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彭丽媛是音乐学院学生中的尖子,受到学院领导和老师们的器重。郭兰英到学院来了,所以院领导决定,让郭兰英在给学生们授课的同时,专门安排时间为彭丽媛单独授课。她不仅教彭丽媛如何唱歌,还教彭丽媛如何练习各种基本功。特别是在教彭丽媛演唱歌剧《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的核心唱段时,还给彭丽媛详细讲解剧中的规定情境,教彭丽媛在歌剧中如何把握和刻画人物,并不厌其烦地亲自给彭丽媛作示范表演,音乐学院的老师们说,郭兰英的示范表演,真是手无虚指,目不空发,看山有如山常在,看水恰似水长流。在郭兰英的教导下,彭丽媛在演唱艺术方面有了突…  相似文献   

2.
现在,当很多人都把艾滋病看成是洪水猛兽,甚至是谈“艾”色变的时候,艾滋病病人也受到了外界的各种非议和歧视。当他们最需要被关爱的时候,很多人却唯恐避之不及。然而,这一切却引起了一个刚刚入校的女大学生的关注。为了改变人们对艾滋病病人的看法,唤起人们对艾滋病病人的关注,她不惜冒着被感染的危险勇闯“禁区”,并通过自己的行动告诉人们:他们可以接近,他们需要关怀,他们同样是一群有鲜活生命的人!  相似文献   

3.
郭建光 《社区》2011,(10):62-64
她本是个性格开朗、身体健壮的农妇,却被有关部门误诊为“艾滋病”。在过去的5年多里。她无人待见。多次寻死。惶惶不可终日。现在,虽然病情已被“平反”。但她悲哀地发现。自己再也回不到原本平静的生活里——  相似文献   

4.
冬敏是英东公司的老总,是我们那一届女生中事业做得最好的一个。前段时间,突然接到她的电话.说想聚聚。很多年没见她,在我的印象中.她一定是个女强人的模样,穿着职业装,妆化得一丝不苟。反正跟我们普通的生活化的女人不一样。对于冬敏的召集.我是不感兴趣的.虽然我们大学在同一个宿舍.但彼此已融入到了不同的生活圈子,  相似文献   

5.
吴作兴 《老友》2013,(2):39-39
我和妻子的结合,虽说不上是“患难之交”,但也称得上是“贫贱之交”。那一年,我是一个22岁的农民.居住在一个穷得有名的小山沟里,房子上面盖的是稻草.外出劳作要走一里多山路。她居住在修河边一个地广人多的大村庄.因生父早亡而家境贫困。曾经有几个家庭条件较好的青年向她求婚,她都没答应。后来她却答应嫁给家庭条件不好且相貌平平的我,这也许是我们命中有缘分。  相似文献   

6.
他们是在买电脑时认识的,两个人选中了同一个品牌的同一款机器.可仓库里却只剩了一台,他犹豫了一下,便主动说,我要样机。她是个女孩子,他觉得让着她,本是应该的。她却不好意思起来,坚持把那台新的给他,她再换一个款式。解释说,我和你都喜欢同一款.说明我的眼光不够正确。需要更改。他疑惑地问,怎么?她笑笑,这说明那款机器过于男性化,我应该挑一台颜色温柔的,比如白色,或者蓝色。  相似文献   

7.
写伍淑清难。难就难在她是个公众知名的人物。无论是内地还是香港,很多界别的朋友们都熟悉她,都能讲出一串与她相关的故事,加之两地的传媒频频追踪她。公众对她也有较深的印象。对这样一个人物,除非你拿出一部全面记述她的传记来。否则,谁都会说你的文章挂一漏万。但是,我还是要写,尽管只是一篇短文。因为,在庆祝香港回归之际。人们不应滕志祀中国_.小外合资企业的第~个&k才先,_趴__可以篱,-“伍淑清一。是中国.._一现代史。中国政革开放的历史上无可替代约一个名字【与伍淑清长期交往的内地人,或许都有这样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8.
精致生活     
黄晔 《社区》2010,(26):29-29
家附近的菜市场有一位中年女人.专卖蒸菜。一个蜂窝煤炉子,一个大蒸锅.一张小木茶几,一摞瓷碗、方便碗.这就是她全部的家当。她只做蒸肉、蒸排骨和梅菜扣肉,每天数量不多。味道很不错,尤其是蒸排骨,去晚了就买不到。因为儿子喜欢.看她人是干干净净,菜也干净,所以常去她那儿买。熟了之后免不了会多说几句,知道她下岗之后凭自己的手艺挣钱。她说,我从来不买次肉,我的东西,让你们吃了放心才行。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和彭丽媛这对夫妻,一个是政坛新星,一个是久负盛名的歌唱家,两人的爱情故事一直为大家津津乐道。  相似文献   

10.
阿驶 《社区》2009,(26):37-37
晚间。门铃响了。跑去看.开了门,是对门邻居太太带着她的小尾巴站在门口,点头鞠躬寒暄客套,递给我一个装着几个大红苹果的纸袋子.说是老家长野县寄来日本有个习俗:搬家时要携小礼物拜访新住所的左邻右舍,打招呼寒喧一番.今后大家同一个大屋檐下请多关照云云。  相似文献   

11.
那时候,他并不曾为她动过任何心思。他们只是同事.她新来不久,坐在他对面.每天有几个小时要两两相对.偶尔也说些什么,因为工作中的事情。照顾也是有的.多是她照顾他。她早上来了,收拾一下他的桌子,顺便给他接杯水,中午她会稍带给他带份午餐,他也会帮她修理一下电脑,处理一下单据.其他.就再无来往了。更多的时候.他沉默.她也沉默。  相似文献   

