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汪象旭创作的仙话小说《吕祖全传》,是明清小说中对黄粱梦故事进行全面创新的重要文学作品之一。他根据自身经历,在原有故事框架基础上,把整个故事内容情节做了全面的改编,用入梦前、梦境中、二次入梦和梦后再试等故事,将吕洞宾塑造成仁义忠孝、智勇双全的完美人物形象。除此之外,《吕祖全传》还是唯一试图将南、北道教记载的黄粱梦故事融合在一起的作品,它不仅包含了吕洞宾醒悟黄粱梦的内容,还将化卢生入梦的故事吸收到作品中,形成了完整的黄粱梦神话故事版本,成为吕洞宾仙迹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吕祖全传》也开创了使用第一人称撰写小说故事的先河。  相似文献   

2.
吕洞宾是我国道教史上地位显赫的人物,千百年来数不清的传说,使他成了妇孺皆知的神仙,层层的油彩掩盖了他的真实面貌,一些严肃的论著也难免不受其影响。吕洞宾不是唐朝人,清人却将他的诗编进了《全唐诗》,新出版的李养正《道教概说》将钟  相似文献   

3.
吕洞宾黄粱梦觉传说在文学、道教、民俗等领域均有着巨大的影响,它是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逐渐丰满起来的,先后经历了雏形、成形和发展演变各个不同阶段。在考证其演变之迹的基础上,探究了其中的规律,阐述了其对文学的影响和在吕洞宾神仙传说流布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摘要]明清道教老学文献中,出现了不少托名吕洞宾注解的《老子》文本,这种依托神仙注解《老子》的现象,与明清社会吕祖信仰盛行及道教的民众化发展趋势有关。托名吕洞宾的《老子》注文本存在着直接托名与扶乩两种不同形式,与普通《老子》注文本不同,它还具有传播吕祖信仰与道教信仰的意义。托名解《老》作为一种新的以仙解《老》方式,客观上反映出道教在明清时期的发展转向。  相似文献   

5.
王维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主要是其山水田园诗赋予的,但王维诗作中的送别诗也独具特色,本文主要对王维送别诗进行分析,从中归纳出王维送别诗所体现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6.
温庭筠的交往主要是社会中下层。其送别诗或借古喻今 ,或借物言情。其中格调不高的诗作占据了一定的比例 ,也有一些诗作表现了他对友人的祝福、劝勉乃至真情的流露。  相似文献   

7.
何仙姑传说最初是3个地方民间传说,内丹道为建构吕洞宾的宗教圣者传说对它们进行了整合,确立了何仙姑在仙传体系中的谱系和地位;民间宗教利用何仙姑的影响宣扬其宗教教义,确立了何仙姑的宗教圣者形象;民间艺人则借何仙姑传说宣讲民众的世俗欲求,淡化了其中的宗教色彩。  相似文献   

8.
戏剧布景是弗罗斯特诗歌中的一个典型特征,其诗歌中的许多戏剧布景是由人造意象搭建的。弗罗斯特诗歌中的人造意象主要有楼梯、房舍、灯、(炉)火、墙等。这些人造意象不仅构成了诗歌的戏剧布景,使诗作具有戏剧效果,也构成了诗歌的有机结构,规定着诗的情景和发展方向,使其诗歌具有极强的戏剧特征。  相似文献   

9.
青年莎士比亚的诗作 ,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他在诗中所表达的对爱的向往、渴望和追求 ,是其进步人文观的重要艺术体现  相似文献   

10.
秋山是马来西亚华诗坛风头正健的诗人,也是备受世界华学界瞩目的作家。本从其诗作中的哲理小诗与都市诗入手,着重论述了其诗的化价值与意义:自觉的人精神。这不仅是诗人的人生态度、写作追求,更是他对生命的承诺。  相似文献   

11.
戈麦作为一位崇尚想象力的中国当代诗人,其诗作中"经验"与"想象"之间的界限并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呈现出模糊状态。从地域角度来说,戈麦是一位成长、求学、工作在北方的诗人,但从他的自述和诗作中却可以看出他有着强烈的"南方"情结,其南方题材的诗作中也渗透着对"南方"的"想象的经验",但这并不意味着戈麦就是一位"南方"诗人。也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当代诗人的写作中并不存在界限分明的"南方诗歌"与"北方诗歌"。戈麦对"南方"的书写与博尔赫斯的作品(诗歌、小说)有着密切关联,两者之间产生了"互文性"。另外,戈麦诗歌中对"南方"的书写,也体现了诗人对诗歌语言进行探索的努力,并且这种努力是与诗人对想象力的追求相结合的,从而使其诗作的语言也富有幻想特质。  相似文献   

