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张立冬  刘远 《南京社会科学》2012,(9):144-149,156
利用1989-2009年间CHNS调查数据,对江苏省居民个人的收入流动性进行了经验分析,研究发现:(1)尽管在1997-2000年间居民个人收入流动性略有上升,但是整体上考察期内江苏省居民个人的收入流动性呈现出不断下降且趋于稳定的趋势特征;(2)中间阶层的居民较最穷和最富两个收入阶层具有更高的收入流动性;(3)农村居民个人收入流动性始终大于同时段城镇居民个人收入流动性;(4)1993年以后收入流动性不利于江苏省居民个人收入地位的改善,收入顶层居民的收入地位固定化趋势较为明显,同时江苏省尚未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中等收入阶层.最后,本文指出江苏省应将提高居民收入流动性和培育中等收入阶层作为政策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分配对资本积累及投资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收入分配对资本积累及投资结构的影响可以通过“收入分配方式→收入水平→有效需求→资本积累及投资结构”这一机制来实现。本文利用中国1978年以来的相关年度数据,运用协整、格兰杰因果检验、误差修正模型等方法对该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收入差距的扩大都将导致投资结构中重工业相对比重的加大和相对增长速度的提高,从而引致投资结构重化的倾向;(2)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则会促使轻工业投资比重和相对增长速度的提高,但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对投资结构的影响不太显著;(3)投资结构重化的倾向主要是由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引起的。  相似文献   

3.
运用官方相关统计数据,多维度地分析广东社会阶层结构现状。研究发现,广东中等收入群体呈逐步壮大趋势,现代化阶层结构雏形已经形成。从收入分层角度看,低收入群体呈明显下降趋势,而中等收入群体和高收入群体均呈上升趋势;从职业分层角度看,出现"非农化"和"白领化"趋势,农业劳动者阶层人数逐步减少,蓝领阶层持续萎缩,专业技术人员和商业服务业人员比例持续上升;从教育分层角度看,初中及以下学历人口比例逐步减少,高中(中专)、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逐步增加。但是,中等收入群体扩大速度太慢,体力劳动者比例仍然很大,人口整体素质仍然偏低,橄榄型社会结构仍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4.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是构建合理有序收入分配格局的战略选择。中等收入水平是一个区间而非绝对值,具有动态性和地区差异性,不宜采用全国统一的标准来界定。使用居民可支配收入作为划分标准的计算结果显示,省级地区间中等收入水平上下限差距较大,东、中、西部地区中等收入水平上下限均依次递减。我国潜在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约为2.6亿,其中在东部地区就业的中青年是首先"挤入"中等收入群体的主力。应通过加快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形成良好的制度环境,推动潜在中等收入群体成为现实的中等收入群体。  相似文献   

5.
山西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分析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山西农村经济的不断增长,农村居民整体收入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与此同时,山西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也出现了逐渐扩大的趋势,致使农村居民内部也发生了阶层分化。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包括:经营方式、劳动力质量、家庭人口数量、税赋支出比例以及资产差异等等。因此,在提高山西农村居民整体收入水平的同时,还应采取积极措施,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缩小山西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6.
扩大内需话题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中,我们确立了扩大内需,增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发挥更大作用的方针。但是实际情况是消费在拉动国民经济增长方面没有发挥预期的作用,最近几年的实际情况就是这样,最终消费率有下降的趋势。2005年消费对GDP的贡献率正好是33%,这与扩大内需增加消费的战略方针明显不协调。出现这种情况与我们经济生活中一系列因素具有复杂的关系。要扩大消费必须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居民的消费倾向。如果整体收入水平提高了,但收入差距较大,则全体居民的消费倾向不会提高。最近几年,在人数不算太少的高收入阶层和中等收入阶层…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在 2 1世纪的头 2 0年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提高低收入阶层水平。”在对中等收入阶层吸收低收入阶层的流动空间以及流动机会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 ,认为中等收入阶层对于吸收低收入阶层存在着很大的空间 ,但低收入阶层自身的流动能力不足 ,并且由于某些不合理的体制减少了低收入阶层向中等收入阶层的流动机会。为此 ,本文对增强低收入阶层的流动能力和扩大流动空间、提供流动机会等 ,提出了相关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论当代中国中等收入阶层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富群 《理论界》2006,(11):146-147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要求培育健康的中等收入阶层。培育健康的中等收入阶层,体现在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就我国当前情况而言,在数量上要不断扩大中等收入阶层规模,形成中等收入阶层社会。在质量方面要求中等收入阶层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获取社会资源。中等收入阶层的发育与壮大需要客观的社会条件。这种社会条件的营造,本质上归于努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加速城市化;深化分配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以市场分配为主、以政府调控再分配为辅的分配机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努力普及初等和中等教育。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城市居民收入差异增大,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随着房地产价格的上升,居民在房地产市场中参与程度的不同。本文在正式金融的范畴中讨论当前实际利率通过居民房产行为对城市居民收入差异的影响。本文系统地计算了2000年以来的实际利率,结果表明,当前的利率结构对居民的资产性收入分配设置了“门槛效应”,强化了不同收入阶层间的离散趋势。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抽样问卷调查数据为依据,运用均值统计、方差分析、基尼系数等度量方法对福建省福清市居民收入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福清居民个人年总收入、家庭年总收入和家庭人均年收入水平总体较高,且居民收入的城乡差距不明显,但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悬殊、阶层差异相当明显.研究还发现,境外劳务输出对福清居民家庭人均年收入具有显著影响.地方政府应重视这一现象,进一步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通过财政、税收和慈善事业等途径统筹调整居民的收入结构,缩小居民的收入差距,从而更好地构建和谐的区域社会.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考察分项收入不平等效应的基础上,研究了江苏城乡收入结构优化的分项收入调节方向.研究发现,分项收入不平等效应的性质不同、大小不等;工资性收入扩大收入不平等效应最大、转移性收入次之、财产性收入很小;而经营性收入不平等效应是缩小收入不平等的.据此,优化江苏城乡收入结构的可行措施是努力提高乡镇企业职工和广大农民工的工资性收入水平,尽量扩大农村居民和低收入群体在再分配中的转移性收入比重,不宜依赖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份额,而要努力改善经营环境以提高居民的经营性收入数量.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阶层结构与收入不平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对当前中国阶层进行关系意义类别划分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中国各阶层的收入不平等状况.文章发现,由业主阶层和新中产阶层所组成的上层阶层在劳动力人口中所占比重较小,但却占有了收入的较大份额;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占劳动力人口的绝大多数,但却在收入中占有较小的份额.人们所处的阶层位置,深重地影响着其收入所得.即使只考察教育收益率,也是上层阶层远远高于下层阶层.最后文章指出,中国收入差距很难在近期缩小.  相似文献   