12.
杨绛这100年     
吴越 《社区》2011,(20):18-20
1911年——2011年,杨绛100岁了,恰逢辛亥革命100周年。 她的一生,是一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沉浮命运的典型代表.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老派”中国知识分予的学术精神和人格魅力.在历经风风雨雨后,她仍然温柔敦厚、哀而不伤。她是著名作家、翻译家,她的名字已如星光闪耀。  相似文献   

13.
用爱敲门     
那天在学校里看到隔壁班一个学生交上来的日记.日记里写到:“我就是要很晚跑出去,让你们(指父母)操心:我就是要和很多男孩子一起玩,让你们操心。你们限制了我.我就是要叛逆。你们说要把我关起来.那就关起来吧,不过如果这样的话,当你们让我出来时.就是一具尸体了。”乍看之下,吓了一跳.她是我去年的学生.在我眼里.她总是那么开朗自信.是个成天喜欢赖在我身上的可爱女孩。  相似文献   

14.
黎想 《人力资本》2008,(7):70-72
齐琪在一家房地产公司上班。因为工作出色,业绩显著,获得了很多大客户。可同事肖琳就总是跟她过不去,不停地找她的麻烦。齐琪的工作一旦出现一点差错,她就到处渲染;而一旦齐琪做得好了,她又冷嘲热讽。齐琪觉得自己真是倒霉透了,遇到这么一个讨厌的同事。每次,只要齐琪刚谈成一个客户,肖琳就说这个客户是她先认识的,还说齐琪每次都在抢她的生意。两个人明争暗斗,齐琪也是窝着一肚子的火。 争吵、冷战,格子间里也是硝烟弥漫。齐琪的苦恼在现代职场非常普遍.职场就是名利场,由于工作上的激烈竞争.各自期望目标不一、加上背景及个性差异,同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紧张。人在江湖漂,令人”崩溃“的压力总是无处不在。不过,美国CareerBuilder.com网站的调查显示,造成工作压力的最大源头却是我们可能不太在意的同事相处之道。  相似文献   

15.
《北方人》2006,(7)
徐莲芝已经是七十来岁的人了,却不像大多数老人一样颐养天年。因为她是中国治疗艾滋病的顶尖权威,人称中国艾滋病首席医生。病人们爱戴她,亲切地叫她徐妈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夫人称她是防治艾滋病的世界级功臣。徐莲芝说:我们虽然为病人解除了一点痛苦,但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眼看着"艾滋狼"在疯狂地吃人,作为医生却无可奈何,没有比这更让人痛苦的了。由于妈妈的病痛和弟弟的夭折,徐莲芝从小就立志当一名医生。她说帮助最需要帮助的人,既是自己的工作和责任,也是幸福和快乐。正是这种信念,使得她对如狼似虎的艾滋病无所畏惧。在我小的时候,妈妈的身体不好,饱受病痛的折磨,以致若干年后我回忆起妈妈时,总是看见她在大把地吃药,听见她  相似文献   

16.
蒋韡 《社区》2004,(24):30-33
这是一起注定难真正取胜的医疗官司。患者在这类官司上,总是处于弱势。在中国,公开承认自己是艾滋病患者的家属,王为军是第一个。他为她的妻子和女儿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在为妻儿讨回公道的同时,也在为千千万万个无辜染上艾滋病的人伸张着正义。王为军和他的妻儿是不幸的,但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们不仅得到多位“叔叔阿姨”的帮助,在今年的11月30日,他还与无数艾滋病患者和家属得到了胡锦涛主席的亲切关怀与支持。我们真心希望,王为军的嘴角永远布满笑意  相似文献   

17.
淡味与养生     
读书,现在有用吗 读书.真的有用吗?我去年毕业,辛辛苦苦读了大学,还不是一样找了一个高中生就能做的工作?和我住隔壁的一个女的,也是做会计的,她才中专毕业,我觉得我和她之间没有什么区别.甚至有时我还没她做得好。我不知道我以后的发展前景是不是会比她好,不过就现在这个趋势,感觉跟学历是一点关系没有的。  相似文献   

18.
《人生与伴侣》2011,(1):38-39
一个身患脑瘤的中年妇女,在广东,湖北三家大医院沽疗近两耳.花责励多万,仍然不能连食.长期高烧不退,甚至昏迷孕个月之久,眼看性命不保。危难之际,父亲带着她投奔武汉升华蛇疗中医院.经5个疗程治疗.竟然起死回生,完全康复。蛇疗创造了又一个新的传奇……  相似文献   

19.
李剑红 《社区》2009,(35):22-22
卡伦住在一个窄小的公寓里.她说她恨那个公寓太小了.整天住在这样的环境里心情很烦闷。有一天,我们一起喝咖啡,我对她说:“你不如再找一个大一些的公寓。”她说:“等我度假回来,再去找一个公寓。”  相似文献   

20.
建阁 《新天地》2012,(8):26-27
今年53岁的张平宜曾是一名出色的记者,在台湾新闻界多次获最高奖项,做出了让世人刮目的成绩,她因为自己的职业接触到麻风村,并荣获"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以及"第六届中华慈善奖"。一在台湾国立师范大学毕业一年后,张平宜当上了一名记者。张平宜从来都不是一个按常理出牌的女人,她采写的都是自己关心的选题,像艾滋病人、无国籍难民、精神病患者之类。为了做一个艾滋病专题,张平宜整整"观察"了7年,凭着作品获得了"吴舜文新闻奖"。她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大,年薪也过了百万元。结婚后,张平宜和丈夫、儿子住在台湾一栋四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