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自然法学之所以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由其以下特质所决定:一是自然法学中所蕴含的自然法观念和人本主义精神;二是自然法学十分重视法律的价值,将法律视为人类追求真、善、美的载体;三是自然法学的基本理论对人类社会的专制和不平等有着非凡的反抗的勇气。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自然法学也不例外,和它自身的优势相伴的是其无法回避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富勒的新自然法学继承了以往自然法学的传统,追求法律的道德价值,强调法律与道德的不可分。他还把法律作为一个过程来研究,特别强调过程的重要性。他的思想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的启示,中国的法治之路,应实现中国式的法治与西方法治的互补与整合。  相似文献   

3.
本文概要地论述了近代西方古典自然法学家关于法与法律关系的基本学说,指出尽管自由主义的古典自然法学、国家主义的古典自然法学和综合主义的古典自然法学,在自然状态与社会状态、自然法与实在法的概念内涵、基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问题上的看法有差别,但是它们都恪守自然法与人类法相区别的唯心主义法学二元论立场,这对西方法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法律的道德性问题是法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分析实证主义法学与自然法学之间长期争论的焦点。分析实证法学主张道德与法律是可分的,法律和道德没有必然联系。自然法学认为道德与法律不可分,法律本身应该合乎道德。在法治建设中,法律的道德性要求立法的道德基础、守法的道德义务以及司法的道德判断。  相似文献   

5.
“法官立法”和“法律的社会化”是现代西方法律领域的两个重要趋向 ,反映在法学领域是传统的自然法学与分析法学、社会学法学相互靠拢、相互妥协、相互渗透的理论变化。具体表现为复兴自然法学吸纳分析法学的实证主义观点和对社会现实的更多关切 ;分析法学置换自身理论前提 ,对自然法学作出重大让步以及社会学法学在战后的勃兴等等。这些理论变化背后显示出的是随着西方国家法律实践的变化 ,西方法学理论对法律的认知更趋完整  相似文献   

6.
古典自然法学是人类政治法律思想领域的重要学术流派之一。目前,学术界在对古典自然法学中的权利民义务的逻辑关系上的认识存在着一种误解,即认为古典自然法律主张权利先定本文在重点分析斯宾诺落、霍布斯、卢梭、康德、洛克等古典自然法学代表人物的观点和思想的基础上,指出古典自然法学家们提出的“自然权利”的概念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权利”,而是一种不含社会评价因素的“自然自由”;他们在权利与义务逻辑关系上的真正认识是,处于自然自由状态的人们通过社会契约规定义务并根据义务判断公正与否,而不违背义务的行为便被公认为权利。因此,本文认为古典自然法学主张义务先定,而不是权利先定。  相似文献   

7.
法律的现代化就是使社会生活中的法现代性因素不断增多,以真正体现现代社会生活中法的特征.实现法律的现代化,以现代化的法律促成并维护社会的转型,已成为中国法治建设的不归选择.民法现代化过程中的价值因素、形式因素和事实因素是密切相关、相互依赖的有机整体.自然法学为我们提供了民法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分析实证法学为我们提供了民法现代化的表现形式、社会法学为我们提供了明了法律现实以及实现现代化的有效手段.宽容、综合、整体性应是我国民法现代化应有的态度.  相似文献   

8.
对自然法学和传统人权观的超越,是当代中国人权法治建设的逻辑起点;在地方性知识与全球性知识之间的对话与合作,以发展权为当代中国人权法治的本位和重心,是当代中国人权法治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神性思维是人类的超越精神和现实诉求的完整形态,以信仰为典型表现形式展示出自身的具体内容和现实外延,神性思维与法学理论构成了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使法学具备了同时作为信仰主体和信仰对象的二重信仰之维,并成为法学的逻辑理性的精神归属。法学的神性思维以自然法学最富代表性,形成一种独特的法学弥塞亚主义并演绎在各个法学流派中。自然法学的信仰之维提升了法学的本体论,确认了法律规则的普遍性与至上性,发展了法学的方法论,是法治得以实现的关键性要素。  相似文献   

10.
论法律信仰     
石茂生 《南都学坛》2002,22(2):90-92
法律信仰是法治的灵魂 ,只有在全社会成员中形成法律信仰 ,法治社会才能建成 ;法律信仰是人们对法律的发自内心的虔诚的信任、相信和崇拜 ,它包括对法律的神圣情感、对法律的科学态度和对法律活动的积极参与 ;法治是现代社会的必然选择 ,法治实践又是法律信仰的条件和源泉。  相似文献   

11.
在哈贝马斯看来,法律是事实性与有效性的统一,其对二者关系的分析对于重新审视新分析法学与新自然法学的分歧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新分析法学仅专注于法律事实性,而新自然法学则过于强调法律有效性,因而使各自理论在一定程度上陷于困境。哈贝马斯以交往行动理论为基础的程序主义法律观试图弥合以往法学理论对法律的事实性与有效性的分裂,是对新分析法学和新自然法学思想的超越。  相似文献   

