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字治理、数据治理、智能治理与智慧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下重要的治理范式。基于中国本土的政治话语和学术语境理解和把握这组公共治理范式的内在含义,辨析其相互关系是推动公共治理范式变革,关涉学术对话和学科知识生产,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知识基础。本文深入探究了这组概念的建构过程,厘清了这组概念的基本含义,阐发了概念之间存在的同构性关联、互镜式发展以及螺旋式演进的内在联系,辨析了这组概念建构在侧重点、实践依据以及具体内容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协商治理、协作治理、协同治理与合作治理等新型公共治理范式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通过考察协商、协作、协同与合作的基本含义,利用内涵、外延、内容以及特征等四个维度对协商治理、协作治理、协同治理与合作治理进行概念辨析,最后从治理主体、治理方式与治理机制等三个方面分析了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3.
税费改革之前,国家主要以乡村非正式权威力量和基层政权组织为中介实现对乡村社会的"接点治理",但因其难以适应乡村社会的现代化变迁需要,乡村治理模式必须及时转型。农业税取消后,为维护农民权益,强化国家在乡村社会的基础性权力,国家改变治理策略,国家权力与农户直接对接的直接治理模式逐渐兴起,乡村治理实现了由接点治理到直接治理的逻辑转换。这一转换深刻影响了国家与乡村社会的关系,改变了基层政权的行为方式。由此,欲推动乡村治理转型、实现乡村振兴,需重塑乡村治理结构,将接点治理与国家政权建设结合起来,实现两者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4.
窦玉沛 《社区》2014,(13):8-9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础,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同时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和推进“城乡社区治理”的改革任务,形成了从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到社区治理一体贯通、一脉相承的治理体系,为推进社区治理创新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5.
人工智能敏捷治理作为一种新的治理范式,是对以往探索式、回应式、集中式人工智能治理模式的反思、批判与超越。敏捷治理嵌入人工智能治理当中,其在治理价值、治理主体、治理对象、治理方式这四大核心要素上有新的内涵特征。人工智能敏捷治理概念的生成既是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的推动,又是促进人工智能“向善”、增进人民福祉和走出人工智能治理困境的需要。与此同时,国家方针政策的指引、政府多重资源的投入、多方实践经验的奠基使得人工智能敏捷治理成为可能。为应对时代挑战、迈向人工智能的敏捷治理,我们需应对传统官僚主义思想,树立敏捷治理理念;合理把握治理节奏,确保治理工具使用张弛有度;健全敏捷治理的制度体系,为人工智能敏捷治理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6.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治道变革催生了社区“治理”理念,它主要表现为社区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和治理方式的民主化。社区党组织作为多元治理主体之一,居于主导地位,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社区党组织只有具备总揽全局能力、制度供给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利益协调能力等社区治理能力,才能巩固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7.
8.
宏观的全球治理与微观的地方治理,在治理过程中,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无论从历史的角度考察全球治理和地方治理,还是从现实的发展角度考察全球治理与地方治理,两者都处于动态的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关系之中。  相似文献   

9.
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不断产生冲突与融合的全球化过程中 ,我们面临着许多前所未见的全球治理挑战。为有效地协调国际行为者之间的利益和行动 ,以应对全球性危机 ,我们有必要在全球治理的过程中确立以民主为基础的普遍性原则。本文将通过对全球化进程中全球治理机构的建立 ;全球化进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遇到的问题 ;全球民主治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的论述 ,以阐明民主治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国家治理逻辑转换为观察中国的国家治理变迁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改革以来中国的国家治理经历两次深刻的逻辑转换过程,并相应地按照各自的逻辑塑造了国家治理的体制与结构。第一次国家治理逻辑转换实现了由“革命国家”向“发展型国家”的转变,并相应地通过一系列的行政体制改革与机构改革基本满足了“发展型国家”的要求。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国家治理正经历第二次的逻辑转换过程,这一转换过程试图实现由“发展型国家”向“监管型国家”的转型。一方面,“发展型国家”的弊端日益显见。但另一方面,变革的动力还不足以实现彻底的转换。从而,当前的国家治理交织着两条逻辑主线之间相互博弈的关系。这深刻地影响着当前的国家治理实践,并将深刻影响未来国家治理体系的进一步变革与国家在治理工具和治理机制方面的创新。  相似文献   