12.
<正> 元好问是金元之际的文坛盟主,是中国诗歌史上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是他人生的写照,也是那一时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对于他诗作中的丧乱诗、论诗诗、题画诗、写景诗都曾有学者撰文评析,而对于他的赠答诗却很少有人专门论述,我以为这也是元好问诗作成就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韦应物的诗风的"清"呈现出清淡平和、清幽冷峭这两种特点,前者是作者闲淡的现实生活态度在作品中艺术气质的体现,作者不对意境中的景物作文笔技术上的支持;后者是作者高洁的理想生活态度在作品中的实现,意境中的景物有作者感情的内象.而具有这两种特点的诗作在表情达意方面则是一致的,共同巩固着后人审视其诗作淡雅、温润、兴味悠长的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14.
桐城是一个诗人辈出的地方,方苞之父兄师友许多都是杰出的诗人,方苞在其影响下很早便对诗歌创作产生了兴趣,并且终身没有中断过诗歌的创作。其诗作流传不多,就目前所存诗作看来,可谓义正辞雅但韵味稍逊,因此其诗歌也受到了一些人的批评。作为一个文论家,方苞的诗论继承了传统诗论中"诗如其人"、"文以载道"的观点,重视诗人的经史根基和诗歌内容,又与其古文"义法"理论中之"言有物"一脉相承。方苞诗作和诗论成为后来桐城诗派的先声,值得学者研究和重视。  相似文献   

15.
《玉台新咏》常被认为是一部宫体诗的专集,实际上,《玉台新咏》中还有很多不以宫体为趣味的诗作,从反映现实的角度可将这些诗作分为三类:表现社会生活的、表现家庭生活的、表现爱情婚姻生活的。此外,《玉台新咏》中被后代视为宫体诗的作品,即主要是以女性为吟咏对象的诗作和以咏物来展示艳情的诗作,也不能全部归入宫体。  相似文献   

16.
感伤主义诗人托马斯·格雷的诗作除了<墓园挽歌>被人们所珍视外,其它诗作往往被人忽视.其实他的其它诗作也如<墓园挽歌>一样,在用词、意象、韵律等方面十分精采.本文分析他在韵律多样化、韵律与诗歌主题相锲合方面做出的许多探索,试图更好地理解诗人在表现多样的情感上对韵律的把握,给予其艺术成就一个更高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在古代商人因重利轻别离而使其家人蒙受巨大的感情煎熬,唐诗中有大量表现商妇的愁怨的诗作。这些诗作源于商人职业的性质以及女性在封建宗法制度下的社会地位和心理状态;从某种程度上讲,商人是商妇愁怨的制造者,同时也是受害者。本文试图从商妇的怨诗作为突破口进行,研究唐诗中情感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8.
辛笛是九叶诗人中的长者,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了诗歌创作,其30年代的诗作中就经常以时间作为主题。其诗中的时间意象既不完全同于中国传统诗词中的"伤春悲秋"、"永恒与短暂"等,也不完全是移植西方现代派的时间理念;而是融会贯通,熟练地运用古典诗词的时间意象,以现代思维和新的艺术手法,将之整合、重铸,赋之以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是中国 2 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 ,也是中华民族两千年以来最为出众的领导人 ,其建立的丰功伟绩 ,一方面得益于 2 0世纪巨大的社会历史变革机遇 ,另一方面得益于其自身独特而强大的人格。其人格的形成离不开个人的天赋和努力 ,更离不开一定的地理环境、家庭环境、文化环境、政治环境等外因的促进和培育。伴随毛泽东伟大人格的形成 ,产生了许多伟大的诗词作品。毛泽东的人格决定了毛泽东的诗作 ,毛泽东的诗作折射和显露出毛泽东的人格。毛泽东的人格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史上的瑰宝 ,毛泽东的诗作也是中国文化长河中文学艺术领域的瑰宝。对毛泽东人格和诗词的剖析和解析 ,对于我们更真切地理解 1 9世纪到 2 0世纪中国近代史、现代史的历史内涵 ,有着积极的和独特的意义。毛泽东独特而伟大的人格与诗词作品 ,也为现代人才学和现代教育学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良好的个案。  相似文献   

20.
彝族诗人吉狄马加在其诗作中,使"对母性的爱"、"对民族的爱"与"对世界的爱"三种相关主题呈现出层层演进的关系,并通过多维度的表现途径,使诗作中的情感意向最终表现出"母亲之爱、地域之爱、世界之爱"一脉相承的精神气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