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1955年起,美国出于反共的需要,在越南南方扶持亲美的吴庭艳建立政权。尽管吴庭艳亲近美国,但他亲美只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当美国出于战略考虑要求吴庭艳进行符合美国利益的改革时,遭到了他的拒绝。这导致美国与吴庭艳产生了矛盾,并最终造成吴庭艳死于美国支持的军事政变。吴庭艳统治的终结是美国对越政策的转折点。美国由幕后逐渐走向台前,并最终全面卷入越战。  相似文献   

2.
朝鲜战争爆发之初,美国武装干涉台湾,推行"台湾中立化"政策。英国试图缓和局势,坚持在《开罗宣言》的基础上解决台湾问题。澳大利亚对台政策摇摆不定,尚不明朗。随着战事发展,澳大利亚对台政策逐渐清晰,并提出"一中一台"方案,公开分裂中国。美蒋《共同防御条约》签署后,战争风险不断增加,澳大利亚开始同英国接近,共同约束美国的行动。由于二战后英国衰落,无法满足澳大利亚在马来联防问题上的诉求,澳大利亚最终疏远英国转而向美国寻求保护。  相似文献   

3.
厘清澳大利亚对美国追随政策的特点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澳美关系,也有利于我们理解整个亚太地区国际关系和美国同盟体系对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影响。澳大利亚追随美国参加越战是由于1950-1960年代期间与印尼关系恶化。澳希望在未来可能的冲突中获得美国的安全保护。从追随方式上看,为了把美国锁定在东南亚地区、保证其在东南亚的军事部署,澳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战争中去。从追随的收益与代价看,澳越来越深地卷入到战争中,对外政策逐步僵化,丧失灵活性。美军在越南战争的失败也使澳大利亚进一步反思和调整本国的对美政策。  相似文献   

4.
澳大利亚参与伊拉克战争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澳大利亚参加美国对伊拉克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澳大利亚卷入有涉美国利益的历次战争或冲突一样,是澳美同盟关系平稳发展的体现。对澳大利亚来说,它是一场履行同盟义务和着眼于国家未来安全的保险战争;是一场密切澳美同盟关系借以实现其经济利益以及提升其在地区乃至国际性事务中的地位与影响的战争;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澳大利亚参战体现了西方世界对外战略的基本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5.
美国的外交政策始终将“全球传播民主”视为美国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2006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美国将全球其他民主国家视为“协助美国促进全球自由和繁荣的伙伴”。但是,2007年巴基斯坦、肯尼亚和格鲁吉亚等国的民主发展却陷入了10年以来的最低点。在这场民主动荡中,反西方的独裁者与国内亲美民众之间并没有发生针锋相对的斗争,后权威主义时代富有正义感的领导人也没有实现美国预期的“和平民主”。事实上,当前的最为严峻的挑战在于制定更好的战略以促进半专制国家的民主深入发展,尤其是对亲美领导人的战略决策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澳大利亚外交曾长期依附英国,珍珠港事件后,为寻求美国的军事庇护,澳大利亚在外交上被迫从对英依附转向对美依附,这被认为是澳大利亚外交从依附到独立的“半转折点”。70年代初,工党政府在外交上逐步摆脱美国的影响,开始从国家利益出发制定本国独立的外交政策,从而在国际社会树立起独立的外交形象。  相似文献   

7.
厘清澳大利亚对美国追随政策的特点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澳美关系,也有利于我们理解整个亚太地区国际关系和美国同盟体系对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影响。以朝鲜战争为例,澳大利亚采取追随美国政策的意图主要为保障安全,其追随方式是主动的,其主要收益是《澳新美安全条约》的签订。但由于澳美之间权力的不对称性,澳大利亚反而成为美国遏制战略的一环,其外交、国防安全等政策的制定不仅需要依据美方政策的调整而做出,在安全保障上对美国的依赖也使其不得不在国际事务中对美国亦步亦趋。  相似文献   

8.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的亲美附美政策,是抗战后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内外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国民党对外政策的核心。在美国对华政策变化、国共矛盾发展和国民党统治机能强弱诸因素交互作用下,出于国民党统治和反革命内战的需要,国民党的对美政策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坚持独裁、内战、卖国三位一体,不惜出卖国家主权,甘当美国附庸,获取美国全面援助,通过反革命内战消灭中共为代表的人民革命力量,以建立全国性独裁专制制度,是国民党对美国政策的基点。国民党对美国政策的演变过程,既是美国由积极援蒋到消极援蒋直至弃蒋过程,又是国民党由统治优势至统治崩溃的过程,带有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性。  相似文献   

9.
论1908年美国大白色舰队访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08年美国舰队访澳是澳英关系尤其是澳美关系发展中的重要事件之一。由于对日本威胁其安全的担心、对英国日渐忽视其利益的不满和对建立自己海军的渴望,澳大利亚在外交和防务政策上采取了主动贴近美国的策略。美舰的光顾,其政治意义深远,它不仅表明澳美两国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而且证明在澳安全遭遇威胁时,美国提供保护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虽然澳美关系并未如愿地得以加强,但此举无疑是澳大利亚寻求美国保护的第一步也是意味深长的一步。  相似文献   

10.
2010年5月17日-20日,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的6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福州,参加由福州大学承办的首届闽商国际研讨会,共同探讨闽商历史,研究闽商文化。  相似文献   

