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契丹族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它从公元十世纪中叶崛起于北方草原上,经过数十年的顽强斗争而发展为一个势力强大,影响中原王朝兴衰的强大国家。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契丹族内涌现出许多具有雄才大略,文武兼备,顺时应势的杰出人物,耶律阿保机、耶律德光即是他们中的优秀代表。  相似文献   

2.
契丹王朝是中国历史上雄踞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自耶律阿保机建国后,积极扩张,疆域辽阔.尽管历代契丹统治者都对中原虎视眈眈,耶律德光甚至乘灭亡后晋之机,一度占领了中原政权的中心城市大梁,最后还是被迫北归.契丹当时之所以未能统一中原,一是因为契丹在政治和思想方面还不成熟,统治者深受传统"华夷观"的束缚,墨守陈规,错失改革良机;二是受到了契丹统治阶级新旧势力分歧和斗争的牵制;三是契丹初期农业发展薄弱,无力支撑庞大的战争供给,野蛮的"打草谷"后勤保障方式激起了中原人民的强烈反抗;四是契丹的整体军事实力不足,汉族将领和军阀割据势力强大,契丹没有力量控制整个中原.  相似文献   

3.
霫族考     
出现于隋唐史料中的霫,最早见于《隋书》《通典》等唐代编纂的文献中;霫之族源为《魏书》中的地豆于,隋唐时期它活动于蒙古草原东部与大兴安岭两侧。霫之兴衰与突厥、回鹘等草原民族及契丹、奚的消长有密切关系。唐代中后期以后,由于藩镇割据的影响,北方诸族与唐王朝的交往受到限制,霫的记载晦暗不明,史料中常出现霫与铁勒之白霫混淆的情况。唐末辽初霫在室韦的压迫下逐渐南移,经过契丹的征伐后最终融合于奚族中。  相似文献   

4.
乌桓作为中国古代北方地区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与周边的民族关系错综复杂.一方面,乌桓需要依附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匈奴以求得生存空间,同时又被中原先进的物质文化所吸引,不断向中原靠拢,最终成为中原王朝的附属民族政权.乌桓民族关系的调整既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适应周边民族政权实力变化的形势.乌桓适时调整民族关系,既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乌桓的生活和社会发展走向,又对周边民族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盛行厚葬之风,与此相适应,在墓室中作画的风习便也十分普遍.至少到了汉代,壁画墓已经很常见,不光是帝王宗室,达官贵人,死后要在墓中绘制出表现其生前豪华生活场景的壁画,就是一般的豪强地主和殷实人家,也都使用壁画墓.其后历代相沿,而又各具特点.这种作法,虽然出于统治阶级的奢侈腐朽.但它在客观上却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社会风貌,为后人留下了研究社会史和艺术史的宝贵遗产.辽朝是公元十世纪初叶出现在中国北方的一个强大王朝,在它立国的二百年间,在政治、经济、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建树和创造,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产生过重大影响.本文就已发现的部分辽墓壁画资料,对辽墓壁画的思想内容及造型艺术特点试加探讨.建立辽朝的契丹人是鲜卑宇文部的后裔.早在公元四世纪末叶,契丹便同拓拔鲜卑在中原地区建立的北魏王朝发生了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往来关系,特别在唐王朝立国后,契丹族长期隶属于唐朝的政治管辖之下,唐朝在契丹驻地设立了松漠都督府,以契丹首领为松漠都督,代表唐朝统治契丹八部.正是通过这个渠道,使唐朝继承和创造的中原文化源源不断地传入到契丹领域内,这就决定了契丹创造的文化虽然有着自己民族的鲜明特色,但又在政治、经济和文学艺术等方面明显看出受中原文化的影  相似文献   

