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49年以后,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成为中国的官方哲学,《唯批》第五章从“两个阶级、两种世界观、两条哲学路线”的观点来认识“物理学危机与革命”,这种观点长期以来成为中国批判自然科学理论和改造科学家的理论依据。近三十年的实践证明,中国在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上以《唯批》为指导是有问题的。1978以来在政治和思想变革的环境下,主要通过李醒民的学术研究工作,对《唯批》第五章的理论研究取得六个方面的突破,实现了对“物理学危机与革命”的再认识。这项工作具有学术研究和思想解放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章考察八十年代中国自然辩证法界四大论战之——现代物理学与认识的主体性的论战。论文考察了引发论战的原由;接着详细探讨了双方观点分歧和论战始末;最后对争论做了总结和思考,指出论战与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力地推动了思想解放的深入。   相似文献   

3.
1978年的“真理标准”讨论是一场改变中国发展进程的思想交锋,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破冰之旅。在这一思想和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自然辩证法以科学的理性和批判精神投入到实践标准讨论中去,同时清理了“文革”期间在自然科学哲学领域一系列错误的和被歪曲的理论,成为打破禁锢、解放思想的锐利武器。自然辩证法在这场论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4.
《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的主要理论贡献。它自前苏联传入我国,经历了三个传播时期:对《自然辩证法》一书的学习、理解和介绍时期;自然辩证法理论在我国加速传播并被确认为独立学科的时期;自然辩证法在我国大发展时期。《自然辩证法》在我国的传播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科学哲学(含技术哲学)、科学思想史等诸多学科的发展,使人们把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同社会科学紧密地结合起来,这对我们今天着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章考察八十年代中国自然辩证法界四大论战之一——宇宙有限还是无限的论战。其中考察了引发论战的原由;接着详细探讨了双方观点分歧和论战始末;最后对争论做了总结和思考,指出论战与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力地推动了思想解放的深入。   相似文献   

6.
文章考察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自然辩证法界四大论战之一——物质有限还是无限论战。论文考察了引发论战的原由;接着详细探讨了双方观点分歧和论战始末;最后对争论做了总结和思考,指出论战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力地推动了思想解放的深入。  相似文献   

7.
1980年代,依托西方科学哲学的传播和变革的思想环境,逐渐确立起以经验和分析为理论特征的哲学传统,可以称之为科学哲学传统。科学哲学传统的确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在特定的思想环境下通过一系列的理论活动建构起来的,包括文本方面的研究和翻译,以及学术共同体的建构。文章讨论影响科学哲学传统建构的四个方面的重要内容:八十年代全国性的科学哲学讨论会,国内外科学哲学学术交流,《自然辩证法通讯》的学术导向和思想启蒙,“走向未来丛书”的科学理性启蒙。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时代变革和思想解放的环境下,科学哲学传统的确立标志着研究范式和思维方式转换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8.
文章考察八十年代中国自然辩证法四大论战之一——科学与哲学关系的论战。论文首先追溯了查汝强与许良英观点分歧以及由此引发的争论;接着详细探讨了双方观点分歧和论战始末;最后对论战做了总结和思考,指出论战与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力地推动了思想解放的深入。  相似文献   

9.
关于传统思想文化的分析评判,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几乎统治了整个中国思想理论界。这期间,有对传统文化诸问题直接发表议论的,也有对这场论争本身间接进行反思的。最近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赵德志著的《传统意识的现代命运》(简称《命运》)一书,就是这后一方面中颇具特色的一部著作。《命运》一书是对当代传统文化论争进行再认识的一部著作,但它并没有直接对这场论争的各种意见直接发表评论,而是把视角伸向五四后三十年的思想文化发展,伸向这三十年中传统思想文化,主要是儒家思想在现代各场文化争论中所经历的风风雨雨,从而帮助人们通过历史来反观现实。  相似文献   

10.
社会的变迁和发展需要思想的不断解放。中国近代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即中国近代思想的不断解放是对西方社会文明的认识持续深化的结果;在思想解放进程中,关于生产力的旧意识易于打破,而上层建筑方面较难突破,最难打破的是阻碍人的素质提高的旧文化;思想解放的速度和成败,决定着社会进步的速度与成败  相似文献   

