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明代中后叶的平民儒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汉武之世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以来,儒家由先秦诸子百家中的一家升入庙堂,儒学由私学变成为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官学。迨至明代中后叶,与封建社会晚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平民阶层的崛起相适应,儒学呈露出由庙堂返回民间,由经院哲学向大众化、通俗化方向发展的迹象,产生了同官方儒学、经典儒学迥然有别的平民儒学。从学说、思想层面看,平民儒学以王阳明心学为契机而生成,但其一经产生,便因适应了现实社会的需要而愈演愈烈,蔚然成潮,对当世及其后的社会文化均有重大影响。这是中国儒学史、乃至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大事。  相似文献   

2.
对传统文化发展脉络的系统梳理——《中华道统思想发展史》简评赵宗正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尤其在唐宋以来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历史上,道统思想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中国社会与文化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道统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宋代及现代新儒学,乃至中国封建社会后期...  相似文献   

3.
儒学自从孔子创立以来,历经了二千多年的发展演变。从先秦原生儒学转化为汉武帝、董仲舒的“霸王道杂之”、“独尊儒术”;再到魏晋玄学在儒、道融合基础上,对儒学的新诠释;进而发展为唐代的儒、释、道三教兼容并蓄;然后在较高的理论层面上,转生出来明理学以及心学、气学,直到现代的新儒学。在漫长的中国社会中,儒学与各种学派之间的冲突、斗争、磨合、融化,经过曲折而复杂的思想历程,几度衰落而又复兴,终于形成博大精深的儒学思想体系,其中涵盖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诸多精华,同时也积蓄着历史的糟粕。随着封建社会的解体,政权…  相似文献   

4.
儒学传统的现代命运,也就是儒学传统如何定位的问题,这无疑关涉儒学传统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作用等问题。新儒家所提倡的“儒学第三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把这一问题的讨论引向了极致。尤其6O年代后期以来,由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经济上的起飞,为新儒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活力”,借此“生机”,新儒家则直接把东亚经济发展说成是儒家“内圣”之学合乎逻辑地开出的“外王”事功。他们为东亚经济的发展标以“儒教工业文  相似文献   

5.
近代儒学在西力东侵的文化态势和救亡图存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其主要趋势表现为向经世致用,兼收并蓄、中西会通以及日渐失落的方向转变。这既体现了儒学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同时,也反映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而它所折射出来的“中西新旧”、“传统与现代化”的冲突,对于现代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上,儒学的发展是以经典诠释的方式,在不同的历史境遇中开显当下生命存在的形上意义而实现的。近代以来,伴随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儒学在思想学术上也经历了由传统向现代的学术转型。但那种把儒学作为一种思想学问从具体的历史过程中抽离出来,以西方哲学的概念模  相似文献   

7.
儒学与中国封建政治吕明灼孔子、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与古代中国政治、经济与社会各方面的结构与发展结下了不解之缘。没有孔子、儒学也就不会形成具有特殊历史特征的古代中国,甚至现代、当代的中国。孔子、儒学与封建社会的中国政治的关系更是密不可分,几乎达...  相似文献   

8.
社会转型期中国工人阶级地位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为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使经济社会运行机制及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中国进入“社会转型”时期,在这一时期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结构转型使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出现了全方位的阶层分化与整合,不同工人阶层在经济收入、政治权力、文化素质乃至社会评价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意味着传统的社会群体利益格局已被打破,新的社会群体利益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工人阶级的地位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考察中国工人阶级地位的分析框架社会地位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各阶层对社会资源的占有状况不同,对社会的获…  相似文献   

9.
刘春华 《江淮论坛》2007,(3):102-107
知识精英与佛教的关系在近代社会巨变的历史背景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沟通了近代佛学与西学的联系,使得反映中国社会巨变的种种文化思想和佛教哲学相应谐变;他们“以己意进退佛说”,将佛教改造成以入世救世为特征,以挽回国运、启蒙救亡为内容的近代新佛教;他们用充满时代精神的话语会通儒学与佛学。这样,他们使封建时代的佛教得到革新,将传统佛学注入资产阶级民主民族革命精神,掀起了近代中国佛教由复兴而革新的运动,使中国佛教从“变局”一跃而进入“创局”.跨讲了现代社会的门槛。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史学思潮的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如同在悠久的中国传统社会中一样,历史学在新中国成立后也是一门“显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后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变迁,结束了历史学的“显学”地位: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对现代迷信的冲击,在使历史学获得了解放的同时,又使它不再具有往日那样牢固的思想依托;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所引起的社会深刻变化,既向史学提出新的要求,又使得它几千年来对政治的依附失去了现实支柱。随着这些变化,历史学被迫从意识形态的第一线退居到第二线,甚至第三线。这不能不使历史学界在  相似文献   

11.
儒学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及其意识形态的主导思想。它本为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而产生,并形成其独特的内容,又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而演变。直到五四运动,儒学受到猛烈的批判,儒学在思想意识上占统治地位的时代才宣告结束。儒学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创造发展起来的,是中国两千多年历史时期内民族精神的体现,这是不可否定的事实。正由于古代的中华民族有着这一共同的文化、共同的观念、共同的信仰,才能长久地凝聚在一起,保持长期的兴旺发达。所以毛泽东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  相似文献   

