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周春生在《悲剧精神与欧洲思想文化史论》中说,悲剧精神是欧洲思想文化的本质特征,即“人的理性和自然感性生命永远处于对立冲突之中,并且没有任何归结点,由此而构成一种命运。人虽然解不开命运之谜,却又勇敢地接受命运的挑战”,其发端是古希腊。这种悲剧精神反映到文学中,就是出现了大量的悲剧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非《俄狄普斯王》莫属。而在我国,堪称“元代悲剧典范”的《窦娥冤》也体现了这种“勇敢地接受命运的挑战”的悲剧精神。本文想以这两部作品为例,从悲剧的情节、人物形象和表达功能方面比较探讨古代中西方(主要是中国元代和…  相似文献   

2.
文学同其他社会意识形式最显著的区别,不仅在于它以形象反映生活,而且在于它渗透着情感色彩。对于文学来说,情感是内容的有机部分,是文学构成的深层基因。不含情感因素,不能打动人心,是不配称为文学的。古今中外,一切有成就,有见地的作家、文论家,都知道文学中情感因素的重要。“诗者,持也,持人情性。”一部《红楼梦》、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封建末世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但曹雪芹通过空空道人之口,说它也仍是“大旨谈情。”  相似文献   

3.
一部作品写得成功与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看这部作品对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深度如何而定。而这种深度,又取决于作家对社会生活认识的高度。一个作家,只要在对他所要反映的社会生活,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写出既有深度又有厚度的作品来。如果说,侗族文学目前没有实质性突破的话(即没有在全国打得很响  相似文献   

4.
文学是人学,这是普通的文学常识,古今中外任何一部成功的文学名著,都必然要塑造出一些成功的典型人物形象。美国著名现代戏剧理论家贝克在《戏剧技巧》中说:“在戏剧里,毫无疑问观众起最强的直接影响的是动作。可是如果剧作家要和观众畅所欲言地沟通思想,那么写好台词是不可缺少的。而一部戏的永久价值却在于人物塑造。”戏剧是这样,小说也是如此。《醒世姻缘传》之所以值得称道,就是因为它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具有相当的艺术成就,所塑造的人物各具性格、各有特色。例如薛素姐  相似文献   

5.
《史记》人物形象的塑造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司马迁第一次以传记的形式,成功地创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其各种创造性的艺术手法,为我国文学提供了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宝贵经验,莫说后世写实性传记文学,就连传奇、话本、小说、戏剧等都广泛地吸取与运用。如金圣叹说:“《水浒传》一个人出来,分明便是一篇列传。”张竹坡说:“《金瓶梅》是一部《史记》。” 《史记》的伟大艺术成就,对中华民族文学艺术传统的形成,有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小说《弃老》不盈万字,风格也非井上靖文学的主流,但其中蕴藏的克己自砺、坦立乱世的主题贯通于井上靖多部作品之中,堪称解读井上靖文学的一把"关钥"。不安栖于既存的自我,明知前途艰险坎坷,依然甘心历苦自课,渡尽乱世而不自哀的人物特征,既与作家本人的成长重影叠像,又与其他作品中的众多人物形象相辉映,构成了井上靖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毫不夸张地说,这个短篇浓缩着井上靖文学的一个母题,是作家井上靖用以验明正身的"徽章"。  相似文献   

7.
在一定意义上,莎士比亚和曹雪芹的作品分别代表着东西方文学的最高成就。两位文学巨匠各自的代表作《哈姆雷特》和《红楼梦》均被视为世界文学宝库中最为灿烂夺目的瑰宝,而他们在这两部不朽之作中所分别塑造的两个人物形象———哈姆雷特和贾宝玉也因其独特的性格魅力而成为东西方文化中两个个性解放的先驱形象。他们的反叛精神和个性解放思想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乃至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美好理想的追求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主题是文学作品的核心,任何一部作品都是围绕着一定的主题而凝聚为一个艺术整体的。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对“主题”这个概念的理解,却存在着某种偏差。建国以来的文学概论教材,大都将文学作品的主题仅仅归结为一种思想,如认为主题是“作者通过题材所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见蔡仪主编《文学概论》);是‘’通过形象体系显示出来的中心思想”(见以群主编《文学基本原理》);是“年过作品描绘的社会生活所显示出来的贯穿全篇的中心思想,也就是一篇作品所显示的总的思想意义”(见十四院校联合编写的《文学理论基础》)。类似的解…  相似文献   

9.
著名华文女作家聂华苓的两部长篇小说《桑青与桃红》和《千山外,水长流》是海外华文文学中的名篇巨作。这两部作品在人物形象的寓意、身份认同的隐喻乃至小说结构特征三个方面都呈现出作者鲜明而独特的文化意蕴:不同时期对中国形象的表征;家国认同的转变及作者对海外华人身份及作用的重新认定。  相似文献   

10.
当代著名作家魏巍创作的《地球的红飘带》(以下简称《飘带》,是一部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感人至感的长篇历史小说。作品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征这一革命战争广阔宏伟的历史画卷,深刻地揭示了伟大的历史精神,而最重要,也最能体现作品艺术成就的则是它的人物塑造。 《飘带》成功地塑造了敌我营垒中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历史风云人物形象。敌方的如蒋介石、王家烈、杨森、吴奇伟等。在写这些人物时,既掘弃了那种漫画化的简单手法,又没有故意在反动人物身上去寻找“美好人性”和“光明面”。而是依照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地描绘敌人形象。既写了他们反共反人民的共性,也写出了鲜明的个性。如蒋介石的反动阴险和两面派嘴脸;吴奇伟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文学的基本特性?如果说形象是文学的基本特性,那么情感呢?它是文学的又 一基本特性。把情感当作文学的基本特性,这不是人为的,而是文学本身所具有的。是否承 认情感是文学的基本特性,这关系到文学理论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情感在文学中占 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发挥着从文学创作到鉴赏活动中一以贯之的作用。可以说,没有情 感,就没有文学。  相似文献   

