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面对世界范围内愈演愈烈的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和交锋,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和当代价值。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大学生文化修养,培植大学生精神家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培植大学生精神家园的重要作用,指出高校在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植大学生精神家园过程中应重视的问题,继而积极探索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植大学生精神家园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2.
大学要加强人文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要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教育的重要日程。其主要作法是: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寓于大学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心育等素质教育中。  相似文献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过长期实践凝结起来的智慧结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育人资源,其中的廉洁思想也尤为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廉洁教育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文化认同与自信以及提高高校大学生廉洁教育实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廉洁教育可以借力于课堂教学、实践教育、自主学习、文化场域、网络传播而展开。  相似文献   

4.
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高校开展戏曲文化的普及和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它能推进大学生良好的人格建构,更可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创新,助益高校校园文化精神的积淀和建构.安徽农业大学在这项工作的开展中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和效果.  相似文献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能够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和滋养大学生的心灵成长;但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存在内容模糊、方式单一、环境欠佳等诸多现实问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以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为导向革新教学方式、拓展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环节,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具体策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断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逻辑基础是深入认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诉求,前提是准确了解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所面临的现实境遇,要求科学把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原则,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建设,致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营造良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环境,以夯实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使之担当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重要的是因为它可以解决当今人类社会的一些问题,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教学中,在教学方式上采取灵活多样的实践形式,使大学生从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智慧,实现教书育人。  相似文献   

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多年的发展,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教育价值,它是彰显民族精神的一面旗帜,更是引领中华儿女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文章分析了阻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因素,指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认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不仅可以打开思政教育的新思路,还可以充实思政教育内容、创新思政教育途径,对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民族自豪感,维护校园和谐稳定,促进大学生人格理想的实现。目前,中华传统礼仪文化在高校面临着教育方式缺少实效性、群体负面效应的影响和手机文化的不良传播等实践困境。要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可以通过重要时间节点注重礼仪文化的宣传、充分挖掘新媒体对礼仪文化的作用和搭建平台载体丰富礼仪文化等路径。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其中道德素养教育、爱国精神教育以及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等都是现在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素材.高校要提高认识,发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优势及资源优势,多方面、多形式地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去,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发扬和传承.因此,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现状决定的,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尤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有益实践范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与超越,体现了传统与当代社会主义实践的有机统一。通过理论灌输、营造氛围、榜样模范和实践养成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对形成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常态和长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并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利于遏制当前亚文化对大学生的不利影响,并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很强的人格优化功能,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吴地乐舞作为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有着丰富的历史资源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是吴地悠久历史文化的折射和延续。高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阵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人才培养是保持民族文化特色、树立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也是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本文将对中国传统文化吴地乐舞融入师范生舞蹈课程实践路径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从成立之日起,我党就十分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回顾和总结党在不同历史时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经验,对于当前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民族复兴与国家崛起必不可少的精神保障。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主阵地,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中,应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理论性与实践性、多样性与主导性的三个辩证统一,以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濡染和塑造青年大学生的心灵与人格,引导其自觉守护民族精神命脉,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感恩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实现美丽中国梦。  相似文献   

1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今对其文化功能认可并未达到普遍共识,对其内容和价值的挖掘缺乏系统的指导和合理有效的建设对策。从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所包含的文化传承功能、文化创新功能、文化教育功能和文化实践功能的分析出发,探讨高等农业院校弘扬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着力点:自农耕神话发展的“人本精神”与自然和谐发展观、自农耕文化引申的守望相助的家庭伦理与耕读传家思想观,指出高等农业院校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可行路径,包括强化高等农业院校党委统筹领导、引导课程思政挖掘农耕文化资源、推动农耕文化建设区与农林特色社会实践相结合、建立耕读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及农林特色校园文化景观,在传承中发展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进而推动高等农业院校的文化建设和国家文化的总体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包含着优秀的传统美德。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需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度、认同度和获得途径,分析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高校思政课以促成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为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是完成这一使命的有效手段。在高校思政课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有利于促进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促进其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时代有新的生命增长点。同时,它有利于提升学生文化自信并筑牢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防线。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文化、家国文化、君子文化都与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理念有着深刻的契合,是我们推行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的关键素材。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思维和认知特点,并尽量运用自主探究模式促成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认同。  相似文献   

20.
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话语体系,是国家软实力的显著标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逻辑运演与实践运行上体现出密不可分、水乳交融的内在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之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导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实现现实联动。只有寻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静态支撑、动态联缀,才能更好构筑"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价值向度,强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