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盛唐诗人王昌龄两次被贬都与湖湘有关,在湖湘贬谪期间,他创作了许多与贬谪有关的诗歌.这些诗歌主要分为送别、纪行(游)抒怀、访僧问道等三种类型,它们在艺术上有一些共同的特点:第一,注重立意,力求立意新颖;第二,善于选择一些独特的意象构成含蕴深刻的意象群来表情达意;第三,善于将抒情主人公--诗人自我的形象融入诗歌意象刻画之中;第四,追求格调的高昂,始终体现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基调.  相似文献   

2.
谢朓是南朝齐梁时期最为杰出的诗人,他的山水诗在继承谢灵运诗歌艺术特色的基础上,转变和扩充山水诗的内容,注入了更明晰的主观情感,转变了审美的视角,具有独特的审美时空组合,达到了情景相融的艺术效果,把山水带入了世俗的生活,形成了清丽淡雅的诗风。在永明体诗歌方面,谢朓诗具有了普遍抒情的意义,推动了诗歌向近体诗的发展,对诗歌发展在整体的风格与境界,以及具体的艺术技巧等方面都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3.
柳永词作体现出了明确的抒情本位意识,在具体的抒情过程中,时空观念的合理转换是他的主要手段,这主要存在着两种转换形式:一是以时间为主线,随着时间的流动作空间位置转换;一是在空间位置转换中突出抒情主人公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相似文献   

4.
王老九的诗歌风格及其流派的出现,是社会主义民间文学园地里一朵久开不败的奇葩。这位民间文学领域的能工巧匠,以抒情言志的诗歌,揭示社会风貌和生活真理,以自己的艺术魁力感奋当代,启迪来者。 王老九的诗歌风格有其一贯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有一个发生、形成和发展变化的过程。这  相似文献   

5.
赋发展到西汉进入兴盛阶段,从东汉末期开始由体物逐渐趋于抒情。魏晋之后,由于诗歌的再度勃兴,赋家在创作中自觉不自觉地从诗歌中吸取养料,将诗的意境刻划融入赋的创作之中。大大增强了赋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价值,使赋向形象、精致、含蓄、深邃的方向发展。本文拟就对抒情小赋的意境创造作一初步的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6.
李春丽 《阴山学刊》2004,17(2):35-38
意境的创造,在中国传统诗歌中是一个重要的美学追求.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为中心的"现代派"诗歌,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诗艺,以中国艺术传统固有的价值标准和审美趣味为基础,在现代新诗中重构东方式现代诗的意境.首先表现为对意象的注重.运用感性形象烘托暗示人类心灵情思,摈弃架空的理想抒情.在意象选择上表现出浓郁的古典特色,创造了不言情而情自无已的诗歌境界;同时在意境构建中承继传统意境创造中的悟觉思维以象为基础、情为中介、理趣为归宿.达到"诗情智化",是对古典诗歌精髓继承中的现代性超越.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了藏族当代诗人贡卜扎西诗歌写作的抒情艺术。认为它以抒情为生命,具有抒情的主观性,并艺术地化物为情,化理为情,使之成为诗人感情燃烧的、特有的、精美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论诗歌艺术的感染力章亚昕诗人要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就要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来吸引读者。诗的感染力在于意境,它使人得到教育、启发、娱乐和美的享受,它也真实地体现了诗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诗歌艺术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就必须探讨想...  相似文献   

9.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常用于诗歌中。诗人运用隐喻不是使诗歌的意思发生改变、让诗歌难以理解,而是运用隐喻使诗歌在读者的大脑里形成一个视觉形象和美的意境,并让读者在理解诗歌时,感受到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意境,质言之,就是情景交融。即形象化典型化的情和形象化典型化的景的有机结合。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文学之工与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因此,意境说反映了诗人和诗论家对诗歌这一文学样式的重要艺术规律的深刻认识,是从美学角度对诗歌的艺术特性所作的精辟概括。它是诗歌的基本审美范畴。本文试图对北宋词人秦观词意境的特点及其创造意境的方法的探讨,以就正于各位读者。  相似文献   