11.
面对新时代的挑战,西方国家都进行了大部制改革。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表明,我国大部制改革已经起步。其主要内容是按照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理顺职责关系,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规范机构设置,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完善行政运行机制。笔者以决策、执行、监督相分离为核心的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为基础,全面剖析了大部制的内外部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论述了大部制借鉴现代公司治理模式的意义,以期促进大部制的健康良性运行。  相似文献   

12.
源于西方国家的治理理论是我国公共治理领域的热门话题,并被经常用来裁剪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却忽略了"治理失灵"的存在和我国的特殊国情。元治理理论是对治理理论的批判、超越,更符合中国"强政府"的基本国情和偏好科层治理的历史惯性。因此,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元治理理论可以成为相应的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13.
公司治理结构对会计信息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我国上市公司内外治理结构存在的缺陷,是导致其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必须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为突破口,具体包括重构股权结构,完善公司内部治理;强化董事会功能,赋予监事会实质上的监督权;加强代理人行为的市场约束机制,强化公司外部治理。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结构中的最高阶段,并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重任,使其在与政府、社会和市场的关系上具有不同于其他阶段教育的独特性,因此,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鉴于此,本文以治理理论为视角,采用文献研究法对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概念、历程及发展趋势进行系统的梳理与剖析,最后提出具体的实现途径,对于实现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论道德治理     
道德治理是一个哲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道德治理具有阶级性、时代性、层次性和“柔性治理”属性等基本属性,其基本目的是化解社会道德问题、构建社会伦理生态、维护社会良性秩序,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发展。道德治理现代化主要包括道德治理体系现代化和道德治理能力现代化。道德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包括内容体系、技术保障体系和评价监督体系等的现代化。道德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有: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方式的制度化民主化、治理机制的协同性、道德治理与法律治理的圆融互动。道德治理具有限度。  相似文献   

16.
整体性治理范式契合当下中国乡村治理变革的现实需要。借鉴和运用整体性治理有助于推动乡村治理观与治理体制机制的整体性创新与变革,有利于促进乡村治理方式上的整体性转型和民生导向的基层服务型政府建设;整体性治理也为创新乡村社会转型风险治理模式,克服农村社会转型风险治理中的碎片化现象、提高风险治理能力提供可行的治理途径。  相似文献   

17.
国家治理概念随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出而备受关注,但是在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中,存在着西方化和传统化两种倾向。从中西方治理的不同起源与定义、从传统与现代治理的差异、从管理到治理的重大转变等三个方面,可以深层次认识我国国家治理的内涵,明晰其与西方治理、传统治理、现代管理的扬弃关系以及其在治理的道与术上实现了党的领导和制度化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8.
公司治理结构对会计信息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我国上市公司内外治理结构存在的缺陷,是导致其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必须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为突破口。具体包括重构股权结构,完善公司内部治理;强化董事会功能,赋予监事会实质上的监督权;加强代理人行为的市场约束机制,强化公司外部治理。  相似文献   

19.
乡村治理是包括政府组织和乡村社会以及其他主体在内的一种多元主体围绕公共权力与资源有效配置展开的活动。多元主体凭借什么样的治理资源参与乡村治理,这些治理资源是否配置合理、有效利用,直接关系到其治理能力的强弱和治理效果的好坏。文章在梳理了乡村治理主体可资使用的各种治理资源的基础上,分析了凭借各种资源参与乡村治理的多元主体行为关系及治理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治理资源优化配置、多元主体互动合作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60年代后,西方公司制企业治理结构从单纯维护投资者利益的"单边治理模式",开始向兼顾相关利益者的"共同治理模式"转变,这代表着现代企业组织结构发展方向,这种变化对我国的国有企业制度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