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广山 《学术交流》2004,(4):163-166
教育是社会生活整体的,德育是教育整体的,教育从社会生活中的分离和德育从教育整体中的分离,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同时又造成了德育的孤立与失落。让德育回归到教育整体中,就是要使德育融合在教育全过程之中,以生活为出发点和根本旨归,以对人的精神生命的关怀和促进人的精神生命的自由成长为目的。  相似文献   

2.
生命教育是聚焦"人的生命"的教育,旨在尊重生命主体,关注生命的价值,其涵盖着人对生命的态度、生命存在的方式、生命的价值等内容.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引发全国人民对生命意涵及价值的沉思,也增强了对"生命教育"意题的重视.幼儿期是终身教育的起点,也是身心发展及人格养成的关键期.因此,图文并茂的"生命教育"绘本,是开启幼儿生命教育最好的教科书.  相似文献   

3.
生命教育在高校德育教育体系中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高校生命教育价值凸显与生命教育缺失并存.所谓生命教育,是指教育并引导大学生去了解、体会和实践"爱惜自己、尊重他人"的一种价值性教育活动.由于我国家庭教育中严重缺乏生死观教育,学校教育产品化,加之互联网的普及淡薄了现实人际交往,个体差异加大导致内心孤独感增加,致使部分大学生生命价值迷失.基于此,构建以人为本、关怀生命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应着眼于生存意识教育、生命价值教育和挫折意识教育,培养大学生健康情感,从而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自我的和谐.  相似文献   

4.
闫彩红 《社科纵横》2011,26(3):136-138
高校德育的部分缺失在于忽视了对大学生生命、生存和生活的关注。结合红河学院"三生教育"状况问卷调查,通过反思现代德育中"三生教育"价值凸显与"三生教育"缺失并存的矛盾,探索基于"三生教育"的德育实践模式构建策略,促进德育理论和"三生教育"实践有机结合,切实改善高校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5.
在全面推进"四史"学习教育之际,秉持现象学"回到事物本身"的思维态度,有必要运用其"意向反思"方法对高校德育进行全方位的教育现象学反思.反思结果表明:我国高校德育存在三方面的"倾向性",即德育理念的理性主义和工具主义倾向;德育实践的认知主义和形式主义倾向;德育话语的权威主义和思辨主义倾向.为此,必须要着力推进高校德育"回到生命本身""回归生活本身""落到教育情境中去".唯有如此,高校德育才能找回"初心",更好地发挥其"立德树人"的作用.这既是教育现象学对高校德育改革的基本启示,更是遵照"四史"学习教育活动基本精神,促进高校德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6.
何健  陈保香 《创新》2021,15(4):80-88
新时代大学道德教育存在德育与智育发展不对称、道德主体虚化、教育空间区隔化等问题,需要明确道德教育过程中工具性教育对实质性教育的冲击.建构新时代大学道德教育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重构新时代大学道德教育的价值,"复植"实体价值与工具价值二重性;二是型塑新时代大学道德教育的责任,积极回应管理系统、大学生和社会等三重责任客体的道德教育目标要求;三是保持一种新时代大学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反思,力求在学生的个性与社会性的平衡教育中培养具有良知、纪律与爱的"道德人".  相似文献   

7.
人的生命价值构成了理解教育目的的原点:教育是为了人的发展,而人之所以要发展是为了实现自身的生命价值。只有从这一原点出发,教育才能引导人走向生命自觉,才能引导人像人那样去生活。从人的生命价值角度看,人的实践活动决定了人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在其本质上就是人的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就是改造世界能力的全面发展,而对世界的改造以对世界的认识为基础。这就决定了"教学生认识世界"应成为基础性教育的目的,而"教学生改造世界"则应成为终极性教育目的,二者密不可分: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价值归宿。  相似文献   

8.
刘进田 《唐都学刊》2004,20(1):87-91
价值是一个人学本体论范畴。本体既有认识论意义上的本质含义 ,又有价值化意义上的本真含义 ,但康德之后本体主要成为一个价值意味的范畴。事物的价值即事物的本真 ,本真即本体 ,从而价值即本体。价值作为本体既然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本质 ,那么价值便是人的生命本体圆境。价值源身、发自人的生命本体 ;价值即人性自身 ;价值是人的真实存在。价值是人的生命本性 ,而人的生命本性是自由 ,因而价值即是作为人的生命本性的自由。  相似文献   

9.
吴学兵 《唐都学刊》2008,24(4):43-46
在道家德育视域中始终彰显着人的主题,洋溢着人本性精神;其间道家德育方法人本性根源于其"重人贵生"、"重生轻物"的自然主义人性论,融汇于诸方法之中,其基本表征是自然无为,从根本上体现了道家思想论域中"道法自然"的思想精髓,对现代德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具有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韦兆钧 《社科纵横》2007,22(11):150-151
本文在对传统德育进行人学反思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人性论为指导,借鉴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从理论层面对人性化德育进行探讨,认为德育的本质就是促进人的潜能的发挥、价值的提升和人性的完善,德育要走出种种困境,必须实现从物化走向人化的德育理念嬗变,人性化德育的基本理路。  相似文献   

