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1篇
综合类   1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保障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是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新农村建设取得进展的重要标志。新农村文化建设对于当代农民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增强农民对党和国家政策的认同感,提升农民道德修养,和谐农民人际关系,缓解农民心理危机。当代农民对文化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诉求,要求把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列入重要的研究课题和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应结合基本文化权益的特征,建立法律、政策相协调的文化权益保障格局,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文化权益保障机制,鼓励和调动农民在保障基本文化权益中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3.
当前围绕农民主体性兴起的研究热潮背后,存在着一种概念模糊、话语杂糅、范式交错的现象。借鉴方克立先生提出的“马魂、中体、西用”的学术范式,农民主体性建设研究也应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主体性的哲学思想融入到农民主体性建设研究之中;应该充分重视中国文化的主体地位,从生命主体、创造主体和接受主体三个维度把握中国文化在农民主体性建设研究中的主体作用;应该以其他民族文化为学习借鉴、比较会通的对象,充分吸收西方主体性哲学思想中的合理因素充实农民主体性建设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中国特色的农民主体性建设研究的学术话语。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关于农民精神生活的研究在视角、内容和关注点等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和进展,这主要表现在:探讨了农民精神生活的现状与问题,虽然总体上来说农民精神状况良好,但是精神贫困、精神负担等问题比较凸显;研究了地域差异和社会分化对农民精神生活需求和质量的多重影响;提出了构建农民精神共同体的一般路径和主要内容。农民精神生活研究的这些理论成果,为深入研究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铭贤学校以"学以事人"作为校训有着深厚的思想背景。"学以事人"校训明确以"人"作为归宿和出发点,蕴育着人文精神取向,这种精神是对传统"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反动,是先秦儒家"事人"思想和西方文化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学以事人"校训把"学"由空疏的章句、义理转向现实的人事,体现出务实践履的实践精神,这种精神是对当时空疏学风的匡正,是杜威实用主义思想在中国教育的运用,更受到当时流行的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学以事人"中"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中华本位、中西结合的教学模式,体现了中西会通的精神。  相似文献   
6.
近代以来,一些仁人志士选择了从教育入手来实现救国救民的人生抱负,提出了"教育救国"思想。孔祥熙受其影响,创办了铭贤学校,并在管理过程中形成了诸多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如中西融会贯通的办学思想;教授治校、学生自治的办学理念;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思想;服务乡村社会的实践精神等。这些对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仍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义和团是一次民间自发的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运动,但是在其之后的民族主义运动中,对于义和团却出现了不同的评价。从民族主义者对于义和团不同的评价中,可以看到对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性质、发展的不同观点。  相似文献   
8.
建国后,随着现代化运动在中国的展开,如何认识和评价义和团,仍然是中国当代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关注点。围绕着如何看待农民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看待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这两个问题,义和团观经历了近代革命的高潮、反帝反封反修的前驱、消除神话的祛魅和九十年代至今的学术认知的深化这样几个阶段的变化。梳理20世纪后半叶义和团观的延伸脉络,可以从一个侧面认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比较复杂的一次事件。如何认识和评价“义和团”,一直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关注点。因而,分析和梳理20世纪前半叶“义和团”观的历史脉络,可以从一个侧面认识中国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从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角度分析。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价值是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创造的。如果不能在社会成员中进行公平分割,就不可能实现社会和谐。社会公平是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构想分析,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在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上,应该着重研究解决缩小社会差距,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等问题,促进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