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2 毫秒
1.
隋唐时期山东手工业的发展颇具特点,形成了盐铁生产、药材制售、印染纺织、石器制作、船舶制造等多条生产链。深厚的区域文化积淀为手工行业的深层次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创新动力与市场需求背景,行业新技术的及时采用保证了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阿胶、北海盐等终端产品的多种市场定位情形,表明唐代山东各手工行业绝非盲目生产。而石砚、羯鼓、天然药材、桑柘、楸、海盐等以自然富源为基础的产业链的形成,见证了隋唐时期山东合理利用自然富源并赋予其文化内涵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
肌理再造、传统的手工印染技法以及艺术染整是常见的服装面料再造方法,面料再造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服装设计发展中的一个亮点,也将是今后服装设计发展变化的趋势之一。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妇女既是社会生产生活的创造者,也是承载者和传承者,还是少数民族文化的开拓者。西南少数民族女性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中的挑花、编织、刺绣、纺线等,都凝聚着少数民族女性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手工技艺知识和智慧。少数民族女性手工艺和服饰文化,包括制作过程中的纺织、印染、刺绣,这些都是以妇女为主体承当的。  相似文献   

4.
浙江潮是天下奇观,属自然遗产。与潮相关的建筑遗址是历史文化遗产。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则有一系列与浙江潮密切相关的文化传统:观潮的节日庆典和习俗、弄潮竞技、修筑海塘的传统手工技艺、计算潮汐的传统知识、钱塘江传说故事、塘工号子等。将它们看作一个整体,予以整体性保护,是一个难题,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  相似文献   

5.
云南少数民族手工文化的困境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云南少数民族的手工文化品类多,内涵丰富。深度开发丰富的少数民族手工文化有利于加快发展旅游业,是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大省不可缺少的一环。但是植根于少数民族生活中的一些手工艺品类,遭受自然的破坏和人为的丢弃之后逐渐消失。品牌知名度不高,宣传力度不足,设计、包装欠缺;传统手工技艺被淡化,文化内涵被误读以及工艺失传;面临着强烈的文化冲击等,成为制约云南少数民族手工文化发展的不利因素。发展对策就是要建立民间艺人保护机制,妥善处理好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等。  相似文献   

6.
探讨十字绣手工艺传统在新时期的流行与产业化的发展状况及其原因,试图穿透社会现象的表面揭示推动十字绣手工传统复兴的多重因素,从手工性、大众审美和现代休闲生活方式等角度分析十字绣手工在新时期的多重价值构成,把握这一"现代女工"的意义及其活力所在;以此基础上讨论传统手工和当代文化与大众生活的对话关系,并寻求其对其他手工艺传统在当今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高校作为知识传承与创新基地,应当把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发展可持续性,文化遗产保护、抢救、研究及传播等诸多社会问题落到高校学科创新和课程建设中。高校应当在文化遗产的人才培训、智能参与、信息传播和知识创新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以陕西长安北张村传统手工造纸为例分析曾经为炎黄子孙所骄傲的传统手工造纸技艺的现状。探索在高校中设置传统手工造纸课程的必要性和途径。  相似文献   

8.
贵州世居民族传统工艺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技艺精湛,科学技术和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影响遍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随着各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发展的要求,各种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在民族传统手工技艺方面表现尤为堪忧:技艺面临失传或者是已经失传。具体表现为:首先是传统手工艺传承上的“断层”;其次是传统手工艺产品的“变异”;再次是传统手工艺应用的社会障碍;第四是传统手工艺的保护机制缺失。因此,对于民族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应该更为受到关注和重视。建议:加强制度建设,推动《贵州省传统手工艺产业促进条例》的出台;以人为本,建立科学高效的保护与传承机制;转变观念,推进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产业化,实现文化自养;优化传统工艺技术水平和手段;做强做精,打造品牌;以“市场化”求得社会选择与社会应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揭示白族妇女传统手工技能的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其传承和发展所产生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并进一步探讨了目前白族妇女手工技能的传承所面临的挑战和发展的机遇及前景。  相似文献   

10.
浙江水彩画“笔墨”民族化是弘扬民族文化和水彩自身发展的需要,它通过借鉴中国画的笔墨形式,较好的融入东方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浙江的水彩画家群体通过长期的探索,形成了刚健雄浑、柔和优雅与奔放潇洒等多种笔墨风格。浙江水彩画“笔墨”民族化的进一步发展,除了继续向传统和自然学习外还要适当融入当代文化。  相似文献   

11.
使用冷转移活性染料压印装置可以显著改善冷转移印花的得色率,同时提高冷转移印花的产品质量和固色率,该压印装置采用上模电加热,下模活动双工位,加压冷堆方法使冷转印纸上的图案和文字冷转印。这种印染加工方法是一种新的工艺,环保,低碳,节能。经本冷转印机压印染色后的衣片色彩清晰。  相似文献   