11.
王俊拴  赵菲 《社科纵横》2013,(1):148-150
关心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是根本,是终极的价值追求。人文关怀的内涵包括关怀人的生命、关心价值、关注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做到"以人为本",才具有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诗化教育     
教育作为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育的成功源于德育的成功.德育的成功源于学生较高的情商.而诗歌是最能传情也最能育情的,诗意对人的影响是最自然而又最幸福的.我们的用诗歌的语言、意境、情感去培养学生优良品质的教育也可称之为诗化教育.实践证明:诗化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高境界.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入学理论是情感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人的全面多样性存在是情感教育的存在依据;人的需要是情感教育的出发点;人的价值是情感教育的价值追求;人的实践性提供了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情感教育的最终归宿.情感教育的有效开展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指导.  相似文献   

14.
高校德育过程实效性低的理性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葛喜平 《学术交流》2004,(9):168-173
德育是目标十分明确的实践活动,德育的有效性是其生命力的根本所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环境的变化增强了高校德育的难度,这些难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德育运作系统相关要素的模糊不定或功能缺损。具体表现为:由于教育者对德育定位、德育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在价值取向上呈现泛政治化、功利化的倾向,致使德育内容的设计过于理想化、绝对化,缺乏时代精神;在德育实施方法上表现为智育化、强制化和形式化。增强高校德育过程的实效性,必须建立多层次、可持续性的目标导向,确立由重知识教育向重道德养成教育转化的教育理念与和谐发展的主体德育模式,由封闭性教育向开放性教育转化,以期形成整体化、全方位、开放式的德育网络,形成内外协调一致的合力体系,从而实现德育在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戴春平 《江右论坛》2007,8(5):20-23
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德育模式是一种金字塔式的运作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高职院校德育既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实体,也难以实现德育的工具性价值;它脱离社会生活,也导致其整体功能难以发挥.要避免这些问题和弊端,该文建议高职院校从文化视角重新审视自己所采用的德育模式,构建能充分实现德育价值的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是民族进步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而要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拥有深厚的家国情怀,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离不开的就是教育.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所遵循的准则,立德就是通过德育来正面地感化人、激励人、塑造人;树人就是以人为本来达到改变人、发展人、使人成为更好的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实现立德树人不仅要靠家教家风的熏陶,更离不开学校思政课的开展.  相似文献   

17.
唐建军 《学术交流》2001,(5):145-147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高等师范院校的德育教育必须突出师范性,这是由高师的培养目标和我国的国情决定的.高师德育必须以培养造就道德主体为根本原则.其基本内容和实现的途径主要有理想信念教育和课堂理论教学;社会公德教育和学生自我管理;职业道德教育和社会活动的参与;言行礼仪教育和校园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8.
林藩 《学术交流》2012,(2):120-123
我国青少年德育价值存在偏失,主要体现在德育价值地位和基础的偏失、内容的偏失、评估和激励机制的偏失、主体的偏失、实现机制的偏失等。这已经对青少年社会化进程产生了消极影响,如社会责任感不足、过度社会化倾向明显、道德认知和行为失范。立足青少年社会化进程的实际,对学校德育的主题、地位、载体、激励机制、实现方法、价值标准、实现环节、实施者进行重新定位,并提出应该加强社会责任意识,明确德育价值的主题;吸引社会机构参与,夯实德育价值基础;搭建实践平台,丰富德育价值的实现环节;提倡平等对话,改善德育价值的实现方法;建构道德法制标准,完善德育价值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提升师德修养,提高德育实施者的素质;重视成长发展服务,优化德育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19.
张海波 《学术交流》2004,(7):164-166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德育面临的问题将更加复杂。表现为:传统高校德育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同一化,以认知取代了情、意、行诸环节,将道德心理结构平面化,忽略了对现实生活的关照,压抑了个体合理的价值取向,因此效果不佳。实现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变,应确立主导价值观念,使多元价值取向得以健康发展;构建一个科学、有序的德育系统,针对德育的实践性,完成由灌输向指导的转变、理想向现实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曲士英  张辉 《学术交流》2006,46(12):183-187
当前我国的德育工作,无论是德育理论水平的提升,还是德育实践的有效进行,都要求我们对德育过程中理性的价值、功能和力量进行深入、全面的探讨。对理性教育在德育过程中何以可能的根据、意义和底蕴进行哲学思考,是理性教育存在的哲理性依据和它的实践的自觉性前提。理性的力量就是理性在追求、实现德育目标过程中所呈现、发挥出来的功能和力量。理性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原则和方式,德育要在理性与情感的交融中寻求合理张力,反对和防止理性主义和情感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