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逻辑书在讲判断间对当关系时,往往使用一些“可以同真(假)”的说法。“可以同真(假)”不等于“必然同真(假)”。因此,“可以同真(假)”未必真的同真(假)”,这是逻辑常识。但初学逻辑的人往往误解这一点,而熟悉逻辑的人也时有疏忽,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失误。另外,“可以”与“不可以”相对,“可能”与“不可能”相对,介绍判断对当关系时,宜用可能、不可能之类的模态词。  相似文献   

2.
日本夫马进教授认为朝鲜王朝洪大容的《乾净衕笔谈》为杜撰本,而《乾净笔譚》则是作者亲自定本.本文通过仔细对比二书,认为夫马进教授此说值得商榷.因为第一,《乾净衕笔谈》与《乾净笔譚》二书祖本相同,二者关系密切;第二,二书的文字互有优劣,不能以个别可能出自后期校勘的错误,指责《乾净衕笔谈》为杜撰本;第三,《乾净衕笔谈》比《乾净笔譚》多出接近一万字,极具文献意义和价值.所以,在研读洪大容留存的中朝文化交流文献时,《乾净衕笔谈》与《乾净笔譚》都是值得珍视的.  相似文献   

3.
人,走路。走路必得问(寻)路,而问(寻)路必得有亮光才有路可问(寻)。走路从未行到行,又从行到止;亮光从隐(黑)到显(白),又从显(白)到隐(黑);人从未生(无)到生(有),又从生(有)到死(无),为万物无一有一无行走之路,为“道”,为一种动态的过程。而当“道”在道出之际,又总是以言说、“道之”等的样态显现,既为行走,又为行走之导引,为万物(首先是人)得以行走起来的“先之”之动态趋势。路有歧正,而“道”无不正。人,走路,就是走在求“道”的途中。人欲把握“道”,必得从行走的路上抽身而出,以旁观者的姿态对它进行诘问,但人不能既行又止、既显(白)又隐(黑)、既生(有)又死(无),因而人只能通过“损之又损”、“涤除玄览”,将本心之外所有附着物尽皆黜落,使之切近“纯一无伪”,实现对“道”最为切近的聆听与最为切近的体验,从而获得“道”的导引,自在地走在“道”中。  相似文献   

4.
《马氏文通》关于“同次”的界说称:“凡名代诸字,所指同而先后并置者,则先者曰前次,后者曰同次。”(102)所谓“同次云者,犹言同乎前次者。同乎前次者,即所指者与前次所指为一也。”(102)我认为,马建忠这里关于“同次”的定义至少向我们提示了以下四点:(1)“同次”是针对明代诸字而言的;(2)“同次”与“前次”是互为依存的一对概念,没有“前次”就无所谓“同次”;(3)“前次”与“同次”先后并置,且  相似文献   

5.
初中语文教材《幼时记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然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为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对其中“呀然”一词,江苏教材(洪宗礼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和上海教材(姚麟圆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的解释差别很大。前者注曰:“[呀然]唉呀地(惊叫)一声。”后者注曰:“[呀(xiā)然]表示惊异的样子,呀,张口。”根据江苏教材的解释“呀然”的“呀”同“唉呀”的“呀”是一回事,属于拟音词语,…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石仓契约》(第三辑)中十余个疑难俗字进行了考校,指出“?”“垙”“”“厛”“樑”之“”“矮”之“”及“盘”之“”当分别为“坳”“缸”“背”“廳”“椽”“兒”及“磉”的俗字;“”则当为“衙?”的增旁字,而“衙?”即“衚衕(胡同)”;又“/”为“枙(軶)”的讹俗字,而“肥撘”实为“阔狭肥瘦品搭”。  相似文献   

7.
周代拜赐礼仪包含受赐者的施拜情况和施拜后的相应礼节等,是君臣关系和尊卑意识在礼仪领域中的重要反映。西周赏赐铭文记载了一些看似有别于“拜稽首”的“变例”。实际上,“拜手页手”“拜手稽手”及单言“稽首”,皆与“拜稽首”同实异名,而“拜手”主要用于受赐者答谢“右者”。关于受赐者行拜礼之后的“受令册佩以出”,“佩”当视作名词,指代命服。铭文载妇人拜谢天后行稽首礼,而《礼记·少仪》记妇人遇君赐当肃拜。由于妇人发饰繁重而难以叩头至地,故无稽首之拜,仅有用于吉事的“扱地”(拜手至地)重拜。铭文盖套用男子拜赐礼用语而作模糊处理,《少仪》所载盖为晚周礼家之说,皆与西周妇人拜礼实情不符。  相似文献   

8.
对上博五《三德》中两处释文作进一步探讨,认为“而不,天乃降灾”中的“”当读作“期”,意为期约、约定;整句是说“如果有期约在前,但后来并没有严守期约,那么上天就会降下灾祸”。“已而不已,天乃降异”中的“已”当如字读,可训为“拒绝”;整句是说“如果先前拒绝了,而随后又改口答应,那么上天会降下灾异”。“凡飤饮无量詯(计),是谓滔皇”中的“滔皇”当即文献中的“滔天”,其中的“滔”当训为“怠慢、不尊重”;整句是说“如果饮食没有节制,这就是对上天不敬”。  相似文献   

