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战略思维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关于人类思维的科学原理 ,辩证思维方式是哲学最高层次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思维方式 ,战略思维方式是在其指导下的一种具体思维方式。战略思维是认识主体即人的头脑这个“加工厂”实现“两个飞跃”的一种具体思维加工方式 ,是以战略概念为基础的特殊思维运行方式。战略思维方式是辩证思维方式在一定历史前提和时代条件下开拓发展的创新结果。战略思维方式体现在三个层次上 ,在认识论层面上具有相对的普遍性。战略思想是战略思维的成果 ,通过战略思想可以透视出其中的战略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
探析党的公仆思想的历史演进,把握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确立的公仆思想的精神实质和党的公仆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性,为新时期全党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提供了可资思想和实践指导,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对科技创新的系列论述内涵丰富、寓意深远,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是全面创新的核心领域、人才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这些相关论断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法,分析矛盾、找准重点、解决问题,提出创新驱动发展的宏大战略,注重一元带动与多样发展的有机统一;坚持运用系统性的思维方式,统筹要素、协调各方、优化目标,提出要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注重协同推进与特色创新的有机统-;坚持运用历史思维方式,知古鉴今、博采众长、关注民生,提出要牢牢把握产业革命大趋势,注重历史判断与价值判断的有机统一;坚持运用战略思维方式,远瞩高瞻、总揽全局、谋划长久,提出要牢牢把握聚集人才大举措,注重社会进步与主体选择的有机统一。从马克思主义思维方法的视角审视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是全面掌握其治国理政思想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九十年的历史,就是一部民生政治史和民生实践史。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经历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四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历史演进,民生思想与时俱进,日益成熟,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生思想,为进一步推进我国民生改善的进程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5.
以自然事物、自然现象为研究主旨的自然决定论,其历史形态经历了从古代朴素自然决定论、中世纪神学自然决定论、近代机械自然决定论、德国古典理性自然决定论向唯物主义辩证自然决定论的历史演进。依照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思维方法,对自然决定论历史形态交替的内在逻辑进行了动态把握,进而着重就唯物主义辩证自然决定论的理论基石、逻辑前提以及核心内容进行了深层诠释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解决中国具体实际问题,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历史演进历程。文章试从其理论成果入手,对其理论创新进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路云辉 《江淮论坛》2004,3(4):17-21
邓小平的战略思维在本质上是一种谋划国家整体长远发展的战略性思维方式,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与艺术性。要全面深入把握邓小平的战略思维,必须着眼于邓小平战略思维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艺术两方面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8.
徐玲 《学术论坛》2007,30(12):49-52
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的理念,实现了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再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地科学发展观的历史演进.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相似文献   

9.
王东 《河北学刊》2002,22(4):124-128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 ,人们对于历史的态度 ,主要有三种类型 :西方式的、中东伊斯兰式的和东方中国式的。在中国式的历史思维发生和发展过程中 ,先秦时代无疑是一个极其关键的时段。中国传统史学后来所呈现出的一系列风格与特征 ,或多或少都可以在先秦时代找到其蛛丝马迹。本文以先秦时期历史意识的演进为主线 ,通过对这一时期中国古人历史意识的系统梳理 ,以揭示中国式历史思维赖以产生的历史文化缘由及其对后世史学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从党的历史来看,作为一个胸怀初心与使命、经历了百年锤炼的政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开始围绕"为什么开展斗争""开展什么斗争""如何开展斗争"以及"为谁开展斗争"等问题展开思考和探索.从中国共产党斗争话语的历史演进和建构逻辑对党的斗争话语进行研究,以期帮助全面和深入地把握新时代"伟大斗争"的理论内涵与现实意义,从而避免对新时代"伟大斗争"的认识落入历史惯性思维的窠臼.  相似文献   

11.
从中国当代文学史对“十七年文学”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十七年文学”的“历史化”进程经历了最初的“现象化”状态、1980年代的二元对立思维下的“否定性”对象化状态和世纪末以来“文化研究”语境下暧昧、矛盾和固化状态.贯穿在这一“历史化”进程之中的是历史认识论的不断改变.具体表现为“历史预设”在不同语境下的“建构—拆解—再建构”的过程.但真正合理、有效的当代文学的“历史化”始终没有建立起来.而要完成这一“历史化”进程,尤应注重对历史进行“陌生化”处理,注重差异和知识谱系的整理,并采用“效果史”的历史思维.历史认识所要抵达的深度,是完成某一历史阶段的精神确证和沉淀.  相似文献   

