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炜的《古船》、《外省书》、《我的田园》展现出一条乡土叙事的诗性追求之链,即从苦难承担到逆行外省再到田园重建,最后走向自我放逐。这一过程体现的是张炜向着乡土回归而上下求索艰难跋涉的精神追求,并最终超越了善恶、城乡、虚实等简单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使精神臻于诗性升华之境。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社会是“以农为本”的社会,“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生活俨然是“采采苤莒”和“桑者闲闲”那样慢吞吞的田园牧歌式的节奏。在这种“农业文明”之中,“人很容易对大自然产生一种亲切怀归的认同感。人与天,心与物,情与景的界限因此而泯灭殆尽,人的心境也因此而显得出奇的宁静、平衡、和谐”。  相似文献   

3.
张昭兵  申欣欣 《阴山学刊》2008,21(6):50-53,96
张玮的《古船》、《外省书》、《我的田园》展现出一条乡土叙事的诗性追求之链,即从苦难承担到逆行外省再到田园重建,最后走向自我放逐。这一过程体现的是张炜向着乡土回归而上下求索艰难跋涉的精神追求,并最终超越了善恶、城乡、虚实等简单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使精神臻于诗性升华之境。  相似文献   

4.
宋洁 《江淮论坛》2009,(4):141-145
《边城》表面上是一首牧歌,本质上却是一出悲剧。其悲剧性主要表现在:从宏观看,作品展示了中国社会进程中传统农业文明被消解的悲剧性场景,以及边城人在这种无力阻遏又不得不直面的消解中的无奈与苍凉。从微观看,尽管边城人身上充溢着传统农业文明铸就的诸多优秀品质,但这一切与时代精神并不和谐,这种自然、健康、优美的品质在剧烈变动的现实中成了一粒只发光不发热的“遗世之珠”。作为已经走出边地的沈从文,他深信边城人的生命形态及人格是不完善的。从文学观念看,作品反映了沈从文美善一体的文学追求,对善的功能的终极理解和对美的作用的理性体认与创作现实形成一对很难调和的矛盾体。由于上述三方面原因,《边城》在牧歌式图景背后隐藏了一出事实上的悲剧,客观上这出悲剧又具有解构意义。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以来,中国生态散文呈现出独特的审美精神。李存葆、徐刚、张炜、苇岸、刘亮程等人以散文的方式建立了一个天人亲和、充满大地情怀的意义世界,堪称天人相亲的绿色之"诗"。作家们通过"以物观物"、"以物观人"的审美视角,在一种往来赠答的"间性"关系中展开天与人之间的精神交通,成就了一种生态化的审美心胸。当代散文作家通过独特的语言表达了一种处身性的生态体验与融入天地的生存姿态,这是一种深透大地的生态话语。  相似文献   

6.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一次巨大嬗变,标志着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实现现代化,重构中华民族的生存方式和活动方式,构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历史进程的悲壮主题,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思索与奋斗、光荣与梦想。新民主主义革命开辟了通向现代化的  相似文献   

7.
商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农业处于基础地位,工业处于主导地位,商业则于中介地位,商业是联结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特别是当前我国随着传统的封闭式经营规模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转变、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生产的发展、市场的开拓,把广大的商业企业经营者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地位,除了勇敢地接受挑战之外,已别无选择。以往那种田园牧歌式的生产方式所赋予的悠闲  相似文献   

8.
工业文明中人的困境——卢卡奇浪漫主义哲学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了卢卡奇浪漫主义哲学思想的来源、基本内容及其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并以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为依据对它进行了分析、评判,认为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是以多数人的牺牲为代价而显示其巨大的历史进步性的,卢卡奇对工业文明的批判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技术理性所造成的危机的反映。在这一意义上,卢卡奇的浪漫主义哲学至今仍有其深刻的一面;而其不足之处在于它没有看清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这个复杂的矛盾体,把批判的矛头仅针对科学而忘记了导致危机的社会根源。在这一问题上,卢卡奇与马克思的区别在于:前者因现实的苦难就否认了现实的必然性,后者则把这种苦难看成通向自由的必要阶段  相似文献   

