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坚定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的文化自信教育是推进和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重要切入点。文化自信与“纲要”课教学有其内在关联性,文化自信是“纲要”课教学的重要目的,而中国近现代史是文化自信教育的重要载体。“纲要”课中加强文化自信教育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可以使大学生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体性。在教学中,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体认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这不仅有助于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而且有利于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国家规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核心课程之一,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通过认真梳理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表现,深入分析其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消极影响,并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对于当代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国史国情,提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乃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实质上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新变种,借以隐蔽的形式肆意妄为,以碎片化信息解构历史,借泛娱乐主义外衣否定历史,与网络民粹主义糅合颠覆历史,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产生严重危害。高校是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前沿阵地,受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冲击尤为明显。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消解高校学生群体的历史认同,歪曲青年大学生的历史观,侵蚀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应当围绕加强思政课建设、注重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开设、开展系统性“四史”学习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等,多方面全方位抵御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袭,站稳守好高校意识形态前沿阵地。  相似文献   

4.
关于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全国高校增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增强大学生对于“三个选择”的理解和认识,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要正确理解和认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意义,在教学中把握作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中学历史课、大学专业历史课的关系,处理好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关系,构建与教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5.
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思想有一定负面影响,不利于高校的稳定,并对思政课教学造成一定冲击。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对增加教学素材、提供实践基地及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在思政课教学中利用地方红色文化反击历史虚无主义,教师可以从提高大学生的历史素养、开展红色文化社会实践和运用新媒体等途径入手。  相似文献   

6.
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一个主要目的.从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应该着重分析说明三个问题:一、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是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二、爱国主义的表现形式和途径是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有所不同的;三、近现代中国爱国主义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学好用好百年党史,必须树立正确党史观,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研究、总结党的历史。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唯物史观是我们共产党人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既不能因为成就而回避失误和曲折,也不能因为探索中的失误和曲折而否定成就”;“要坚持以我们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等。深刻理解这些重要论述,对我们在新时代树立正确党史观,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方法论价值。  相似文献   

8.
历史虚无主义滥觞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迄今为止经历了前后相继的三次流变。新世纪以来,历史虚无主义主要显现出“学术化导向”“文化、文艺泛化”“网络化叙事”“社会化常态”的新特征,严重影响和侵蚀大学生群体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从源头上廓清其消极影响,就要构建以“四个自信”教育为基础、“五个认同”教育为主线“、五观”教育为方向的“三位一体”教育路径。  相似文献   

9.
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前,在大学生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坚持“破立并举”的原则,既要勇于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造成的危害,又要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坚持胸怀天下。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只有“有破有立”“在破中立”,才能帮助大学生冲破历史虚无主义的迷雾,自觉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真正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潮在国内蔓延、渗透,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较大影响。由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自身的迷惑性和隐蔽性、思想政治理论主流意识教育偏颇、大学生自身的认知缺陷和社会变革期存在负面问题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政治信仰缺失,价值取向扭曲,逐渐背离唯物史观,进而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因此,应从思想政治教学改革、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理论研究等多方面努力,遏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蔓延。  相似文献   

11.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通过否定和歪曲中国近现代史、贬损历史人物形象,进而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致使部分大学生失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严峻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认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主要表现与危害,分析其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的原因,进而通过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占领微传播渠道传播正确的历史知识等措施,消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历史观问题是影响人们能否正确认识与借鉴历史经验的重要问题,是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内容。唯物史观作为指导无产阶级认识历史、探索历史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和方法论,它是唯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历史研究方法。当前,我们对历史虚无主义以学术研究的名义企图动摇唯物史观的科学地位,颠覆、改写人民创造历史的企图必须予以彻底揭露,而只有运用唯物史观对历史虚无主义展开批判,才能在理论上彻底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实质及其虚伪性、误导性和强烈的政治诉求,为巩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健康而正常地发展服务。历史虚无主义以“反思历史”“重新解读历史”为名否定中华文明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否定中国近代以来一切革命尤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历史,否定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带有严重的主观主义、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倾向;它宣扬资本主宰决定一切——一切都要服从服务于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的“资本逻辑”,否定革命,推崇改良,宣扬抽象人性论和极端个人主义,是地道的唯心史观,归根到底它是反对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重新泛起,并在动摇主流价值观养成的政治坚定性、弱化主流价值观养成的文化认同感以及干扰主流价值观养成的现实影响力三方面对当代大学生产生危害。消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错误影响已经迫在眉睫。高校要旗帜鲜明地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做到态度要明确、表达要准确、行动要正确,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其危害性。  相似文献   

14.
百年党史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最具有核心意义的内容。按照“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重要要求,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纲要”课教学,要以党史为核心讲清楚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引导学生守真理、悟道理、懂学理;要讲清楚坚定信仰、信念和信心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立信仰、坚信念、树信心;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引导学生明大德、守正德、修己德;要创新教学方法,提升“纲要”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充分发挥“纲要”课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指导和价值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植根于唯心史观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重新泛起,其通过歪曲、解构、还原、恶搞历史等否定中国革命史,否定中国共产党史,否定中国社会主义历史,进而否定我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及颠覆社会主义制度,以达到西化分化我国的政治图谋。当前大学生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出现思想混乱,对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认识不清,如何更好地引导大学生辩证的看待历史虚无主义,已然成为当下社会面临的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6.
历史虚无主义以其传播的隐秘性、伪善性、"普世性""客观性"对大学生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而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西方"和平演变"网络化和部分大学生唯物史观缺位等给历史虚无主义在新时代的恣意传播提供了条件。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渗透,必须全社会通力协作,媒体工作者要自觉担当时代责任讲好中国故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创新中加强以守好政治底线,新时代大学生要恪守"四个自信"以筑牢唯物史观,方能取得阶段性的胜利。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的解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纲要”课程的教学,必须全面准确的领悟和落实中央关于开设“纲要”课程的基本要求,必须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适应大学生对“纲要”课程的要求,还要认真研究教材的体例。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推进,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愈加蔓延泛滥,其否定革命、否定历史发展规律、否定历史人物等对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产生了消极影响.积极有效地应对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负面影响已迫在眉睫.高校应拓宽红色文化教育渠道,创新教育方式方法;营造马克思主义主旋律校园文化氛围,有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建立健全红色文化教育体制机制,多管齐下,消除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诋毁中国传统文化,亵渎红色革命文化,破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影响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时代价值的认识、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和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认可.为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文化自信视野下,以"加强教育、坚定自信"为根本导向,以"抢占阵地、亮出旗帜"为根本任务,以"关键在党、关键在人"为根本遵循,着力消除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刘子正 《中华魂》2022,(2):11-1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指出:"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历史虚无主义是与马克思主义相对立的思想倾向和社会思潮,是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大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