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8 毫秒
1.
言语行为理论强调以言行事,而商务英语也强调通过语言应用去从事商务活动,故言语行为理论能对商务英语教学产生积极的指导作用。在言语行为理论框架下,从社会文化视角探讨该理论是否适应于商务英语教学。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言语行为过程入手,分析涉及不同水平言语行为中的种种策略因素,提出句义理解涉及的饲缀、词类、词序、信息结构、事件可能性、时间顺序原则等语言策略以及合作原则、行为语境相关程度等非语言策略,并根据信息量是否充分的不同句子与行为语境相关程度的不同归纳了语句的四种类型含义以及言语行为中的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3.
非真诚性邀请中不仅仅是其真诚条件不被满足。通过对汉语中非真诚性邀请的语用特征的分析可以发现,在这种言语行为中,除真诚条件外,至少一个其他条件不被满足,但交际依然可以成功。这些语用特征一方面作为邀请者实施这种言语行为的交际策略,以掩盖真诚条件的不被满足,另一方面也是被邀请者正确理解邀请者真正意图的理解策略,而Searle提出的言语行为适切条件无法解释这类言语行为。交际的成功与否不取决于是否满足这些条件,而在于交际者的命题态度。  相似文献   

4.
间接言语行为及其会话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间接言语行为是以一种以言行事通过另一种以言行事的表达方式间接地实现的。也就是说,在实施一个间接言语行为时,说话人同时实施两个言语行为:一个是主施事行为(实际上要表达的),一个是次施事行为(话语本身的行为)。例如,?(你能把盐送给我吗?)这句话表面上是询问对方是否有能力把盐递过来,而事实上是请求对方把盐送过来,前者(询问)是次施事行为,而后者(请求)才是说话人的真实意图,即主施事行为。塞尔指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要解决的问题是:说话人如何通过“字面用意”来表达间接的“言外之意”、听话人又是如何从说话…  相似文献   

5.
不礼貌言语行为的顺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不礼貌言语行分为表面不礼貌言语行为、实质不礼貌言语行为、有意识不礼貌言语行为和无意识不礼貌言语行为.在此分类的基础上,运用索绪尔的"顺应理论"对不礼貌言语行为的产生和导致的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认为,无论是哪一种不礼貌言语行为,都是说话人努力顺应交际需要的结果,不同在于有些不礼貌言语行为顺应了交际的需要,而有些不礼貌言语行为则没有真正做到顺应交际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本文通过对言语行为理论的综述, 揭示了言语行为理论的局限性,进而指出言语行为研究应转向言语事件研究,即以言语事件为单位,在言语事件中研究言语行为,并就如何在言语事件中研究言语行为,介绍了四种研究方法.这四种研究方法是社会语言学研究法、社会学研究法、批评分析法及语用研究法.  相似文献   

7.
对汉语和美语中的拒绝行为的直接性层面的调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像其它言语行为一样,拒绝言语行为受情景和文化因素的制约,不同文化之间的拒绝言语行为有相同之处,也有差异。一方面,汉语和美语的拒绝行为具有相同的特征:都利用中心言语行为中的三个直接性等级,即,直接拒绝言语行为、否定的能力和间接拒绝言语行为;都偏向间接拒绝言语行为;情景变异趋势相似。另一方面,文化因素影响中美拒绝言语行为:美国人在拒绝言语行为上比中国人直接;汉语的情景变异程度比美语小。  相似文献   

8.
虚假邀请言语行为是虚假言语行为的一种。在邀请言语行为中,有时尽管说话人向受话人发出了邀请,但并不真的希望受话人接受邀请。这种非诚挚的邀请言语行为是虚假邀请言语行为。这种邀请是出于礼节等方面的需要而实施的言语行为。虚假邀请言语行为具有虚假性、共识性、矛盾性和非公开性,不具备实施诚挚邀请言语行为的条件。非诚挚邀请言语行为的实施主要是体现人际功能,以满足社交中礼节性、应酬性、礼貌性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本文讨论了言语行为实施过程中,由于言语行为发生时所处的社会文化语境,言语行为参与者所拥有的社会文化识别等等,使言语行为在具体的语境,尤其是在跨文化言语交际中,会受到各种社会文化变数的干扰,进而影响到言语行为的实现,从而说明言语行为是一个复杂的语言使用和社会文化关系的协调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为了深入研究请求言语行为的本质特征,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和分类法,对直接请求言语行为、规约性间接请求言语行为,非规约性间接请求言语行为进行了范畴化分析。研究发现从直接请求言语行为到非规约性间接请求言语行为,请求意图和原型等级逐渐降低,原型界限愈加模糊。有些请求言语行为需要通过复杂的推理才能把握其交际意图。  相似文献   