13.
一、对银行主导型储蓄──投资转化机制的评析1、从该转化机制的形成看。1979年以后,国民收人结构有了重大变化,收人流程主体由政府转向居民、积累与投资分离,其主要表现是:①最终可支配收入中政府份额下降,居民份额上升,传统的储蓄与投资主体合一、社会资金高度集中、政府囊括全部积累活动的融资格局已不存在;②国民储蓄结构中主体换位,居民成为最大主体;③政府储蓄下降幅度大于其投资份额下降幅度,而居民储蓄上升幅度大于其投资份额上升幅度,可见收人流程结构变动推进了经济的货币化和信用化。实物经济的积累演化为货币信用经…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区间范围在扩大,但整体规模小、比重低、稳定性较差,尚未形成“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且收入的不平等程度有加深的趋势。中等收入群体的受教育水平与职业分布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性,受教育水平城镇以大专以上为主,农村以初中为主;工作类型城镇以国有单位、个体和私营单位为主,农村以个体和私营单位为主;职业类型城镇呈现协调发展格局,农村以技术运用和服务为主。扩大城镇中等收入群体的关键在于提升下中等收入群体,而扩大农村中等收入群体的关键在于提升上中等收入群体,进而实现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共同富裕,最终实现“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不仅需要政府提供相应的政策,也需要居民个人不断提升自己获得高收入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现有文献在对中国的劳动收入份额估算时普遍将混合收入的一个固定比例计为劳动收入,但是这个比例的选择有很强的任意性,且不同取值会对估算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深入研究混合收入内部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后我们发现,剔除农业劳动者报酬中的资本收入后,农业内部劳动收入份额并没有原来认为的那么高,自1993年以来最高为70%左右,而且2003年之后一直在下降,到2012年仅为40%。重新估算中国整体经济的劳动收入份额,在1993-2002年基本上稳定不变,此后一直呈现下降趋势,直到2007年之后才重新开始保持稳定。与现有文献的结论不同,本文发现近年来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并不是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这一产业结构变化引起的,而是农业和非农产业内部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论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基本构成及其社会绩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尽管我国目前的高、中、低收入阶层都是比较而言的,而且高、中收入阶层还比较少,低收入阶层还比较多,但肯定这种收入结构却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中等收入阶层在我国已经形成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正确评价中等收入阶层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的客观效果,是真实体现我国各阶层生活状况和社会稳定系数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ina Household Finance Survey,CHFS) 2011、2013、2015年的非农个体面板数据,首先对个人所得税和社保缴费的累进性及再分配能力进行了考察,然后基于最高收入份额方法及Pareto分布系数方法对高收入不平等进行了分析,最后使用multinomial logit和百分数效应模型研究了收入流动性的影响因素.结果 显示:1)尽管个人所得税是累进性的,但其再分配能力非常弱;社保缴费中的公积金呈现出累进特性,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均呈现出累退特性,与个税相同,社保缴费的再分配能力非常微弱.2)非农职业的收入高度集中,各考察期内收入最高10%个体的收入均占总收入的三成左右.3)收入最高的个体一般继续保持在收入分配的最高位置,留在收入分布顶端的个体比例大于留在中等收入阶层的个体比例;在收入分布中向上流动者主要由较低收入个体组成;收入分布中的初始位置、年龄、教育程度、地区变量一般会对收入的向上或向下流动产生显著影响;教育程度为大专以上是所有决定向上流动因素中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收入分配、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但是我国近年来的发展却出现了经济增长快,居民收入大大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从而导致消费需求降低,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份额连续大幅度下降的态势。因此,党中央把扩大内需放在了首位。扩大内需的前提是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大幅度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重点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促进整个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从而推动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9.
中等收入群体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对于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测算了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发现中等收入群体规模适度偏低,并且显现略微下降的趋势。为了达到“橄榄型”社会70%的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要求,应该主要通过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城乡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借助CLDS数据,本文分析了城乡低收入群体的特征,发现他们人力资本积累少、就业质量差、健康水平低、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低。针对以上特征,本文最后从完善就业政策体系、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提出了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具体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12年我国问卷调查的经验数据,通过构建教育与主观幸福感的有序概率模型,检验教育对公众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教育与公众主观幸福感显著正相关;收入对公众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且绝对收入的效果明显弱于相对收入;传导途径出现多元化,且各传导变量效果不一,教育通过非经济因素的传导效应明显更强。因此,为了更好地提升公众主观幸福感,政府应该加大教育投资力度,降低私人的投资成本,让教育成为居民改善收入水平、实现社会阶层跨越、提升幸福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