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居住空间是城市社会空间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化的大规模扩展,城市居住空间的结构分异已然成为不争的客观事实.通过对杭州市商品住宅面积、类型和价格分异的讨论,勾勒出目前城市居住空间结构分异的特点.在此基础上,透过阶层分化与居住空间结构之间的关系,来探究居住空间结构分异的动力机制,以便提供一些居住融合的策略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从分异隔离走向和谐交往--城市社会交往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吕露光 《学术界》2005,(3):106-114
居住空间分异与社会隔离是城市现代化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现象.居住空间分异是不同社会群体的空间分布状态.分布在城市不同空间区位上的不同社会阶层间如果缺乏交往,就会形成社会隔离.社会隔离反映不同人群在社会分层网上的位置,社会隔离形成"群沟".当代中国城市贫富群沟危害社会稳定,影响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的实现.缓解隔离,弥合"群沟"需要扩大社会交往.政府、城市规划工作者和社会学家应从不同角度研究城市社会交往,寻找扩大交往、解决分异和隔离的有效方法,致力建设和谐完善的城市社会.  相似文献   

3.
秦红岭 《理论界》2010,(2):192-194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住房分配制度的改革、住宅产业化步伐的推进、居民贫富差距的拉大以及社会分层的加剧,对城市居住形态产生了较大影响,主要表现在居住空间分异与隔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适度的空间分异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过度分化与隔离的居住空间分异格局,尤其是富裕与贫困阶层之间社会距离扩大并引起居住空间形态上强烈反差的社会现象,却可能隐藏诸多负面问题,影响社会和谐。达成居住空间融合的方式,除了摸索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混合居住模式以外,还应当强调符合公平正义原则的住房规划与建设政策。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南京市目前的居住区位、居住环境、居住格局、居住质量等展开全方位、多维度、翔实的透视与分析后,发现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正在形成,而经济因素成为南京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首要因素,由此导致了城市不同收入阶层区域化分布现象.同时可以看出南京市城市居住空间分化的动因是在多方面机制作用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5.
论住房政策与社会融合——国外的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认识到市场机制所造成的居住分异对社会和谐极为不利,很多国家都将促进社会融合作为住房政策的基本内容和重要同标,并且逐步通过混合居住策略来抑制居住分异和社会隔离,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中国当前的住房政策尚未将促进社会融合作为目标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不同阶层的居住分异、空间区隔和社会隔离.有鉴于此,中国应尽快借鉴并实施切合中国国情的"社区混合居住"模式,使不同阶层之间实现功能互补、互惠共生,以此提升城市社会发展的和谐度.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大城市居住空间结构不断演化,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日趋明显,其动力机制也更加复杂.本文基于当前我国加快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大背景,对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进行深入分析,认为新型城镇化战略下各种影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进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演化与居住空间分异的形成,并由此提出今后构建和谐的城市居住空间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7.
居住过滤是指由人们的迁居带来的特定住区内部,以及不同住区之间的居民更替现象。随着单位制的消解以及住房市场化改革,我国城市社区的居住过滤经历了从住区内部过滤向住区之间的过滤,城市居住空间形态也因此从单位区隔向基于居民社会经济地位差异的空间分异转变,而城市管理也随之面临着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康琪雪 《兰州学刊》2014,(11):88-93
不同收入阶层的城市空间分布构成了城市的居住空间结构,在住房市场化背景下,城市居住空间结构遵循住房竞价模型的规律。居民是社会人,在选择居住区位时根据区位的社会特性来进行,包括空间符号、社会交往特性、公共物品的消费偏好等。当居民的区位选择自由度高时形成不同的公共物品消费偏好聚落和不同的社会文化聚落,城市居住空间结构呈现"共生"的特点。当房价过高或城市空间资源过于集中时,导致居民区位选择自由度受到限制,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的居住空间出现"分异",还会导致居住地到包括就业中心在内的居民主要活动场所的"空间失配"问题。  相似文献   

9.
大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上广 《社会科学》2005,(10):65-7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正发生着重构与分异的演变趋势。这一演变趋势的影响因素包括国家意识形态、个体居住选择和开发商市场行为等,正是这些因素构成了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变迁的综合动力模式。对于城市社会空间动力机制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认识城市社会问题,制定城市公共政策。  相似文献   