11.
英语中介语请求言语行为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实际问卷调查结果,通过对中国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英语中介语请求言语行为序列的统计分析,可以得出三个结论:(1)英语中介语请求言语行为序列具备请求言语行为的普遍性结构特征;(2)说话人与受话人的社会地位、行为的难易程度明显影响请求言语行为序列;(3)母语与目的语的文化差异导致英语中介语请求言语行为中出现一些语用迁移和语用失误现象。  相似文献   

12.
X BE X结构是一种特殊的判断句。表面上看起来主语和表语重复,传递的是"零信息",但它却蕴含着丰富的语用含义,传递着说话人的交际意图,是说话人有意选择的一种言语行为。基于言语行为理论,一个完整的言语行为是由言内、言外和言后三个层次共同作用完成的。本文从言语行为理论出发,认为X BE X结构的意义解读可以从言内行为上完成对词义的解读,从言外行为来表达交际意图,从言后行为来实现交际意图。  相似文献   

13.
间接言语行为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间接言语行为是说话者不按字面进行意谓的一种常见言语行为。说话者通过执行字面的次要语旨行为间接执行另一个有不同语旨用意或有不同命题内容的首要语旨行为。说话者要成功执行间接言语行为,不仅要有间接表达的合理动机,而且要能把次要语旨行为和首要语旨行为以恰当的方式联系起来。听者要成功理解间接言语行为,就要善于利用具体情境事实、语旨行为间的系统联系,并具有相关的经验和推理能力。  相似文献   

14.
安慰是日常言语行为之一,它对提升面子,维护人们的心理和精神健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语用学的礼貌原则出发,结合生活中的实际语料,对安慰用语进行语用分析,发现礼貌原则中的得体和慷慨准则,赞誉和谦虚准则,同情和一致准则在安慰用语中得到体现,这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也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5.
礼貌语言中的致谢用语属于日常活动中的言语行为,按照奥斯汀(J.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对给予的恩惠使用致谢语被认为是言外行为,而致谢语被认为是正面礼貌.致谢并不是孤立的言语行为,它可以是明确的,也可以是夸张的或暗含的.再者,致谢语具有很强的交际功能.致谢语带有明显的社会文化特征,可以折射出不同的文化价值.根据不同的文化,人们表达致谢语的方式方法也会不同.此外,人们评价致谢用语的标准也是有差异的.因此,在中国人与法国人的交流中,在不同的情景下,双方对致谢语的表达以及对致谢用语的评价标准都是不同的.中国人一般按照中国的生活习俗和汉语的习惯用法来使用法语致谢语,法国人对此有可能会不理解,甚至产生误会.  相似文献   

16.
从认知角度对英汉言语行为动词的可比性进行探讨,然后就认知语言学的距离象似性、图形-背景和意象图式理论对英语言语行为动词进行了认知结构分析,以探讨其对英语学习者习得言语行为动词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基于航海英语语料库(NEC)和普通英语语料库(BROWNA,LOBA)对航海英语和普通英语中的言语动词进行量化分析。在分析了航海英语中高频率言语动词的词源和语义成分后得出结论:航海英语中出现的高频率言语动词具有正式性、准确性、可靠性、权威性和客观性的特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航海英语的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18.
意向性是人的意识活动的根本特征,意向联系着言语与现实世界,人通过言语表达自己的意向,反映自己的意识活动。意向性首先是精神哲学研究最为深入的哲学概念,后来被语言哲学家用到语言哲学的研究之中。通过对于意向性和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状况的介绍,分析二者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提出意向性是言语行为理论得以产生的重要理论依据,进而指出言语行为理论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19.
英国哲学传统中的语用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总结了英国哲学从洛克的"符号行为哲学"到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的语用哲学思想,分析了语言的使用、语境、言语行为等问题在英国的产生发展历程,指出英国哲学中语用思维的发展显示了一种独特的研究主题和路向,特别地关注于言语行为和语境,成为现代语用学的主要来源之一。这对于从哲学渊源的角度认识现代语用学的发展轨迹,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