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西方戏剧的改编是传统戏曲曲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心比天高》是成功改编的范本.改后的剧本对女性主角形象从人物身份、主体意识、死亡观等方面作了本土化处理.戏曲改编中之所以会出现本土化现象,是因为戏曲和西方戏剧在作品使命、传统伦理及观众的接受习惯上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2.
宋南戏《张协状元》是现存最早的完整南戏剧本,具有多方面的价值认识宋代社会生活,特别是由科举制度带来的婚变;认识早期戏曲表现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安排戏剧结构、提炼戏曲语言的艺术经验;认识南戏的戏剧形态,并通过剧本中留存的宋杂剧片段,探索宋杂剧的艺术形态;认识当时剧作家、演员和观众的戏剧观.  相似文献   

3.
莫言的《蛙》透过新中国60年的乡村生育史探求“人”的生存本相,塑造了众多底层小人物。在书写他们的命运和遭际的同时,莫言表达了对“人”的探讨,对社会变迁的思考,对民间文化的关注。反观莫言30年的创作,他坚持把小人物置于大历史背景下来探讨人性,思考人生,其书写的发生学机理源于他的人学观、文学观,“恋乡-怨乡”的文化心理与乡土经验。然而,无论是言说苦难的方式还是批判现实的力度,《蛙》中的底层人物书写均在莫氏人物谱系中发生了嬗变,构成其独特性。  相似文献   

4.
《南柯记》作为明代著名戏曲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开创性地以佛家禅宗经典的说教式为主体进行戏剧呈现。通过对《南柯记》中反映“普度众生”“空与色”“因果轮回”“烦恼”等禅宗思想的人物对话和唱词进行整理分析,探讨汤显祖戏剧的语言风格,体会禅宗美学在其中的独特韵味。  相似文献   

5.
后世把以曹雪芹、高鹗《红楼梦》及相关续作为主要题材创作的戏曲作品叫作"红楼戏曲"。"红楼"戏剧与曲艺作品,在《红楼梦》的传播过程中起到了十分巨大的作用。但对于清代首部红楼戏剧和第一部曲艺作品的创作、流传及对后世影响等《红楼梦》改编与传播史上的一些关键问题,至今却未见详细地考证与定论。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中很多情节描写到小说人物对戏曲的阅读、观赏和点评,戏曲在《红楼梦》中有其特殊的作用。从人物描写角度看,戏曲相当于一面镜子,通过人物对戏曲作品的评论以及点戏的细节,映射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从情节设置角度看,戏曲相当于一条伏线,通过戏曲曲词的内容以及演出剧目的连缀,暗示出人物命运以及全书的脉络和结局。  相似文献   

7.
“三大戏剧体系”说源自1962年黄佐临的《漫谈“戏剧观”》中提出的“三种戏剧观”,此后孙惠柱先后提出过两个版本的“三大戏剧体系”,当前又逐步转向聚焦梅兰芳体系,引申出对京剧艺术表演体系、古典戏曲表演美学、戏曲表演体系等的讨论。理清“三大戏剧体系”的缘起、衍变及其论争,有助于深化对传统戏曲与现代戏剧、梅兰芳与中国戏曲美学关系等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酒国》是莫言小说中长期被研究界忽视的作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联系作家观念、创作主题和时代背景的前提下,通过对《酒国》进行文本解析,可以看到《酒国》在思想和艺术上的复杂性、丰富性和多义性。《酒国》是莫言突破自身创作进行实验探索的力作,它包含着莫言对于小说传统、文本叙事以及饮食文化等多方面的思考,在莫言小说创作道路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金瓶梅》以写实的方式保存了大量的海盐腔戏曲史料。这些资料涉及海盐腔的演出剧目、表演特点、组织经营方式与演员构成,以及戏剧的功能等多个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戏剧学研究价值。本文以小说中保存的海盐腔戏曲史料为切入点,探析明代戏曲中海盐腔盛行的状况和发展流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冯叔鸾是处于中国新旧戏剧更替的大背景下具有过渡性质的戏剧理论家。《啸虹轩剧话》和《戏学讲义》是其戏剧理论的代表作。他在这两篇文章中主要探讨了以下戏剧关学思想:剧本中心论与以美为标准和目的;舞台表演:“我即非我”;艺术性与思想性:戏剧艺术与美育的关系。对冯叔鸾的戏剧理论进行研究探讨,对于中国现代戏剧理论的研究工作来说是具有一定的学理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张正学 《南都学坛》2003,23(1):55-60
按照《红楼梦》所具自叙传性质 ,从而通过贾宝玉等人对戏曲的态度来考察曹雪芹的戏曲思想。其结论是 :曹雪芹肯定并推崇戏曲艺术 ;他的戏剧观是悲剧性的 ;他认为戏曲是以曲为核心的 ,而其情节排场等要义新鲜奇异却又不失情理 ;他主张对戏曲兼收并蓄但又有所侧重 ,欣赏戏曲则偏好词藻、音律、排场而又清淡娴雅的作品。从中可以窥视曹雪芹思想的另一侧面。  相似文献   