11.
美国南亚新政策下的美印关系解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南亚政策的调整使美印关系在本世纪一开始即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升温阶段。美印关系升温的背后有两国共同的利益追求但却也存在诸多的分岐。我们认为 ,美国在两国关系发展中占有更多的主动权 ,而美印关系的未来发展主要取决于美国对印度战略地位的认可以及美国是否满意印度对美国利益追求的屈从。  相似文献   

12.
纵观自卡特政府以来美台关系的发展,作者认为美台关系始终处于变化、调整之中,美国政府从未摆脱“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模式。一方面因为美国的亲台势力强大,但更主要的是对自身利益的考虑。美国对台政策既保持了一定的连续性,但又存在着不稳定性,受到国际环境、中国等因素的制约。台湾问题最能导致中美关系恶化,甚至走向对抗。改善和发展中美双边关系关键在于切实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妥善处理台湾问题  相似文献   

13.
回顾冷战结束以来澳大利亚国内对中美经济—安全利益分离的二元困境的反思,有助于更为全面地理解澳大利亚对外政策的变化,特别是近些年来中澳关系为何频频出现紧张局面。首先,尽管经历了三波对中美关系的"反思主义"讨论,澳大利亚最终还是回到了"与强国结盟"的传统。其原因在于,澳大利亚无法摆脱对美国的安全依赖。特朗普"美国优先"的外交政策,一方面加剧了盟友之间的利益分歧,另一方面又迫使盟友做出更多的努力与保证来换取美国的安全承诺。其次,尽管中国是澳大利亚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但是这种经济影响力并没有成功转化为政治影响力。最后,尽管澳大利亚对澳美同盟的依赖性在短时间内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但是澳大利亚与美国之间的特殊关系已经不再特殊,澳大利亚开始加强国防领域的独立性。澳大利亚要想获得真正的外交政策独立性,应该避免从意识形态或历史情感的角度来制定对外政策,减少对美国的安全依赖和战略依附,在全面遏制中国的问题上与美国拉开距离。  相似文献   

14.
瑶族研究第一届国际研讨会于1986年5月26—30日在香港举行。这次会由广东省民委、省民族研究所与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共同筹备,由香港中文大学、法国华南及印支半岛人类学研究中心、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共同出资主办。来自中国、英国、法国、瑞典、澳大利亚、美国及香港地区三十余位学者出席了会议,提交论文廿六篇。  相似文献   

15.
值此岁末年初之际,我们欢聚一堂,共同庆祝学报创刊25周年,共同谋划学报的发展大计。在这洋溢着快乐与和谐的美好氛围里,我真切地体会到了“新年将始、万象更新”的美好感觉,相信各位编委、同志们也会身同亲受。此时此刻,我谨代表院党委,代表学报哲社版编委会,向全体编委、向学报的全体工作人员、向关心学报成长的广大教职员工和社会各界人士致以最诚挚的新年问候,祝大家新年愉快、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家庭和美、万事如意!  相似文献   

16.
李轩志 《国际论坛》2012,(3):35-39,80
历史上,美国与柬埔寨的外交关系经历了"两断两和"。柬埔寨新王国政府成立以来,柬美外交关系虽然得以恢复,但发展并不十分顺利。2007年,美国"加里号"作为越战后第一艘访问柬埔寨的美国军舰,重新开启了两国军事交流合作的大门,随后美国宣布恢复对柬直接援助,两国关系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柬美关系所实现的突破性进展并非偶然,而是由复杂的历史因素、柬埔寨主观意愿、美国的战略需求以及中国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德、美、澳三国的职业教育各具特色:德国以“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著称,美国以“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模式”闻名,澳大利亚以“技术与继续教育模式”遐迩.三国职业教育共同的成功经验主要在于完善的法律保障,建立统一的资格认证体系,建立统一的资格认证体系,职业教育资金充裕.通过探索、总结和借鉴三国职业教育的先进教育模式,结合我国职业教育实际情况,提出了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四项措施,以促进我国职业教育更快、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利比亚与美国外交关系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比亚自独立以来,它与美国的外交关系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伊德里斯统治下的亲美时期、卡扎菲时代的冷淡与敌对时期和进入21世纪以来的缓和与恢复时期。利比亚与美国外交关系的曲折变化,既反映了时代演变的基本特征,又体现出双方在价值观、对外理念、现实国家利益等方面的对立与冲突。其中,美国对外战略图谋、石油因素、卡扎菲外交思想乃是影响两国关系演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民主同盟是中国社会政治中一支较为重要的政治力量。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期间,作为没有武装力量为后盾的一支民主力量,民盟不得不依靠自己的政治力量来影响国家与民族的生存、发展状态,除了在国内进行争取国共进一步合作的努力外,在对外政策上,民盟根据各国对华的态度变化,并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表明了不同的态度倾向。在将民盟对苏联和对美国的态度加以比较后,我们不难看出,民盟在对外政策取向上是逐渐由亲美向亲苏的方向转变的。本文还试图对其变化原因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澳大利亚并非南海争端的相关方,却积极追随美国介入南海争端,在南海问题上反应强烈。澳大利亚学界、媒体和政府在对南海争端的认知与回应中表面持"不选边站队"的中立立场,但实际上明显偏向菲律宾、越南等东盟国家。南海仲裁案后,澳大利亚在南海问题上对中国的表态虽有缓和,但其借"保护澳大利亚南海国家利益"之名,行"跟随美国共同遏制中国崛起"之实的实质目的并未发生改变。澳大利亚对南海争端的认知受单元和体系层次因素的影响,其中澳大利亚对中国崛起不确定性的担忧及美国因素是影响其介入南海及对南海争端认知变化的根本动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