言大区胶辽官话中的东潍小片,它既具有胶辽官话的普遍特点,又有自己的鲜明特色。本文对沂水方言的语音特点作了一个概略介绍,包括声韵调、儿化韵以及中古声韵调在今沂水话中的一些演变特点。  相似文献   

15.
吉林西部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使它较早成为东北草原一个汉民族与蒙古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地区之一。蒙汉两族在这里长期杂居相处,形成独特的民族关系,体现在蒙汉民族间的语言交流上,最为明显的是蒙口语中出现汉语以及吉林方言的使用。吉林方言在蒙口语中的运用类型多种多样,而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本文通过对吉林方言在蒙口语中运用的调查,研究总结吉林方言在蒙口语中运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黄龙县地处陕西省中部偏北、延安地区东南缘,受近代移民的影响,所形成的方言以陕西关中方言为基础方言,语音上声韵发音基本接近普通话,声调与陕西关中方言相同。移民往往是一个地区语音发生变化的重要的因素,"黄龙话"(亦称黄龙城关新派方言)的语音特征及其方言语音发展变异的根本原因也是受外来移民的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17.
汉语方言特征词属于比较方言学的范畴,是基于现代汉语方言词汇的横向比较研究而产生的。要深化汉语方言词汇研究,必须在方言词汇宏观比较的基础上开展方言特征词的研究。从方言特征词理论的提出至今,方言特征词的研究已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在方言特征词的性质和范围上存在争议。存在的争议主要是由特征词的提取方法造成的。  相似文献   

18.
吉林方言属于东北方言范畴,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它语意丰富,结构多样,运用灵活,是情感性非常强的语言。吉林方言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多样的结构形式,它能够直接地描绘事物、抒发情感,具有直白简洁、幽默诙谐、生动形象的特点。本文从吉林方言词的结构和语用等方面分析吉林方言的形象性。  相似文献   

19.
入湘三峡移民的迁徙对方言演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湖南移民史进行了简单回顾以后,总结了人口迁徙对方言演变影响的若干因素,重点讨论了外在客观因素、人口个体因素、人口集体性对移民方言的影响,这些影响归根到底呈现出两种趋势:对原有方言的分化和保护。在此基础上,还分析了入湘三峡移民的迁徙活动在影响其方言接触上的独特性:总数大,而分布时间、地点不集中;西南官话与新湘语、老湘语、赣语、西南官话的接触;推广普通话的大背景;非自愿前提;多为农村移民;家族被分散。  相似文献   

20.
方言特征,主要体现在语音、词汇、句法、情调等方面,于中可提炼出汉语的共性。东北方言特征词研究仍是一个有待开拓的学术领域,从既往较少关注的伪满时期文学作品入手勾乙、筛选方言词语,系统探察20世纪30年代东北方言特征词面貌,既能提炼东北方言特征,又能概括东北方言区、片及大方言区特征。就实践操作而言,依照“区内大体一致”和“区外相对殊异”两个方面界定、提取东北方言特征词是大致可取的;伪满时期作家和“二萧”的文学作品是有语料文献价值的,应该纳入东北方言特征词以至东北方言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