12.
扬雄晚年致力于"纯儒学"的建构,仿《论语》作《法言》,将他的基本思想都凝结在《法言》一书中。《法言》在扬雄的思想体系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它最大的贡献是提出了"尚智"理论,其中蕴含的理性主义精神是其思想的最大价值所在。这种理性精神突出体现在其经学观、圣人观、人性观、政治观等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莫言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出版以后,各路评论家纷纷摇旗呐喊对其民间写作立场大加褒扬。细读文本不难发现,《生死疲劳》充溢着知识分子的启蒙意识、庙堂意识和国家观念,作品中的六道轮回与民间轮回观存在较大矛盾,其叙事语言与民间语言表现出较为明显的错位,这几个方面不同程度呈现出《生死疲劳》对于民间立场的偏离。  相似文献   

14.
王金胜 《东方论坛》2014,(5):98-105
在众多批评莫言小说的评论家中,李建军是一位有着鲜明个性的否定性批评的代表之一,其《直议莫言与诺奖》可谓全面评析莫言创作的论文。针对此文,孟祥中的《对话〈直议莫言与诺奖〉》从各方面提出了商榷意见。鉴于孟文对一些事实的轻忽,在论辩过程中也存在割裂李文论述的连续性、抽离具体语境和跨论域批评等问题,未顾及"全篇""全人",而未能切实而有效地达到对话和商榷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洪迈的《夷坚志》是宋代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它对于宋元话本、明代拟话本、元明清戏曲及文言志怪小说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也明显地受到《夷坚志》的影响,它对《夷坚志》在模仿中有变异,在继承中有创新,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小说观念的继承与发展,题材的借用与开拓,思想内容的创新与深化.  相似文献   

16.
潘之恒和汤显祖在留都金陵曾经有过短暂的交往,潘汤二人彼此之间的相互赏识及友谊是建立在他们共同的戏曲嗜好及共同的文艺观上的。潘之恒在与汤显祖的交往过程中,也受到其思想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进步的发展的文艺观和戏曲观,以及独树一帜的戏曲表演理论。  相似文献   

17.
挖掘《列子》中包含的名辩思想内容,联系其本身的哲学思想,以评价《列子》在魏晋时期乃至整个名辩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与价值,从中也可了解魏晋时期名辩思想的概貌。《列子》名实观的特点是名实相异、各自独立,但认为名对实有“反响”的作用。其名实观与其本体论相联系,服务于其思想的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18.
梳理《紫钗记》的文本传播,不仅有利于促进其现代传承,还具有文献价值。文本传播是戏剧传播的根本,《紫钗记》在明清时期的文本传播包括全本、选本和评点本。全本传播是选本传播和评点传播的保证,通过对全本版本和种类的分析,可以快速把握其传播和演变的脉络。选本传播大致反映出《紫钗记》在戏曲舞台上的演出和受欢迎程度,评点传播由读者对《紫钗记》的阅读反馈构成,起到引导读者认识剧作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老舍在《茶馆》里进行的“新尝试”,与布莱希特的戏剧观有着很多近似的地方,当然也有明显的不同。《茶馆》具有布莱希特“史诗剧”的叙事特点,但又融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剧方法;具有布莱希特“陌生化效果”,但更多的是继承中国传统戏曲的“舞台假定性”;将布莱希特的理性思考运用于剧中,并追求典型化与类型化的融合,从而创造了传统与现代相交融的中国话剧精品。  相似文献   

20.
追求可持续发展是《管子》生态经济思想的一大特色,这一点集中反映在其生产观、消费观、分配观与赋税观中。《管子》的生态经济思想与其“因顺”哲学紧密相关,它给处于生态困境的我们以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