9.
曹威伟 《船山学刊》2008,(1):130-132
农业文明作为渗入人们生活习惯的一种生产文明,对中国古典诗歌主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战争和徭役等作为农业生活的破坏力,成为人们本能上拒斥与逃避的对象,形成厌战惮徭的诗歌主题;与山水田园耳鬓斯磨的生活使山水内化为人们的精神慰藉,形成乐情田园的文人传统;农业生产中男耕女织的劳动形态将女性的角色定位为家园守望者,形成闺阁愁怨诗歌主题;农业生产的时节作业特点也使人们对时间具有特殊的敏感性,生成伤春悲秋、叹老惜逝等文学主题。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秀  张国平 《兰州学刊》2009,(2):11-12,22
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新的理念、新的模式和新的方向。人类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从工业文明再迈向生态文明,社会的进步推进人们逐步正确地处理人、自然与生态之间的关系。那么究竟什么是生态文明,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如何处理生态文明与经济、政治、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如何认识人类中心论和生态中心论,生态文明中的道德要求是什么?这些都关涉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基础的探寻。  相似文献   

11.
“意识形态”与“大地”的二元转化──略说张炜的《古船》和《九月寓言》郜元宝“说说张炜”,这也许会成为中国评论界今后一段时间要一提再提的话题。张炜的成就实在是相当可观的,他第一部长篇小说《古船》就掀起了轩然大波。《古船》在80年代中期出现,似乎整个80...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认为焦虑体验是尼采实现审美现代性批判的原动力,是质疑和颠覆理性合法化的精神反应。尼采在修正酒神精神的过程中,渴望在虚无主义的层面上,以强者的身份,宣扬在精神不安和苦难中实现人的救赎,还原人生存的本相,开启对抗启蒙现代性的极端关学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美育观以人生存的有机整体性为根据,主张美育活动与智识、伦理及日常行为融为一体地进行。这种美、智、行或美、真、善相融一的有机整体性美育观与以席勒为代表的西方将人的精神切割为感性与理性,再用审美救赎的思辨性美育观是不同的。它更强调在人的现实生存整体性中,在各种生存活动中随时地进行美的创造,这是一种随时可行的生存解放、生存超越。比之西方思辨的美育思想,它更符合人有机整体性生存的基本定性,也更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席建彬 《齐鲁学刊》2005,(6):104-106
汪澎饔凶抛跃醯拇嬖谝馐?其人其文较好地诠释了这一点。文学观念上明净、和谐与痛苦、矛盾并存;创作上交织着田园、性灵与苦难、悲愁等争执抗辩的多样声音;而贯注其中的则是以大地为依托的或而高蹈或而沉重的生命精神。这一切,构筑了作家挣扎在“清云”与“泥淖”之间的“存在的历史”。  相似文献   

15.
荒野作为美国精神的核心元素之一,其概念内涵经历了一个嬗变、消解与重构的过程。在殖民时期的旧世界荒野叙述中,荒野或被描绘为超越文明界限的蛮夷之地,或呈现为异域的花园形象。在此后19世纪的超验主义潮流中,新世界荒野叙述则凸显了田园牧歌式的避难所形象。传统荒野的定义强调淳朴自然的无人涉足性,折射出西方世界中持续已久的荒野/文明的二元对立思想,实际上深化了现实与文本之间的矛盾。20世纪后半叶以来,原始荒野的概念逐渐被解构,并重新建构为后现代世界的荒野,从强调"荒野"之表象转为重视其内在之"野性"。野性作为荒野的原始属性,成为人们在后现代空间中获得自然经验的关键特征,也是后现代荒野概念的核心维度。  相似文献   