12.
提出了一种新型热电-印染联合循环系统,该系统将热电厂的烟气与印染厂的印染污水有机整合,用煤燃烧的酸性烟气作为印染污水治理的中和原料,实现电厂与印染厂的综合互补利用,使热能得到合利利用,治污成本降低,经济性提高,为电厂和印染厂循环经济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水性油墨喷墨印刷过程中喷印工艺参数对涂布铜版纸印品质量的影响,分析印品质量 评价指标与喷印工艺参数间的正负相关性。印刷时,先改变喷墨印刷中喷头电压、点火频率、脉冲宽度 的关键工艺参数,再测量印品实地密度、色差、明度和光泽度4个质量评价指标,定性分析各工艺参数对 印品质量评价指标的正负相关性,最后采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分析喷印工艺参数对印品质量的影响,并采 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建立相应的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脉冲宽度对涂布纸印品的实地密度、色差、 光泽度、明度的影响较大,点火频率和喷头电压在一定范围内对涂布纸印品的实地密度、色差、光泽度 、明度的影响较小,故在涂布纸水性油墨喷墨印刷过程中,通过合理地控制喷印工艺的关键参数可提高 印品质量;偏最小二乘回归预测模型对印品的色差和明度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4.
新疆地毯享誉中外,是新疆各民族印染、编织、绘画、雕刻、刺绣等技艺的综合体。其整体艺术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研究价值。该文概述了新疆地毯的发展历史,并对其艺术特色作了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15.
博弈语用学通过构建博弈模型来研究语言交际的生成和理解,具有方法论上的重要价值。由于说明类体裁具有家族相似性和特定的认知模型,采用博弈语用学的框架可以更好地探讨其认知推理机制,并进一步阐明其体裁结构的生成机制和理据,从而更好地讨论相应说明书语篇中的会话含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朱仙镇木版年画,其印制颜料多采用纯天然植物与矿物加工而成,印品色彩艳丽沉稳,防虫蛀、无污染且久存如新。文章在对其印制颜料制作工艺的全过程进行详实调查和整理的基础上发现其颜料均可入药,故以中医药学为切入点并结合艺术学对其颜料使用过程所蕴含的文化理念、民间俗信现象以及艺术造型规律等因素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系统的综合论析,为中国现阶段"文化保护工程"的推进补充必要的文献支持。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讨了在铜析纸上用活性染料生产转移印花纸的工艺,并对棉,粘胶和真丝织物转移印花工艺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活性染料的转移率和固色率都达到90%以上,染色牢度很好。  相似文献   

18.
夹缬是中国历史上的传统印花染色工艺。唐代浙江地区民间的夹缬印染已是重要的手工艺活动,并从民间传入宫廷,通过上流社会加以传播。宋代夹缬在浙江的流传区域由盛唐时的浙西北扩展到了南宋时的浙东南地区。近现代以来,改变样式后的夹缬在浙南地区盛极一时,并且形成了自身的产业链条,从浙南夹缬审美特征的形成方面可以分析其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9.
安德烈·高兹的生态批判理论呈现出较为严密而深刻的内在逻辑,即以对传统社会主义的批判为逻辑起点,剖析了其在经济理性层面与资本主义的内在一致性,对以生态理性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进行了重新定义;以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为逻辑主线,从生态学视角对资本主义的劳动分工、科学技术、经济理性和异化消费进行了批判,揭示了生态危机的资本主义制度根源;以“非工人?非阶级”和新社会运动为逻辑中介,分析了传统革命主体的消亡,探寻了新的革命主体;以对生态社会主义的建构为逻辑旨归,在批判生态资本主义的基础上,阐发了建构生态社会主义的路径。厘清高兹生态批判理论的内在逻辑,对于系统梳理其思想体系和总体把握整个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价值。但从根本上来说,高兹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仍未超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其建构的生态社会主义仍具有浓厚的乌托邦色彩。   相似文献   

20.
夹缬是一种拥有民间传统工艺的纺织品,亦是最古老的一种印染技术。夹缬特殊的生产工艺和用材用料使它具有一种独特的美学特性。夹缬图纹中的形状、表现形式等揭示了其图纹中内在的视知觉意象,反映了以中国"天人感应"与"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宗法伦理、图腾崇拜和民俗信仰的文化内涵。夹缬图纹的象征意义具有独有的社会价值:在设计夹缬图纹时,当代工匠以永嘉昆曲与温州婚嫁习俗为元素进行创作,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和特色习俗是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夹缬繁复精细的雕刻过程具有独特的工艺价值;夹缬中的靛花是由板蓝根和青黛组成,其无色素融合符合当今社会所提倡的环保理念与加工产品的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