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赵立波 《兰州学刊》2008,(2):98-99,107
网络文化的兴起,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发展和机遇的同时,也使其面临新的严峻挑战。文章阐述了当代青年大学生上网的主要动因,分析了网络文化对青年大学生成才的挑战,对网络文化背景下如何引导青年大学生成才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恶搞是当前十分流行的网络文化。通过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和伯明翰学派的青年亚文化理论,从内、外两个维度分析了恶搞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从内在维度看,恶搞运用戏仿的技巧,体现了浓厚的狂欢色彩;从外在维度看,恶搞运用了拼贴的手法,表现的是青年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抵抗。但是,无论狂欢还是抵抗,都仅仅是一种仪式而已,网络恶搞的实质是在解放的旗帜下宣泄生命的冲动。  相似文献   

3.
《江西社会科学》2019,(8):234-239
模因论是一种主要用于阐释文化的进化过程与规律的新理论,这一理论以达尔文进化论为基础。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严格意义上说,其本身就是模因。青年是网络流行语模因的主体,青年流行文化的正义感催生了具有挑战精神的网络流行语模因,青年流行文化的创新性催生了具有鲜明个性的网络流行语模因,青年流行文化的身份认同催生了具有角色定位感的网络流行语模因,青年流行文化积极向上的精神催生了充满正能量的网络流行语模因,青年流行文化的娱乐性催生了具有戏谑性的网络流行语模因。  相似文献   

4.
关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秀玲 《兰州学刊》2004,(5):280-281
网络文化的兴起和发展 ,给传统的主流文化带来了严重的冲击和挑战 ,正日益改变着青年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因此 ,如何将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的结合 ,促进网络文化健康、有序地发展 ,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亟需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浅谈网络文化背景下的校园文化与德育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文化的兴起和发展给校园文化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也给校园文化带来巨大的冲击。如何正确引导、教育青年学生,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充分调动和整合网络资源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保持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探寻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的新出路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6.
网络文化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受网络文化影响最大的是青年大学生。如何认识网络文化,并用网络文化来引导、教育大学生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年中传播可以以“心”文化为途径。心文化是我国的文化特色,核心价值观在青年中传播的“心”路径包括:一、心灵本位,凸显中国特色、生活维度和大众话语;二、良心话语,使自觉的义务和此岸的信仰在青年中扎根;三、心力驱动,体现向上的愿望、正道的追求。结论:衡量一个社会好坏的是心灵而不是资本。  相似文献   

8.
郑志康 《新疆社会科学》2023,(3):115-124+151-152
作为文化消费主义在网络虚拟空间的最新变种和实在样态,网络文化消费主义,是资本逻辑与信息技术裹挟共谋的产物,呈现出功利化、娱乐化和符号化的时代症候,并具有耦合虚无主义、泛娱乐主义等社会思潮向多领域渗透的演进态势,其本质乃是西方文化霸权主义逻辑在网络空间拓展延伸。当前,带有加速流动和深度异化特性的网络文化消费主义正在由外到内、由表及里地侵蚀着以理性求真、道德信仰、文化审美、心理情感为构成要素和本质规定的青年精神生活,致使一些青年在文化狂欢中遗忘理性、纵情“愚乐”下逾越道德规范、标新立异中走向审美异化、盲目追崇中出现心理扭曲。对此,需要从强化政府监管、培育消费素养、提高供给质量、注重价值引领、深化教育力度等多维出发,形成上下联动、软硬兼施、纠导共振的综合治理体系才能切实应对和纠治网络文化消费主义,实现青年精神生活向充实和饱满状态的本真复归。  相似文献   