16.
何刚刚 《理论界》2020,(5):19-24
基于生存论视野下,儒家与存在主义在生命意志,时间的领悟,自我与他人的关系等三方面存在着明显不同,而这种差异进一步影响了各自对于生存境遇的体验。儒家表现为荒凉、孤寂与忧惧的生存体验,而存在主义表现为荒谬、孤独与恐惧的生存体验。在这种生存境遇之下去分析两者救赎观的差异主要在于:存在主义的救赎方式在于反抗,救赎的动力来源于生命的激情,救赎的目的在于实现个体的自由,而儒家的救赎方式在于消融,救赎的动力来源于仁爱,救赎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个体与万物的中和。因此,存在主义与儒家在救赎观上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对两者救赎观的比较和分析,能促进双方理论的互补与融通。  相似文献   

17.
户籍制度与中国二元社会经济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进化的过程,其实质是“农村农业、城市工业”二元社会经济结构消失的过程。而在我国这一进化过程中,由于中间加进了户籍制度这一人为的阻碍因素,导致转化困难重重。其最终结果,阻止了我国工业文明的启动与发展。户籍制度对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的阻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阻碍了产业结构的演变与递进,城市第二、三次产业不能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而发展,2.造成了技术结构的低层次,相对于农业而言,第二、三次产业的知识技术层次高;3.造成交换结构的低层次,我国由于加工工业的技术水平不高,产品附加价值低,多以原料或半制成品出口。4.造成分配结构的严重扭曲,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并不完全由劳动决定等是其突出表现。要顺利实现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户籍制度要彻底废除。1.废除户籍终身制和世袭制;2.取消给城市市民的各种特权;3.工业文明的载体由农村归还城市,发展中等城市,等等。  相似文献   

18.
当今,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日渐扩大,世界不同文化类型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而广泛,人类文明由此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然而,在历史上,文明和文化的交流并非都如田园牧歌般祥和与美好.由于存在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利益关系,不同文化类型之间常发生剧烈冲突和碰撞,甚至表现为大大小小的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充满不平等和暴力冲突的野蛮文化交流方式,虽然不是人类文明和文化发展历史的主流,但也深刻影响和制约了文明和文化发展的客观进程.即使到今天,在全球化潮流不可阻挡的时代背景下,这种陈旧、落后的文化世界观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突出表现就是以"西方中心论"为实质的形形色色的文化霸权主义.  相似文献   

19.
和谐文明论纲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刘长明 《学术界》2005,(1):79-105
人类历经坎坷 ,走过漫长的原始文明和农业文明之路 ,进入工业文明的殿堂。在生产力极度低下的原始文明中 ,人与自然之间只能是一种迫不得已的“天人合一”式的原始和谐关系 ;在生产力有一定程度发展的农业文明中 ,人类向自然索取的能力大大提高 ,但从总体上看 ,人与自然之间仍然是一种“天人相依”式的古朴的和谐关系 ;在生产力飞速发展的工业文明时代 ,人类自以为掌握了征服自然的利器 ,“天人二分”式的冲突代替了和谐 ,于是 ,在创造出巨量物质财富的同时 ,也把人类导入了危机四伏的失衡陷阱中。工业文明即将终结 ,拯救人类的唯一文明型式无疑是和谐文明。和谐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高级形式 ,人类融通 ,“天人合意”。和谐的人文生态和自然生态是和谐文明的生态基础 ;和谐生产力是和谐文明的生产力平台 ;和谐发展是和谐文明的基本发展模式 ;和谐伦理是和谐文明的主流伦理观 ;和谐教育是和谐文明的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20.
中国社会在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文化错位”现象。从表面上看,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深层次依然保持着古老而沉重的传统文化的“超稳定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中国人的生存方式和活动方式。传统生活的经验主义和人情化的文化模式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是一种强大的文化障碍,影响着真正的现代性在中国社会生成。从根本上修正这种“文化错位”,才能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效承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