11.
文学从它的诞生之日起,在它的表现形态和它的社会使命之间就存在着一个尖锐的、无法回避的矛盾:一方面,文学作为人们的一种审美活动的方式,它要求以具体感性的形式表述社会生活内容,形象性是它的基本特征,舍此 即不成其为艺术;另一方面,文学作为生活的教科书,又必须反映生活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黄开发 《学术研究》2022,(1):150-160
中国传统文章体制在近代受到西方纯文学观念的冲击而崩塌,以纯文学散文为本位的体类概念系统开始形成。根据现代散文的特点,依据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文体要素所占的比重,可以把现当代散文体类概念系统分为三级:第一级是作为文类概念的散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第二级是文体概念,可分为随笔、记叙抒情散文、纪实文学(非虚构文学)三种文体;第三级是体式概念,每种文体之下都有具体的样式。提升散文的纯文学品位一直是现代散文艺术追求持续不断的内驱力。百年来,散文作家主要从小说和诗歌两个方面汲取资源,强化现代汉语散文的纯文学素质。但早在1930年代,散文的纯文学化趋势就引起了鲁迅、周作人的忧思。近年来,纯文学散文观念也受到了从事现代散文和古代散文研究的学者的批评和质疑。纯文学观念是促成中国散文现代转型的主要动力之一,极大促进了人们对散文体类的认识,提高了散文的生产力和表现力,然而,如果依循一些"艺术散文"提倡者的设想来清理散文的门户,过度进行虚构,很容易降低散文的"即物性"与"逻辑性",弱化散文快速因应和介入社会现实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郭莉芝  潘利锋 《云梦学刊》2013,34(1):106-110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表现方式,抒情是作家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理念的辩证统一。因此.任何抒情诗都有一个关于抒情方式的问题。然而,不同的诗人往往会因自己的诗学理论和个性气质而采取不同的抒情方式.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并以此突显自己的诗歌风格和独特的艺术特色。作为一名出色的抒情诗人,弗罗斯特在抒情艺术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其多变的抒情方式就是其典型表现。其中,直抒作者之情是弗罗斯特最有代表性的抒情方式。诗人在其自然诗、爱情诗、哲理诗、农事诗时常通过直抒抒情主人公“我”或“我们”的胸臆来流露真情,实现表情达意的抒情功能。  相似文献   

14.
唐爱明 《船山学刊》2006,(3):124-126
诗、赋是六朝最重要的两种文学体裁。谢灵运创作了不少抒情小赋,而且其赋摆脱了此前抒情小赋多有情绪少有意境之窠臼,创作出情景相融的清丽空灵、朦胧澄澈的优美意境。此种意境之生成,是其“超埃尘以贞观”的老庄佛理哲学的艺术展现,并着意采用了以诗写赋的表现手法的结果,从而形成了其山水诗有画境,抒情小赋有意境的有趣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提出,在50年代,中国诗歌观念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转变。这种转变反映了当代意识形态在构想现代性方案上的矛盾:既渴望通过城市化的途径尽快使中国实现现代化,又希望能够避免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问题和精神危机。这是一次“脱胎换骨”的转变,以往基于城市文明背景的诗歌观点和语言策略不适用了,这不仅表现在抒情观点,也表现在表现形式技巧方面,因此使许多老诗人陷入了创作危机。这次转变经历了从贴近新生活表象、强化诗歌叙述功能、到诗歌意象与情境的抽象化过程,并实现了诗人身份和诗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重新定位,改变了“新诗”的思想趣味和艺术背景。而这种转变最具特色的成果,是政治抒情诗和新民歌的兴盛。  相似文献   

16.
艺术社会学     
艺术社会学是在哲学、美学、艺术科学、社公心理学的直接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十九世纪下半叶成为独立的科学知识领域。它研究社会与艺术活动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研究艺术在具体历史环境中所发挥的作用。具体地讲,其研究对象是艺术的社会职能,艺术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联系。艺术社会学的研究主要分以下六个方向: 一、一般社会学研究。在这一层次上分析艺术  相似文献   

17.
胡扬 《云梦学刊》2014,(3):153-156
为了吸引更多的受众,广告文案设计者在广告语创意时往往借用诗歌的艺术形式来表现,甚至也不排除一定意义上的诗歌精神的渗透,但它还不是真正的诗歌创作,广告语存在着伪诗歌化特征.广告语的伪诗歌化特征具体体现在伪情感、伪意境、伪节奏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陶陶 《江汉论坛》2004,(1):97-99
在诗歌审美创造中,色彩的感觉最容易触发诗人的美感和联想、想象,因而,诗人将色彩赋诸诗歌意象,由此而形成诗歌的色彩意象或抒情形象.对不同的色彩意象在诗歌中的抒情美感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它的基本规律或范式;每种色彩所构成的意象形象,它所隐含、折射的抒情信息内涵,常常是有一定的抒情范式的.本文着重讨论诗歌中的红色意象的抒情审美范式,即常态意蕴抒情范式、隐喻变异意蕴抒情范式和象征意蕴抒情范式.  相似文献   

19.
自《诗》、楚辞到唐诗、宋词,经过一两千年的积累、凝聚、升华,形成了中华民族以诗的观念为主体的审美模式。自兹而后,人们便侧重于以诗的观念来观照各种新兴的艺术样式,诗的观念广泛渗透于诸种文学创作和批评之中。本文试图就古代诗歌意境论对曲学的影响作  相似文献   

20.
今天我上了一节作文课,内容是讲评学生的诗歌写作。"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音韵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感情。在乡村学校,由于文化底子薄,学习文化氛围不够浓,进行诗歌写作教学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在讲评、抽样讲评和范文讲评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乐读诗歌,乐写诗歌。下面是我的讲评案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