6.
论元代女真族和契丹族诗人及其诗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10世纪到12世纪,中国北方的契丹族和女真族强大起来,分别建立了辽国和金国,先后入主中原,和宋王朝相对峙。契丹族和女真人在中原生活了一二百年之久,其中不少人倾慕汉文化,不仅从习俗上渐渐汉化,而且有不少人已精通汉文,产生了一批用汉文写作的诗人和文学家。12世纪蒙古族又强大起来,在13世纪时建立了一个空前的多民族的统一大帝国——元朝。在元代政权下生活的各民族除了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汉文则是当时的通行  相似文献   

7.
一维吾尔族是我国一个十分古老的民族,一向是人才辈出、英雄辈出的民族。自公元745年(唐天宝四载)游牧在漠北鄂尔浑河流域的回纥怀仁可汗击杀突厥白眉可汗后,“回纥斥地愈广,东际室韦,西抵金山,南跨大漠,尽有突厥故地。”当时的室韦,位于今黑龙江上游一带,其南即为契丹。契丹主要游牧在辽河上游西拉木伦河一带,因而回纥汗国的东面实际是和室韦、契丹、奚相接。自755年的安史之乱以后,回纥势力更为雄张,契丹被迫依附于回鹘。所以《辽史·代卫志》称:“遥辇氏之世,受印于回鹘。至耶澜可汗请印于唐,  相似文献   

8.
论辽袭唐制     
契丹族源出鲜卑,是鲜卑宇文部的别支。北魏登国三年(389年)契丹为北魏所破,退败到黄河(西拉木伦河)以南,土河(老哈河)以北,从此契丹之名才正式见于史籍。 盛唐时期,契丹族仍处于落后的原始部落联盟阶段。可是这个民族,在发达的汉民族的封建文化包围之中和唐朝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冲击之下,主动接受了外来的影响,加强了与中原王朝和汉族人民的友好往来。经过顽强的斗争,很快使自己发展成为  相似文献   

9.
塞尔柱突厥人的兴起突厥是公元6世纪中期兴起于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它先是联合北周灭了雄踞漠北的柔然汗国,于公元552年建立了突厥汗国,后来,它又与波斯在公元567年灭了立国中亚的(口厌)(口达)汗国。疆域横亘中亚北部,成为称雄一时的强大王朝。突厥汗国疆域广大,民族众多,国内缺乏统一的经济基础,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对所属部族的压迫也很残酷。被压迫部族的反抗斗争时常不断。隋朝建立后,突厥与隋朝为敌,经常发动掠夺性的战争,公元583年,在隋朝的打击下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并且先后臣属于中原王朝。唐朝建立后,突厥又与唐朝为敌。公元630年唐朝在回纥等部的配合下消灭了东突厥汗国,657年消灭了西突  相似文献   

10.
论突厥与北朝、隋的政治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突厥是六至八世纪活跃于我国北部、西部及中亚地区的一个大游牧民族。与匈奴、鲜卑、柔然等族一样,它从一开始就与中原封建王朝有着密切的关系。突厥与北朝的关系一、突厥的兴国与西魏的关系突厥在建立汗国以前,原居住在阿尔泰山一带,以游牧为主,兼营冶铁,是柔然锻奴,受柔然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六世纪初,中国北方的形势有了很大变化:北魏衰落了,  相似文献   