10.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单元,社区的和谐发展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伴随着中国政治经济体制的转变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日趋明显,旧的社区空间发生嬗变,新的社区空间不断出现,但也存在社区空间整体协调性差、社区规划建设中的人文主义倾向不足等问题。因此,采取政府主导、开发商运作和公众参与相结合的方式,制定并完善社区发展法规,编制科学合理的社区规划,强调人本思想与生态思想的结合,重视社区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城市居住隔离的危害及出路探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住隔离是我国城市居住空间在当前市场机制作用下的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从居住隔离的概念、产生的原因、潜在的危害等方面展开了分析,提出防止居住隔离扩大化、构建和谐的居住空间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城中村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物,其会引发社会、经济、环境等诸多问题。目前,城中村已呈现出圈层式布局、居民二元化以及经济状况显著不稳定等特点,城中村改造迫在眉睫。城中村改造本质上是政府、城市发展要求和原村民等多方利益主体的博弈过程。因此,以实现多方利益主体的共赢为导向,总结各地城中村改造的经验,提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城中村改造思路。  相似文献   

13.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农村老龄化的加速趋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成为农民群体主要养老模式。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需要提高参保率,有效扩大制度覆盖面,有效实现风险分散,提高养老金的替代率。整合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协调各方利益,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相似文献   

14.
城市空间隔离的实质是社会阶层分化在居住空间上的反映。从根本上讲,市场经济的强势"嵌入"是阶层型社区产生和居住隔离复苏的根源;住房政策和制度催生了城市社区的阶层化发展;城市土地供应制度的转变对居住隔离产生助推作用;城市社会空间的隔离也是人们自我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国外城市居住空间的生态学研究历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聂娟 《兰州学刊》2011,(11):80-84
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研究一直是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的重点之一。古典人类生态学借用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对城市居住空间演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创立了同心圆模型、扇形模型、多核心模型三大经典模型。现代生态学认为社会是个生态系统复合体,文化赋予空间特质。社会生态学认为前两者割裂了生态与社会的关系,应从整体性和最根本的社会制度去研究城市居住空间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我国失地农民医疗保障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地农民是一个国家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必然出现的一个社会群体,是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用地而失去土地的农民。农民土地被征用后,如何解决失地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成了影响农村社会繁荣与稳定的关键,同时也是促进城市化稳健发展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7.
杨金洁 《理论界》2014,(6):154-156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政府或社会为居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基本措施之一,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来保驾护航。实现农业人口市民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有利于农业转移人口稳定就业,有利于实现农业转移人口与城镇居民的身份平等,有利于提高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的能力,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和促进城乡和谐,有利于促进城镇化成果的公平共享。  相似文献   

18.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内部一个巨大的变革时期,随着城市的繁荣和"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带来了工商业的蓬勃发展,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市民阶层逐渐成为社会阶级成分中的重要角色,其审美价值取向开始左右着艺术体裁的发展。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平民艺术逐渐代替了贵族艺术的主导地位,艺术面向广大市民阶层张开了双臂。南戏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将普通小人物的市井生活场景搬上了舞台,把市民阶层的意识形态用通俗易懂、清新自然的市井语言和流行词调表达出来,引起了巨大的社会轰动效应,受到了市民阶层群众的欢迎,在城市市井演出竞争中,逐渐占据上风,取代杂剧而成为当时南方的主要流行剧种。  相似文献   

19.
论城市社区建设中的居民参与--以昆明市S社区居委会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居民广泛的社区参与是西方社区发展实践的经验和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目标之一。由于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动力来自于政府 ,而非社会自身 ,因此 ,城市居民缺乏社区参与的传统和社区参与的意识。居民对社区事务和社区建设活动普遍缺乏参与的动机和愿望 ,这一状况也直接影响到城市社区建设的进一步深入。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 ,选取了一个社区居委会进行深入的个案分析。通过对这一个案中居民社区参与的基本特点的描述 ,力图找到影响居民社区参与的可能原因 ,并就如何提高居民社区参与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三社联动”就是在政府的领导下,社区居委会带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社会组织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服务、专业社工介入社区建设和发展。社会组织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参与者,在社区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阶段,“三社联动”社区管理模式依然存在社区管理行政化倾向明显、社区居民参与度不高、社区内各类社会组织力量薄弱、社区队伍专业化水平偏低、市场力量介入不够等问题。完善“三社联动”社区管理模式,需要建构“行政、自治组织、社会”三位一体的社区管理结构,加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增强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大力培育社区中介组织.加强社区与企业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