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在资本操纵与互联网技术赋能的共同作用下,“饭圈”乱象已从单纯的偶像崇拜异化为偶像吸金的本质,波及到社会各个领域的人群,尤其是青少年群体。“饭圈”乱象的突出表现为策略造神化、导向扭曲化、行为极端化,其本质是资本逻辑下操控粉丝的利益关系,对青少年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观造成消极影响。因此,要使“饭圈”由“乱象”误导转向“文化”引导,亟须从学校、家庭和社会层面入手,引导青少年塑造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即加强各个学校的价值观教育,提升青少年人生定位的价值认知;注重家庭成员的心灵沟通,提升青少年正向健康的价值认同;加强“饭圈”乱象的社会治理,提升青少年理性追星的价值自觉。  相似文献   

2.
网络媒体飞速发展,丰富文化传播途径,以追星为中心表征的“饭圈”文化悄然在网络互联时代崛起,并以三级文本的形式繁衍生产,辅以符号生产力和声明生产力划定圈层。规范式传播、仪式化传播形成加深粉丝群体的情感认同,形成“饭圈”文化社群运作的核心。选取“饭圈”文化的生产及传播视角进行研究发现,“饭圈”文化在丰富大众生活和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同时也面临流量背后的集体无意识、狂欢下的群体性孤独,情感给养下的数字劳工化,乌托邦式的信息茧房等困境。为此,聚焦“饭圈”文化发展的现实问题,探究“饭圈”文化的良性发展策略,通过主流文化、制度监管、平台偶像和粉丝的主体作用,促进“饭圈”文化朝着健康的方向演进,延长“饭圈”文化产业链,推动文化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媒介高度发达的时代,媒介对他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为了防止他们对于媒介的过度依赖、“崇拜”与“病态使用”,防范他们受到国际上一些不良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的消极影响而丧失文化身份和归属感,以及产生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危机,因此,必须提高他们对于媒介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和创造、生产能力,为此,应对大学生实行媒介素养教育。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过程中,应注重教育内容的结构化、系统化,教育实施的分类化、阶段化,教育方式的平等化、民主化,教育评估的科学化、专业化。为了实现中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创新与理念创新,当前急需学界对其实践经验与教训进行分析、总结,以提出更为细化、具体、可操作的中国式、本土化的高校媒介素养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4.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媒介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日益深远。作为媒体文化受众最多、表现最活跃的群体,青少年深受媒介文化中的意识形态性、功能性等影响。媒介文化的虚假个人化、开放性、渗透性、价值多元化等特征对青少年造成了国家认同危机、国家观选择混乱等负面影响。因此,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少年国家观,加强与完善新媒体的管理,增强青少年辨别信息的独立思考能力,大力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时代下,作为青少年亚文化一种新型形态,“饭圈”文化逐渐进入公众视野。但因缺乏有效监管而出现社会失范行为,由此产生的社会负效应不容忽视。本文基于活动理论,从共享子系统厘定“饭圈”文化的凸显表征,其呈现出青年粉丝规模化、幕后资本逐利化、组织构建结构化、圈层互动异质化。从生产子系统探究“饭圈”文化的生成机理,其主要包括青年的情感需求、资本的推动引导、技术的保障支持。从主体、客体、共同体、工具、规则、分工六个要素层面分析“饭圈”文化的社会症候,提出“饭圈”文化的治理路径,由此形成常态化多元共治模式,促进“饭圈”乱象的有效治理与“饭圈”文化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泛娱乐主义在资本逻辑和受众需求等多种因素影响下,日益呈现出形式感官化、内容碎片化及价值虚无化等样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造成一定冲击。泛娱乐主义社会思潮以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为要义,影响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全面理解;以日常生活化的强势侵入为手段,阻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凝聚价值共识的作用;以“娱乐一切”为取向,干扰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同质化的批量生产为内容,妨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的持续推进。为应对泛娱乐主义带来的风险与挑战,必须发挥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引领作用,坚持其政治性、崇高性、主体性的培养原则,维护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根本方向,凝聚社会价值共识,培育社会公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7.
当前网络社交“圈层化”现象突出,需引起足够重视。网络社交“圈层化”具有在圈层传播中圈内开放与圈际分离、圈层群体话语权中平等性与层级性并存、圈层表达上圈内同质与圈际异质等特征,成因主要有社会思潮多样化、媒介服务精准化、认知结构碎片化。通过研究网络社交“圈层化”背景下圈层传播封闭性、圈层群体极化和圈层表达脱序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提出高校要增强互动参与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价值引领,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从而引导网络社交“圈层化”影响下的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交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具体的媒介环境。文章从媒介的演进考察各时期价值观引导的特征,并认为,由媒介的变革引发了价值观引导的变迁,其积极的影响表现为公共媒介的公共文化传播、从媒介主体到自我主体的证验和从面对媒介到面对人的回归,其消极的影响表现为持久与扩张的错位、去中心化以及价值观的“看”僭越了价值观的“读”。由此,文章认为,在当代媒介环境下价值观的引导应当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和媒介规制,培养读与思、听与说的书面、口语传统习惯。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偶像工业资本与社交媒体平台的裹挟之下,“饭圈”群体的文化实践方式已经变成围绕偶像展开数字劳动和线下应援的狂欢仪式。“饭圈效应”是“饭圈”成员为了获取与积累情感能量不断启动狂欢仪式并沉浸其中的现象。当前,“饭圈效应”已由粉丝化群体扩散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饭圈效应”的扩散逻辑亟待廓清。目的与意义在后现代主义中的消散、精神焦虑在个人成长中的弥漫以及虚假融入在小镇青年中的流行等社会症候是“饭圈效应”向其他领域不断扩散的深层逻辑。  相似文献   