9.
本文联系作者治学、科研和工作中的深切体会,殷切地希望跨世纪的青年学生学好基础科学知识、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以便更好地学习高新技术,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并勉励青年学生学好邓小平理论,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技术给教育带来了改革与发展的机遇,但也使教育面临新的课题。在网络环境下,学校的育人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以及心理健康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如何采取积极的对策,利用网络有效地对青年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在网络文化中健康成长, 是学校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网络青年亚文化是网络催生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它型塑着青年网民的价值观。为了建设清朗的网络空间,提升网络治理质量,将主流意识形态嵌入网络青年亚文化是一种富有包容和认同特质的发展思路。"忧""优"并存的网络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存在"分""隔"之势,但又生成了"和""合"的双向诉求,需要打破主流意识形态向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嵌入阻力,寻找二者融合发展的共生共融之道,从而使网络青年亚文化在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能够持续良性发展,进而推动网络生态的优质建设。  相似文献   

12.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与普及在高校学生中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青年大学生对网络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如何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这一现代教育手段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是当前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3.
刘婷 《学术探索》2014,(10):81-84
“微传播”时代的到来使青年亚文化的生成和存在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青年群体的文化认同感与日俱增,参与文化传播的方式更为便利,促使代表真实民意的网络舆论的形成,从文化的边缘地带逐渐向传播中心挺进,从而构成“微时代”的亚文化转向.并且青年群体利用网络“微传播”接触的优势,自下而上地向成人社会进行“文化反哺”,促进了文化传承的双向互动.但同时也应警惕在网络“微时代”主流文化权威下降,青年亚文化自主权上升的背景下,亚文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重庆市10所高校进行抽样调查,概述了重庆高校学生上网情况; 比较分析了网络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知识面、学习情况的影响;论述了学生对网络的 态度及网络成瘾问题。  相似文献   

15.
“求学托福进退维谷,试问大地路在何方?”“知识金钱冰炭在怀,敢问苍天谁主沉浮”的天问,体现了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的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关怀和焦虑,他们也以这样困顿迷蒙的心态,感应着社会时尚文化。本文选取改革开放以来在青年学生中几种有代表性的“文化热”点,透视青年学生在文化嬗变和震荡中的价值关怀和焦虑,论证价值选择对青年人生之重要,说明对青年进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任务之艰巨。明星崇拜热──明星的自由是商品化的自由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当物质方面的需要逐渐得到满足以后,青年人愈来愈关注物质之外的因素。面对市…  相似文献   

16.
网络时代,由于青年在互联网应用中处于前沿和主体地位,导致传统的文化传承方向发生逆转,青年"文化反哺"现象越来越明显。在全面分析网络社会中青年"文化反哺"具体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其发挥作用的两面性,指出对青年的"文化反哺"应加以必要的引导。  相似文献   

17.
精神文化产品是青年与党、国家和社会实现互动,实现自身社会化的有效中介。承载核心价值观教育功能的精神文化产品具有复杂的结构和属性,呈现出产品个体的“圈层结构”和产品集群的“矩阵结构”特征。新时期在青年中培育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重视不同“矩阵结构”产品之间和不同“圈层结构”层之间的关联度建设,重视教育文化产品的“外壳”建设,并且发挥网络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充分引入青年参与,实现核心价值观的国家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技术给教育带来了改革与发展的机遇,但也使教育面临新的课题.在网络环境下,学校的育人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以及心理健康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如何采取积极的对策,利用网络有效地对青年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在网络文化中健康成长,是学校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丰富了政治生态样式,增强了青年学生的历史分辨力和现实获得感,但也使主流政治文化受到冲击、政治认同面临弱化倾向。高校是培育青年学生政治认同的重要阵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社会思潮,以传播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来影响和引导青年学生思想发展,从丰富政治认知、凝聚政治情感、坚定政治态度、强化政治参与等层面帮助青年学生识别错误的思潮和舆论并抵制其影响。  相似文献   

20.
关于青年文化本质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国内外久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对青年文化研究分析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观点为指导,从青年类本质角度,提出青年文化是青年代群能动适应和改造环境样式的观点,概括出青年文化有着文化价值自保性、文化地位边缘性、文化承传变革性、文化取向理想性和文化形态松散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