12.
卢曼的系统论法学既不同于单纯强调法律封闭性的传统法律实证主义,也不同于单纯强调法律开放性的自然法学或法社会学.卢曼的系统论法学也不是对"封闭/开放"二元对立的庸俗折衷,而是创造性地超越了实证主义/自然法学之间的争论,对现代社会的法律运行极具解释力.卢曼把法律描述为一个自创生系统,既强调法律系统沟通的"封闭性",也强调法律系统沟通的"开放性",法律的开放性与封闭性互为条件,形成了循环指涉的悖论关系.  相似文献   

13.
法律社会学是继自然法学、分析实证主义法学之后西方又一大法学流派,是一门在法律和社会的互动中以求法律与社会发展的学科。由于法律社会学自身的特性,中国社会变革与法学发展的时代背景,以及解决中国社会现实的法律问题的需要等多种因素,决定了法律社会学在中国发展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4.
论法治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 ,使法治模式成为我国未来社会的必然选择。法治模式的内在要素有信仰、原则、制度和规则 :法律信仰是法治模式的灵魂 ,在古代就出现法学家、思想家对法律的信仰 ,但只有融入法治现实的信仰才是法治模式的要素 ;法律原则是法治模式的基石 ,它既是法律信仰的外化 ,又是法律制度、规则建立的基础 ;法律制度是法治模式的构架 ,制度是把信仰、原则与规则联系起来的纽带 ;法律规则作为法治模式的细胞 ,是其他三要素的具体化和载体。只有重视法治模式四要素的建设 ,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 ,法治社会才能形成  相似文献   

15.
走向公平正义--浅谈法律监督的意义与局限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平正义,是人类的共同理想和追求,是社会中每个人都能受到尊重、认同和恰当对待的表现,也是衡量社会制度优劣的试金石。人类社会的秩序与和谐要靠法治,而法治的最高境界就是公平正义。在实现法治、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过程中,法律监督具有不可忽视、不可替代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网络舆情折射出的公众法律意识现状是无法令人满意的:传统法律意识、非法律意识还在干扰现代法律意识的形成;公众的法律知识还很贫乏;更令人堪忧的是,公众的法律信赖意识严重不足;此种状况既根源于历史的纠结,亦植根于现实的阻隔。法学界法律信仰的推崇派和怀疑派的对立实际上是西方自然法学、新自然法学与法律实证主义、法律现实主义对立的中国翻版,各有自身的关切及存在的合理性。一种更为可能的公众法律意识、法律观念演化的路径是:由法律怀疑到法律信赖、由法律信赖到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17.
法律意味着秩序,宗教意味着信仰。没有法律,人类便无法维系当下的社会;失去信仰,人类则无以面对未来的世界。在所有已知文化当中,都存在着法律价值与宗教价值的相互作用,都存在着宗教神性和法律理性的相互影响。西方宗教神性与法律理性互动先后经历了由契合到冲突再到和谐的历史轨迹:远古时代,西方宗教神性与法律理性往往是混同合一的,法律理性借助于宗教神性得以展开;到了中世纪末期,宗教神性与法律理性不断冲突,法律理性从宗教神性中分离出来;然而两者的长期分野却使西方人陷入了空前的精神危机,迫使两者重新融合,并达到全新和谐,来共同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社会正义和推动法治进程。西方宗教神性与法律理性辨证互动的历史轨迹为当代中国的法治发展提供了借鉴:中国的法治建设不仅需要进行制度上的建设,而且需要对整个政治文化、法律文化进行重构,只有二者相结合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法治内涵"良法",是近代以来各个国家的法律实践过程和追求目标。作为人类社会文明的产物,法治的正向功能是不容置疑的。但法治的局限也是明显的,主要体现在法律语言的有限性、法律语言的模糊性、法律规则的滞后性、法律作用的有限性、法律手段的单一性和法律适用的条件性等方面。要克服其局限,需要采取科学立法、文明执法、公正司法等多条路径。  相似文献   

19.
富勒的新自然法学(The revival of natural law theory)继承了以往自然法学(Classical natural law theory)的传统,追求法律的道德价值,强调法律与道德密不可分。但是,在研究重点和以往自然法学有着很大的不同。 以往自然法学研究的重点是一种独立于国家制定法之上的外在道德价值目标,即法的目的的道德性,追求实体正义(external morality of law)。富勒的新自然法学的研究重点则是国家制定法本身所具有的内在道德价值目标,即手段的道德性,追求程序正义(inner morality of law),并明确提出符合程序正义的八项具体法律原则或标准。 研究重点不同,其方法也就不同。富勒的研究方法具有两个显著特征:一个是把法律作为一个过程来研究,强调手段与目的的整体性和过程的内在健全性;另一个是在坚持追求法律道德根本目的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达到法律目的的具体标准,将抽象的价值观变成非常具体和具有高度实践性的事业,强调应该与实际的结合,以及具体与抽象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法治的德性即构成法治社会模式的道德要素。法治主义理论传统通过将多元道德统一化、道德法律化、服从法律神圣化,建构了以正义的道德、规则的道德、服从的道德为主体的法治德性体系,将道德要素有效注入法治社会模式,实现了道德和法律在法治框架内的融合,奠定了法治的正当性、操作性及有效性之源。法治的德性理论表明法治是法律与道德的结合体,是德法共治的最优形式。法治道德建设品质将决定法治国家建设的质量与位阶。中国的法治道德建设依托灿烂的传统道德资源及伴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定会升级法律与道德融合品质,为人类贡献更高质量的法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