12.
社会历史批评的核心在于强调文学艺术与社会历史之间的有机联系,随着文艺观念的更新和研究视野的拓展,人们也在赋予社会历史批评以更新、更丰富的阐述和诠释.因而对社会历史批评发展演进的阐析与审视具有现实和理论意义,社会历史批评得以全面发展和深入拓进与文化因素的多方位渗入密切相关,社会历史批评既然注重"社会观点"与"历史观点",它就必然应该包含着"美学观点",这也是不断发展与开放的社会历史批评的走向.  相似文献   

13.
一百多年来,人类对思维的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思维研究为从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学者所普遍重视.加强对历史思维的探讨对于深化史学思想、史学理论的研究,同样具有重大的价值.振兴民族文化、推进新世纪的史学,要求我们必须从历史思维的高度上进行思考.中华民族的传统历史思维是深邃和有特色的,如观察、研究历史的天人联系的整体系统思维、观察历史兴衰变动的通变思维以及在学术上的融汇百家以"成一家之言"的创新思维和治史的类例思维等.从思维的高度对民族史学进行总结,进而开展中外史学比较及跨文化的史学研究,从中可以充分彰显出民族历史思维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创新思维的发展是一个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过程,在揭示创新思维的逻辑结构和理论框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把握创新思维要素的历史特征和发展趋势,而在揭示创新思维的历史线索和发展轨迹的过程中,可以把握创新思维的演化规律和系统属性。在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性中透视创新思维的本源;在逻辑与历史的相对性中把握创新思维的定位;在逻辑与历史的开放性中深刻理解创新思维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吴怀祺 《河北学刊》2008,28(2):70-75
研究王夫之的史学思想,应当从历史思维进行分析。王夫之的历史思维至少有三个方面值得重视:一是天人联系的整体思维;二是总结历史兴衰变动的通变思维;三是思考未来的"知几"思维。王夫之的历史思维把中国史学思想推向新的高度,其史学思想对于科学、理性思考历史和社会发展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科学思维既是把握运用政党建设规律的内在需要,又是有效推进新时代政党建设实践和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无论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皆离不开科学思维对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领航。在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工程中,战略思维提供目标指向、历史思维提供经验借鉴、辩证思维提供方法论、创新思维提供动力、底线思维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西方管理思想演进的历史逻辑视角,对物本主义管理思维与人本主义管理思维这两种主流管理思维进行了分析和评判。认为,尽管从管理思想演进的历史趋势看,人本主义管理思维取代物本主义管理思维体现了管理思想的历史进步,但客观地讲,人本主义管理思维与物本主义管理思维显然各有利弊,应当将二者有机融合起来,真正实现人-物和谐的管理境界。  相似文献   

18.
百年来党的一个重要历史经验是,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必须加强党的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党的建设的总要求之一是全面增强执政本领,而执政本领的培养重在加强战略思维.战略思维是处于复杂斗争局势中的实践方式和能力.马克思主义政党从创立之初便处于复杂的斗争局面之中,作为代表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根本利益的政治主体,它需要成长为能够牢牢把握实践领导权的实践主体,才可能完成自身的历史使命.把握实践领导权的必要条件是具备良好的战略思维,能够在复杂多变的斗争环境中准确把握实践形势,制定适当和有利的战略.通过梳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对战略思维的运用,以及战略思维与领导权关系的思想,可以充分说明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战略思维置于执政本领之首,是经过历史实践证明的重要判断.  相似文献   

19.
艾周昌 《社会科学》2003,3(9):79-83
渐进思想作为辩证法的一个重要思想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许多重大的历史曲折 ,往往是因为违反了渐进的原则 ,欲速则不达。本文通过对思想史的历史演进的剖析 ,论述了这一辩证思想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成立 80多年来 ,始终高举中国先进文化的旗帜 ,加强先进文化的建设 ,提出了许多卓越、深邃的思想 ,这一思想与时俱进 ,深刻地反映了近现代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动 ,体现了中国先进文化的主旋律。考察其历史演进的过程及历史演进的基本特征 ,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