12.
《西厢记》是一部伟大的作品。研究《西厢记》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这部作品本身。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的序里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一代文学在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不是由次要的、末等作家决定的,而是由优秀作家群的创作决定的。王实甫正是元代优秀作家群中的佼佼者。就单个作品而言,在元杂剧中,没有一部能与《西厢记》相匹敌。所以,对《西厢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做出充分的科学的评价,是评价元代文学,元曲历史地位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3.
情感是文学的生命,没有情感便没有文学,便没有文学创作。文学以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人是复杂的社会生活的“焦点”,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形象的主体就是人。以人为主体的文学必然要表现出入的思想、道德、情感等社会因素。然而,与文学所表现的其它因素相比较,情感因素占有重要地位。其意义就在于,情感赋予文学作品以生命。这种观点,早已有之。严羽曾提出:“诗者,吟咏情性也。”(《沧浪诗话》)白居易虽看重诗的说理教化,但他也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把“情”看作诗之根本。列夫·托尔斯泰也曾说:“没有感情,没有传达这种感情所产生的感染力量,便没有艺术。”(《论艺术》)当然,把情感说成是文学唯一的表现对象,未免失之极端,但对文学来说,情感确实是它主要的、不可缺少的表现要素。文学必须表现情感,  相似文献   

14.
也谈《驼峰上的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去年底到今年初,《草原》月刊对冯苓植的中篇小说《驼峰上的爱》展开讨论。《内蒙古社会科学》1984年第二期肠谷的文章也论及这部小说,文章说:“整个作品是一曲交织着深沉、缠绵、悲壮、真挚的爱的雄浑的交响乐”。并且对小说的主旋律加以概括:“爱就是生活,爱就是幸福,爱就是真、善、美的统一。”文章作者肯定、赞扬了这部小说,也由此提出了自己对“爱”,对文艺创作宗旨的理解。 文艺创作、文艺理论上的一些问题只有通过对具体作品的探讨研究,才能更加明确,为了这个目的,我也就《驼峰上的爱》谈一点认识。  相似文献   

15.
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多丽丝·莱辛是当代英国文坛重量级的女性作家之一,在她后期的一系列作品中刻画了一个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边缘人物形象。目前,国内学者更多地将研究视角置于莱辛的早中期作品上,对莱辛后期作品的关注不多。事实上,她后期作品虽没有前期那么具有影响力,但仍然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习借鉴的价值。在此以莱辛后期的小说作品《又来了,爱情》(love,Again,1996)、《第五个孩子》(The Fifth Child,1988)和《浮世畸零人》(Ben,in the world,2000)中的边缘人为切入点研究读本,力求分析解读莱辛后期小说作品中的边缘人形象。  相似文献   

16.
以中国典籍为题材是日本近现代作家文学创作的一个特点.谷崎润一郎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他的短篇小说《麒麟》不仅取材于《史记》、《左传》、《论语》等典籍中的人物和事件,而且又不拘泥于这些原典素材.作者采用舍九取一的题材取舍方法,在人物形象的塑造过程中,以细节的真实确定作品富有历史性的同时,又以丰富的想象确保其作品的文学属性.  相似文献   

17.
《长夜》是姚雪垠在青年时代写的一部自传体性质的长篇小说。它通过主人公陶菊生的一段生活经历,写出了一支土匪的活动情形,反映了二十年代中原和北方农村的一个侧面。这类题材,过去没有人写过,它大约是我国唯一的一部描写农村土匪生活的现代作品,所以显得格外珍贵。 由于作者在少年时代曾被土匪捉去过,并在那里生活了一百多天,对当时豫西一带的“杆子”生活和“绿林”人物十分熟悉,因而这部充满乡土气息和传奇色彩的作品写的非常生活感人,为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和自发斗争,留下了史诗般的形象描绘。 对于这部作品独立的思想、艺术价值和不足之处,本文不作具体分析,这里要探讨的是《长夜》和作者后来写的长篇巨著《李自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蒙古秘史》(汉文音译本称《元朝秘史》),是我国珍贵的历史文献,同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不多见的艺术杰作,是伟大的史诗性的文学作品。 《蒙古秘史》这部文学巨著,描绘了一幅可歌可泣的古代征战的宏伟画卷,它把绚丽夺目、丰采多姿的草原生活和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展  相似文献   

19.
《文史哲》1963,(2)
五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文学創作的中心課題。塑造人物形象的优劣,直接决定着一部文学作品的艺术生命;真正优秀的作品,往往是借助于几个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而流传千古的。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我区中年作家冯苓植的中篇小说《驼峰上的爱》,发表于一九八二年第二期的《收获》,并获同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一九八三年作者将小说改编成电影剧本,北京电影制片厂正在拍摄.《驼峰上的爱》发表以后,在广大读者中引起一定的反响.《草原》文学月刊和《内蒙古社会科学》相继发表了有关《驼峰上的爱》的评介文章,有肯定,也有批评.这种争鸣对活跃我区文艺批评、促进我区文学创作的繁荣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其重要论点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