10.
"饭圈文化"作为青年亚文化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易使青少年偏离主流文化、盲目崇拜偶像、被动跟随群体,对青少年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必须聚合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偶像之力,相互配合、共同破解"饭圈文化"影响下青少年价值观教育难题,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网络空间的安全与秩序直接关系到网络强国建设,加强网络治理是提升网络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环节。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文化娱乐形式的丰富,“饭圈”文化发生畸变,乱象横生,网络“饭圈”乱象成为网络治理的重点领域。网络“饭圈”乱象主要表现为举报泛滥、畸形应援和偏执型崇拜,究其原因,既离不开粉丝的逐魅需求和资本的推波助澜,更与群体价值观缺失、网络治理政策的滞后性紧密相关。当前,网络“饭圈”乱象已对网络文化建设、网络秩序维护、网络安全保障提出了严峻挑战,必须严加惩治。针对网络“饭圈”乱象的政策规制具备发展性、必要性与有效性特征,在此基础上,下一步网络治理有必要在提高认识、发挥主体作用、强化道德建设、推进法治、加强监管等方面提出新的治理思路。   相似文献   

12.
媒体素养教育肇始于国外,素来遵循自由、平等、民主等基本价值观。当前,我国媒体素养教育在制度、文化、价值和教育等层面还分别存在着一定的政治保护压力、严重的信息主义思维和精英文化思维、"妖魔化"媒体和灌输式教学的倾向。这表明在中国当前语境中,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非本土媒体素养教育在我国本土化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境,无疑是对过于严格的保护主义价值取向的沿袭。因此,在我国推行一种主动的、赋权式的、批判式的、参与式的"超越保护主义"价值取向的媒体素养教育势在必行。其中,"赋权"无疑是该价值取向的核心,可视为现代公民利用媒介维护自身利益,积极主动地争取个人自由、幸福以及社会民主、公正的一条正途。  相似文献   

13.
践行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春节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意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同一性,春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有效载体。注重从情感升华、价值提升和文化创新等三个维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抽象概念延伸到日常生活场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俗化”“普及化”“大众化”及“生活化”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4.
排序与行动是人类生活的主要表现,价值排序与伦理行为是人类道德生活的主要表现.价值排序既是人类道德心理的外在表征,也是道德主体伦理决策的内在体现.对于价值排序的不同判据以及文化多元化、经济全球化、世界网络化、媒介数字化等对当代中国的价值排序和核心价值观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当前,中国社会的价值排序出现了诸多困境,表现在政治认同的式微、文化安全的威胁、道德冲突的加剧、宗教信仰的失范等方面.因此,在各国普遍重视文化安全、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国家核心价值观的情境下,我们以价值排序的学理依据阐释核心价值观“何以可能”和“何以建设”的基本问题,从价值先验、历史经验和国情体验三个层面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和排序依据,从而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视域和建构机制.  相似文献   

15.
大众文化在中国的迅猛发展,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了令人忧虑的负面影响.具体表现为:政治价值取向正在走向边缘化、经济价值取向正在走向功利化、人生价值取向正在走向享乐化、审美价值取向正在走向感性化、信仰价值取向正在走向"拜星化".为努力消减这种负面影响,应从内容、形式及方法着力改进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同时积极开展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作为书籍文化的典型代表,中国古代散文在当代面临着较为尴尬的传播阑境,其原因在于:狭窄单一的传播渠道导致古代散文至今只能在学术圈和学校教育中传播;大众消费主义带来的媒介化、功利化、跨边界特点导致古代散文的价值无法体现为社会“受欢迎程度”;古代散文强调思辨、反对直观,其远离现实的传播内容与传播载体致使自身被媒介社会边缘化;古代散文自相矛盾的传播功能和目的弱化了自身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7.
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高校应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文化资源,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象化、具体化、"校园化"。校史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资源;校史教育在大学生价值观养成中具有重要价值,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校史资源、建立校史教育长效机制、创新校史教育载体、开展主题校史教育活动等方面利用校史教育开展大学生价值观养成教育。  相似文献   

1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源与流、破与立、血脉与灵魂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佛家和法家文化的精髓,并赋予其时代特色和当代价值。振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坚持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平台,坚持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和而不同,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统一,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新媒介环境下,媒介“应用”是青少年与新媒介关系的重要表征,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也因此有了新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超越保护主义是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选择;以个人本位为价值取向的体验学习是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恰当的方法选择;依托学校教育模式,提高媒介素养教育的地位,加快媒介素养课程建设,正确组织体验学习活动,是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正确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0.
草根媒体提供了人人皆可参与的媒体平台,西方国家凭借技术优势,通过网络、手机、微信、电影等媒介夹带“私货”,开展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渗透。我国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正遭遇西方意识形态的战略围堵。为避免出现主流价值观消解的危险,应加强对“草根媒体”的管理和引导,建构媒介话语权,优化传播渠道,扩展宣传平台,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草根媒体”承担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责任,成为当前青年价值观教育和公民意识培育的重要议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