11.
徐小平 《21世纪》2008,(7):13-13
1988年,我在加拿大留学,不知怎么看到了王朔的一篇中篇小说,大概是一本文学杂志上的,叫《三T公司》,读完后我的感觉如同醍醐灌顶。八十年代是思想解放和思想禁锢交战较劲、思想解放步步为营、思想禁锢节节败退的年代。王朔的小说,至少这篇《三T公司》,于我如同黄河壶口瀑布之水,把我早就想要宣泄的对中国生活的感受宣泄得一泻千里,畅快淋漓,舒服极了。文学的价值,莫过于此。黄金时期的王朔,是中国文学的一大旗手。  相似文献   

12.
我国自然辩证法的理论研究工作已经走过了几十年的历程。这门学科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成就与问题,现状与未来,人们自有评说。作为一名普通的自然辩证法理论的研究人员,我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一) 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自然辩证法的种子也在这块古老而肥沃的土地里萌芽、生根、壮大。恩格斯的光辉著作《自然辩证法》早在30年代就出版了中译本。30年代  相似文献   

13.
1956—1966年是中国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奠基和形成时期,也是改革开放前的最佳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在国内各大期刊杂志上发表了数量相当可观的研究论文。从作者群的分布上看,既有专业的自然辩证法工作者,也有科学家、哲学家、政治活动家以及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既有国内学者的研究,也有国外学者的参与。通过考察这十年间自然辩证法研究论文在作者群分布态势上的特点,定量揭示这一时期学科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期为当代学术研究提供一些岛示与参考,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法自 1 9世纪 70年代创立后 ,在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得以传播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 ,自然辩证法研究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果 ,同时亦经历过一些曲折 ;展望未来 ,中国自然辩证法在 2 1世纪的研究与发展 ,必将更加充分地展现出以往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回顾了《自然辩证法》在解放前及解放后到 1978年的传播和发展 ,着重分析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自然辩证法》在我国教学科研的最新动向  相似文献   

16.
百年中国教育史研究高潮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教育史研究经历了三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以来的两次高潮。第一次高潮奠定了教育史学科的基本体系 ,第二次研究高潮是恢复性的 ,促进了教育史学理论的发展。在第二次研究高潮中 ,研究者只有提高理论素质 ,突破历史、教育学科界限 ,从历史学走向社会学 ,教育史学科才能真正取得长久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迄今为止,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著作都不曾提到三国时期重要的政治思想家刘劭及其政治著作《人物志》。然而,《人物志》却是一部很有特色的政治思想论著。《人物志》流传至今一千七百余年,长期遭受冷遇。直到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才逐渐引起一些学者的注意,他们从学术思想史、心理思想史、人才思想史等角度对此书作了一些介绍和评价。但《人物志》其实是“政治人物论”,它首先是一部政治论著,因而很有必要从政治思想这一角度对它进行探讨,以便确定它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在早期阶段(1919-1949)的探索与形成具有显著的特征和作用。从传播史和学术史的视角来看,自然辩证法被引进中国起始于唯物史观的传播,之后逐渐地分离出来。随着中国革命发展对理论的需要,中国共产党人和进步知识分子通过自然辩证法相关著作的传播,以及把理论同当时社会现实状况相结合,进行了创造性发展。自然辩证法在中国化与大众化的进程中,对于人们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革命的物质生产和摆脱封建迷信、树立自然科学观具有重要的作用。探究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演进,一方面有助于人们对自然辩证中国化进程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新时代深化自然辩证法研究。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30年代天津《大公报》曾映证并推动了民国西北开发思潮的形成,也曾为现代中国建设思想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目前学界相关研究多聚焦于《大公报》与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关系,《大公报》新闻传播、经营管理策略,《大公报》与1930年代社会发展的关系等方面。虽有少数学者涉足大众传媒视阈下《大公报》与1930年代西北开发、西北社会发展研究,但目前仍较少有人关注到当时《大公报》新闻叙事与西北开发思潮的兴起,以及现代中国思想传播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艾特玛托夫是苏联时代吉尔吉斯地区的一个著名作家。国内关于艾特玛托夫近三十年的学术研究历程,从20世纪80年代单维的政治-人性批评,到当下多维视角的文化批评,可以看做中国文艺批评观念演变的一个缩影,即从80年代的"新启蒙主义"到90年代的形式主义批评,再到21世纪的文化批评;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学者研究俄苏文学的方法论转向,亦即从外部研究到内部研究继而走向内、外部研究的融合互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