9.
《论语·微子》章中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乎?”一句,而对其中的“分”字究竟如何解释,则从古至今,众说纷纭。朱熹在《沦语集注》中说:“‘五谷不分’,犹言‘不辨菽麦’尔,责其不事农业而从师远游也’。刘宝楠《论语正义》说:“郑注云:‘分犹理谓治也’。宋氏翔凤《发微》云:‘王制百亩之分’。郑注:‘分或为粪,此五谷不分,当渎如草人粪种之粪,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石仓契约》中俗字释读疏漏进行了考释与补正。“//”均当为“背”的俗字,而非“堦”或“嘴”字;“”当为“此”的俗字,而非“尖”字;“”当为“短”的俗字,而非“缺”字;“”当为“尖”的俗字,而非“炎”字;“二小二勿”被误释为“二小二不小”,实为“二丝二忽”;“统纳”被误作“统纳”,实为“充纳”,“搭”被误作“榀搭”,实为“品搭”,其中“充”“品”分别受“纳”“搭”类化而作“统”“”。  相似文献   

11.
歌唱的咬字、吐字在声乐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是完美表达歌曲思想感情,完整表现声乐艺术的基础,其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歌唱者的演唱效果。通过划分字头、字颈、字腹、字尾,运用关闭咬字,注意字、音、气的结合等,并结合教学实例阐述了歌唱的咬字、吐字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拟声词、叹词、语气词都建立在摹声的基础之上,彼此间有着错综交织的关系,以往主要侧重词汇或语法等单一角度对它们的研究,引发了一些片面或模糊的认识,本文强调应结合修辞或语用进行研究,并对某些相关认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指出拟声词、叹词、语气词等都是产生于摹声造词或摹声用词。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涌现出各种新生事物.人们在称呼这些新生事物时,运用各种方法创造新词语,其中运用修辞格构成新词语是常用方法之一.本文着重讨论运用仿拟修辞格创造新词语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
《诗经》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一部重要典籍,对其进行专门的语法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诗经》中的特殊语序有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几种。它与先秦其它文献中的特殊语序不同之处在于:形容词性谓语前置;名词性修饰语后置于"中"后。从研究中可以发现,《诗经》较多地保留了原始时代的语序,还处于汉语发展演变的萌芽期。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今俄语词汇中 ,外来词尤其是借自英语的外来词大量涌现 ,形成一股前所未有的外来语热。本文试从构词的角度谈谈外来语热对俄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汉语双音合成词结构的非句法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前,汉语双音合成词的构词研究中,在处理内容与形式的问题上,采用句法与构词法同一的纯形式方法成为主流。近年来,学界已经感到用这种方法研究双音合成词有明显的局限。汉语双音合成词在结构形式上具有非句法的特性,对构词法与句法采用相同的术语和结构分析法的做法存在问题,构词法应当脱离语法学而进入词汇学领域,并且应接受理论训诂学语义中心的观点,重视从意义的角度来分析双音合成词的结构模式和用法。  相似文献   

17.
“语词”是“词”的非专科部分的最邻近的上一个层次的概念。语词有潜在的情况,就是文献中见不到反映,却活泼地潜在于通用语或方言的口语中,这不同于承用。语词潜在的运动就是这个语词在口语中有意义或词性或使用范围上的引中或变化,或者展现其构词能力。由于文献反映的缺失,潜在及其运动的过程我们往往难以描写,常常只能见其首尾。认识这个命题对于语词的历史研究和训诂研究都是有意义的,可以解决一些疑难。  相似文献   

18.
王丽 《东方论坛》2006,(5):68-71
中古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新词新义,特别是出现了大量的双音节词。这些双音节词有的是新词,有的是原来的词出现了新的意义。《洛阳伽蓝记》是中古时期的一本著作,它的语言特点具有较强的时代性。本文主要是采用数量统计和数据分析的方法,以《汉语大词典》及现有的研究成果为参照,对《洛阳伽蓝记》中出现的中古时期部分双音节虚词进行整理和归纳,这些双音节词以中古时期出现的新词、新义为主,从而探讨其从上古到中古的发展演变规律在《洛阳伽蓝记》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语言学名词》遵循现代联绵字理论解释"联绵词",却举不出当其说的例词,说明广泛流行的现代联绵字理论脱离汉语实际。并且,该书解释"联绵词"前后分歧过多,也表明现代联绵字理论没有可靠的语言基础。《语言学名词》解释"联绵词"和所有信守现代联绵字理论的著作一样,以其彻底失败证明长期盛行的现代联绵字理论其实是汉语研究者的陷阱。  相似文献   

20.
随着机器翻译系统的出现,人们开始关注语言信息处理。首先介绍了语言信息处理的基本模型和语法信息词典所遵循的现代汉语词语分类体系,然后从中文输入和文本校对两个方面阐述语法知识与语法研究在语言信息处理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