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人的个性的自由、和谐发展历来受到许多学者的重视,而基于个性发展的个性教育思想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其内涵得以不断丰富和拓展。现今,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个性教育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日益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2.
瞿秋白的"历史工具"论是对历史唯物主义"英雄"观的深化。瞿秋白"历史工具"论的主要来源应该是历史唯物主义,即他是在接受了历史唯物主义以后才形成、提出"历史工具"论的。  相似文献   

3.
个性的历程     
个性发展的历史,就是人自身发展的历史.个性发展有四个阶段:萌芽时期,从原始社会早期到对偶制家庭的出现,性关系在整个生产方式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次第排斥亲属通婚"的过程,人的个体性逐渐凸现;发育时期,从父系氏族公社到整个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不足,"人的依赖关系"对个性严重束缚;形成与发展时期,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关系和能力的普遍性形成了个性的个人,但由于"物的依赖性"导致个性的片面发展;自由个性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高度协调发展,促使人的物质关系、社会关系、精神关系、自身关系的解放,实现自由劳动,实现人的实践主体性本质.  相似文献   

4.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体观念的历史演进,经历了三个不同历史阶段。第一阶段,1949年10月至1957年6月,"人民主体观"占主导地位的历史时期;第二阶段,1956年6月至1978年底,"阶级主体观"占主导地位的历史时期;第三阶段,1978年12月至今,"公民主体观"占主导地位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主体观,显现出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与社会之关系演变的观念线索。对于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体观念的历史演进进行系统的梳理,揭示此一观念赖以产生与演变的现实基础,抽绎隐含其中的规律性基因,探寻中国社会从阶级分析与对抗走向社会整合与融合的时代脉搏,对于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与处理其与社会的关系,进而密切党与社会的联系,巩固执政基础,提升党的执政能力,无疑富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文学"是我国当代文学发展的第三个历史时期,是思想、文化、审美的新启蒙时代。其间文学的变化发展经历了两个既相互联系又有着巨大区别的阶段:从文学连接"五四"传统、恢复现实主义精神、弘扬人道主义的思想、文化启蒙时期到文学回归自身,走向审美的艺术多元、创新时期,由此促成了"新启蒙时代"的审美回归,从而对当代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瞿秋白革命精神既是瞿秋白光荣一生的形象书写,也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革命斗争的时代缩写。瞿秋白革命精神从中国革命的历史语境、瞿秋白革命遗作的文本语境、新时代新阶段的现实语境中出场,遵循着特定的出场逻辑,蕴涵着特殊的哲学意蕴。瞿秋白革命精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观、政治观、道德观与实践观。新时代,实现瞿秋白革命精神时代赓续的路径有:结合马克思主义真理,扎根党政工作与实践,融入公民教育全过程,营造适宜的文化环境等。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人"列宁主义观"的历史发展主要经历了毛泽东的"列宁主义观"和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列宁主义观"两个阶段。研究中国共产党人"列宁主义观"的历史发展对于我们确立并坚持科学"列宁主义观"有着深刻的思想启示。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确立并坚持科学"列宁主义观"是当前进一步捍卫与巩固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对精准扶贫作出重要论述,精准扶贫观不断丰富和完善。习近平精准扶贫观的历史演进大致可以分成七年知青岁月时期、长期在地方从政的扶贫实践时期、党的十八大之后扶贫实践时期三个阶段。习近平精准扶贫观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才最终走向成熟,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主要包括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党的领导、人民群众、社会帮扶、全面小康六个方面的内容。在新形势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精准扶贫观,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理论的开拓与创新,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指出在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对党性与个性自由的关系进行了理论探索,阐述了个性自由对党性建设的意义。采用"初始问题意识"与历史实践统一的方法,分析计划经济时期坚持党性与发挥个性的内在矛盾,进而在以人为本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中探讨党的建设问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瞿秋白生前自编的《瞿秋白论文集》的核心内容─—刘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国情的分析进行论述,介绍了瞿秋白对中国社会性质,中国经济与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的政治与阶级状况,中国革命的战略与策略思想以及对形形色色的错误国情观的批判,探讨了瞿秋白科学的国情观。文章指出瞿秋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剖析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特殊国情,从而为开辟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1.
瞿秋白着眼于时代和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对侠文化作以阶级的分析,指出武侠小说对下层民众的不良影响及其危害性,对其思想倾向进行了批判和否定,但他对武侠小说在艺术形式方面的成就也有所肯定。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瞿秋白的侠文化批评话语有着历史的合理性与积极的时代意义,而其局限性也是非常明显的。  相似文献   

12.
随着国共两党合作进程的变化,瞿秋白对孙中山及其三民主义的评价也有一个起伏变化的过程。梳理瞿秋白对孙中山及其三民主义的评价,探究其起伏变化的复杂原因,反思中国早期共产党人对孙中山的评价误区,对于深化瞿秋白的研究、客观评价孙中山及其三民主义,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颜色政治学的存在是造成颜色化文学经典的根本原因。瞿秋白、茅盾和红色经典《子夜》在接受史上的互动,是中国左翼文学批评史的完美实践。它不仅丰富了瞿秋白作为革命政治家的文艺理论内涵,也改变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实践品格,更生成了中国艺术史上的特异现象——红色、艺术与经典之间无尽的纠结。  相似文献   

14.
大众"说话",即自由地表达自己,这是瞿秋白"文艺大众化"思想的核心议题和最终目标。瞿秋白通过重新阐释"大众"和"领导"的阶级属性,赋予"大众"和"大众文艺"前所未有的主体地位,并且在平等与自由的维度,重新确立了"领导"权力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在其充满理想主义的表述中,大众不仅要获得解放而且要获得自由,大众文化审美与超越的精神诉求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与发扬。  相似文献   

15.
五四前后是瞿秋白思想转变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瞿秋白的思想演变,经历了从五四运动前的苦闷和彷徨,到积极投身于五四运动、成为一名革命民主主义者,再到后来完成向共产主义世界观的转变的过程。综观这一时期瞿秋白的思想演变,它是在诸多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完成的。文章就此作了深入分析和考察。  相似文献   

16.
瞿秋白是从物质存在本体论或宇宙观的意义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他试图从一个整体的角度来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首次全面介绍和阐发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瞿秋白的这种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起着开拓性作用和重要的影响。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发展史上,瞿秋白是介于李大钊和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之间的中介性人物,起着承上启下和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任何理论都是以一定的世界观、社会观和人性观建立起来的。资源的稀缺性、社会单位的个体性和人类理性的有限性是政治学方法论的基础和前提。在政治学研究的过程中,必须承认人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有限的认识能力,不应拘泥于所谓“终极真理”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本文全面论述了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党内连续出现以瞿秋白、李立三、王明为代表的三次“左”倾错误的社会、历史、组织、国际和思想五个方面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历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市场经济的形成过程可以划分为物物交换、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三个阶段。在物物交换阶段,人的社会性与个性从同一开始了分离,在商品流通阶段,人的社会性与个性在形式上完成了分离;在资本流通阶段,人的社会性与个性从形式到内容出现了全面的分离。因此,人的社会性与个性的分离是市场经济形成的实质和标志。  相似文献   

20.
瞿秋白作为中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科学认识上提出了一个当今仍须关注的主题概念——社会主义科学。通过对瞿秋白的社会主义科学概念的研究,不但能揭示出中国马克思主义早期是如何把握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高度的,而且还能揭示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该如何对待现代科学技术的精神传统及其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