12.
在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的中国封建社会,以儒家为代表的伦理文化对于社会稳定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儒家为代表的伦理文化不断自我更新,一旦儒学自我陶醉,走向教条、僵化,将对社会发展起消极作用;当儒学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作为意识形态的儒学也就终结了。中国新文化的建构,应立足于以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指导,从现实的社会运动出发,尤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动中寻找新道德、新文化的生长点,同时吸取一切人类文明成果,包括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来构造社会主义中国新文化。  相似文献   

13.
儒学是以孔子思想为源头、为基础、为基因而形成、存活、传承的一种学说。儒学发端时,主张既简单又明了,强调礼治,强调传统的伦常关系,目的是恢复与维护商周的伦常旧制秩序。只是在后来的历史嬗变过程中,儒学才演变成具有多重色彩的复合多面体。儒学在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中,始终处于一学独霸的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性特征。儒学文化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在封建社会中具有必然性,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起到不可否认的历史作用。但在20世纪,儒学的没落已成为一种历史必然。新儒学具有不争的文化保守主义性质、明显的反现代化色彩、浓厚的文化浪漫主义气息。  相似文献   

14.
儒学的发展是多种力量和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动力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异。社会需要是儒学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但对思想、理论而言,社会需要只有当它被意识、被思想之后才能成为思想、理论发展的现实动力,因此,思想、理论的生成和发展有赖于人们的理论自觉。儒家的理论自觉是儒学发展的内驱力,这种理论自觉主要包括儒家学者的问题意识、现实意识、批判意识和理论创新意识等内容。儒学是在与非儒家、儒家内部的思想冲突、融合中发展起来的。儒学的未来发展既有赖于社会的需要,更取决于当代儒家学者的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社会风尚变异,出现启蒙思想,但中国思想文化坚持了以儒学为基干,兼综道、佛的三维结构。诗教思想虽然也在发生着悄悄的变化,但依然信奉儒学传统,这表现在论文崇“道”,提倡“兴、观、群、怨”,文论家多讲“性情”等方面,其代表人物王夫之的文艺理论具有这一期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16.
中、朝(韩)、日儒学思想理论特色摭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儒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了诸多学术思潮、流派和思想大家,并逐渐演变成学说纷呈、百家争鸣的庞杂而又宏富的思想脉系,自古至今,影响所及,流播海外,从东亚走向西欧,已日益成为“世界性的学问”。特别是中国儒学对朝(韩)、日等东亚国家的影响尤巨,并在与这些国家本土文化的融合过程中生根、生长、发展,已深深地融入其传统思想文化与民族心理之中,形成了各具民族特色的儒学,故而人们将中、朝(韩)、日等东亚国家称之为“儒教文化圈”。本文试图通过对中、朝(韩)、日儒学思想的比较研究,来梳理和阐发儒学在朝(韩)、日两国的发展演变和思想理论特色,进一步揭示和彰显儒学作为“世界性的学问”,在高扬“亚洲价值观”以及“东亚意识”或“东亚价值”中的所充当的特殊理念的人文价值、地位。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社会自秦汉以下,基本上是土农工商与兵(军人社群)分立的二元社会结构,土为“四民”之首,商居“四民”之末,兵则连末也够不上,军人社群在正常情况下大都处于传统社会结构的边缘位五.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剧烈变革,特别是近代军人社群的崛起和传统士人的边缘化,导致“土”与“兵”的角色的错动。近代军人进踞社会主干并扮演社会领导角色,通过兵与土农工商的社会契合,逐步形成了土农工商兵“五位一体”的社会新程序。这种深刻的变化,对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笔者就以晚清时期“兵”的角色…  相似文献   

18.
“儒学能否现代化”和“儒学是否能有第三期发展”应是同一的问题。先秦儒学是儒学的第一期发展;宋明理学是在儒学受到印度佛教冲击以后的儒学的第二期发展,它适应我国封建社会发展到后期的要求,从而成为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学说;那么在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下,儒学可不可能有第三期发展?如果儒学能够有第三期发展,那么它必须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这也就是儒学第三期发展要解决的问题。因此照我看“儒学第三期发展”  相似文献   

19.
面对全球化的儒家人文主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儒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但是在近代社会中,由于民族危机和西学东渐它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人一度以西学中的“民主”与“科学”价值观取代了儒家思想,致使儒学只在海外得以零星保存和发展。随着海外华人社会和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取得显著的经济成就,儒学的价值观又得到重新认同。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儒学人文主义中具有普世价值的“仁”、“恕”观念与全球伦理中的“金规则”可以相互借鉴、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20.
断裂与嬗变:城乡互动的结构性和动态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社会发展呈现出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总趋势 ,但是进入 90年代以后 ,在这种总趋势的背后又凸现出一种新的社会发展趋向 ,即一种新的社会———断裂社会的出现。在此发展趋向中 ,城乡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逐渐从原来的“行政主导型二元结构”演变成“市场主导型断裂结构”。同时 ,这种结构性社会转变中的城乡互动在社会变迁的历程中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和历时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