11.
医巫闾山是我国著名的五大镇山之一,是先民对自然的感激与敬重的体现及其反映。九州的由来与九山的对应,五岳与五镇的演变,反映了医巫间山的镇山地位与影响。契丹人在医巫间山读书绘画,修身养性;修建陵墓,归葬名山;谒陵游猎,处理政事。辽朝设置显州与乾州,加强管理。医巫闾山成为契丹辽文化传播及与中原文化交融的历史印证。医巫闾山凝结着中原文化的诸多因素,也反映了契丹辽文化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2.
在10世纪,南下经略是契丹向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学界对契丹南下经略活动研究颇丰,尤其对契丹南下经略的目的与影响都进行了具有广度与深度的研究。但多数研究注重以契丹南下经略结果来推论目的,缺少对契丹南下经略中军事活动与政治契合度的关联研究。对以契丹为主体的南下过程中,契丹与中原互动研究关注不多。对南下经略过程中契丹其他军事问题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因而有必要通过对史料的深入挖掘,对这些问题进一步研究,以便了解契丹南下决策的根本出发点与10世纪南北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3.
契丹在唐朝时期可分为外蕃与內蕃两部分。在唐朝羁縻统治下的契丹八部称为外蕃契丹,被唐朝编入户籍独立于八部之外的契丹部落是为內蕃契丹。根据北方政局的变化,唐太宗对外蕃契丹建立羁縻州府加以安抚。唐高宗与武则天在此基础上,采取武力镇压与实行质子制度。唐玄宗在前任统治者的基础上与外蕃契丹进行和亲,同时在其内部任命衙官分割联盟长的权力。唐朝将內蕃契丹编入到国家户籍当中,承担租庸调等义务,并在适当情况下采取移民政策,与外蕃契丹保持分离。这样既能发挥外蕃契丹保疆扩土的职能,又能起到分化契丹族整体势力的作用,最终壮大唐朝的实力。  相似文献   

14.
针对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融合、发展、创新问题,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结合的方法,基于学术研究的视角,探讨了阜新市的文化特色及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在阜新文化发展中的引领、辐射与推动作用。针对矿山文化、契丹文化、转型文化等阜新市特有的文化品牌,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的专家、学者在提升这些文化品牌中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并做出了行之有效的实践探索,为提升阜新城市经济文化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考古的不断发现,特别是吐谷浑时期大量手工业物品的出土,使我们看到吐谷浑手工业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其中较为重要的手工业部门有皮毛加工业、冶炼业、金属制造业、建筑业、酿造及制盐业等。  相似文献   

16.
萨满文化与汉文化交合在契丹政治体制中,既共同维系着契丹政治的运作,又存在着矛盾关系,隐现着“草原本位”和“南向”的冲突,这在契丹早期的政治变动中处于核心地位。两种文化牵制着契丹早期政治的发展趋向,并作为文化资源被统治阶层叠相使用。对契丹早期的文化变迁予以梳理,以探求在文化变迁时代作为“历史衍生的”萨满文化和“由选择得到的”汉文化于其中的细微关系。  相似文献   

17.
以中华书局《历代史料笔记丛刊》本《涑水记闻》为底本,从中辑录出有关契丹史料28条,以供契丹辽史学者参考。  相似文献   

18.
契丹四楼问题是契丹史学研究中一个较为重要的问题,其对于10世纪初期契丹国家形成及政权早期形态等问题都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自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四楼”的学术探讨成为辽史学界的一个热点,并一直延续至今。围绕“契丹四楼”及其相关问题,学者提出很多不同的看法,因此对目前已有学术成果进行检讨、梳理的同时,亦能推动“契丹四楼”问题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今新疆吉木萨尔县是古代北庭,中央王朝在北庭地区的经营和统辖,以汉、唐、元、清四代最具代表性。古代北庭石窟寺,历经唐、宋、元等时期的繁荣兴盛,入明以后,该地佛教及寺庙逐渐湮没无闻。清朝重新统一新疆后,当地百姓把唐代石窟寺遗存作为文化遗产加以利用,重构为吉木萨尔千佛寺,以六月六庙会为中心的民间宗教活动在乾隆晚期出现,嘉庆、道光年间初步形成。民国前期,吉木萨尔千佛寺的六月六庙会进入了极盛时期。吉木萨尔的千佛寺和庙会既是历史的产物,也是现实存在的文化,反映了北庭石窟寺文化遗产的历史传承生态。  相似文献   

20.
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近年来有较大进展,取得了一些重要研究成果,但是和其他一些断代史研究相比,如秦汉史、隋唐史、宋史等还有一定差距。究其原因,就是一些研究人员的理论基础相对薄弱与研究方法的陈旧。因此只有不断夯实理论基础,树立科学的民族发展观、坚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一体多元"的理论观、坚持文化认同与民族血脉理论,并不断更新研究方法,才能提高辽金史研究的学术质量与水平,推动辽金史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