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当代中国社会存在三大矛盾是:人与自然矛盾、贫富矛盾、人民群众同腐败分子矛盾。科学发展观是在三大矛盾尖锐化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只有全面理解、在实践中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动态解决上述三大矛盾。  相似文献   

2.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通过简要回顾人类从“敬畏自然”到“征服自然”的历史,以及“征服自然”的惨痛教训,分析和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出了必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通过简要回顾人类从"敬畏自然"到"征服自然"的历史,以及"征服自然"的惨痛教训,分析和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出了必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从生存论的纬度出发,阐释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把自然看成是“人的无机身体”,而把人本身看成是“人的有机身体”,人与自然的矛盾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生存性的矛盾。人是通过实践方式、理论方式、价值关系、艺术方式来解决这种生存性矛盾的。从生存论的纬度阐释马克思的自然观,对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构建和谐社会体现了一个执政党的创新意识,是中国共产党当今所承担的伟大历史任务所决定的。构建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实现和谐社会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是多元矛盾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谐与不和谐因素的矛盾,推动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精神生产是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之一,精神生产已经成为推动整个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精神生产是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矛盾的关键因素。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精神生产及其产品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共产主义是更高级的和谐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在共产主义社会得以真正解决。  相似文献   

7.
纵观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进,科学技术是促使人与自然关系演变的重大驱动力.然而,随着科技发展和工业文明而至的全球生态危机,促使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为核心的生态文明自然观兴起.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模式是缓解人与自然紧张关系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从哲学的角度探讨了水资源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指出水资源科学发展观是矛盾论的客观要求,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必然。水资源科学发展观坚持了人与自然对立统一,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贯穿科学发展观的一大主题,科学发展观是对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科学认识。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人类活动的实践过程,深化了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认识;科学发展观指明了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方向,构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10.
价值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人类自产生时起就与自然之间建立起一定的价值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史同时也是一部实现自然对人的价值的历史。在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中,人的价值主体性地位不应受到削弱或否定,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肯定并加强了这一认识,而且,它没有片面、狭隘地理解人的主体性,为正确理解"以人为本"、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价值关系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1.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是缘于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最初形成切入,论述了其合理内涵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它的前提,代内公正是它的基本要求,代际公正是它的核心,而人的发展又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这也正是我党目前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及作用,对当代全球生态伦理的发展及实践显示了普遍而深远的意义。认真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对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我们“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通过实现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就要解决如何理解和阐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及其与实现高质量发展关系这个前提性问题。对不同理论谱系的生态思潮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生态中心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内涵理解为否定技术运用和经济增长,人类屈从于自然的生存状态;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绿色发展思潮从维系资本主义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资本追求利润的目的出发,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理解为人类保护资本主义再生产自然条件的责任和义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理解为以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为基础的人类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关系的和谐,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哲学基础,坚持系统论、整体论和协同论的辩证思维,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念转化为绿色发展方式与生活方式,通过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4.
人的发展前景与自主意识的深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实践活动的拓展和延伸,人对自身作为实践活动主体的认识不断深化,人驾驭外部世界的自主意识也不断强化,这是近代以来工业文明突飞猛进的内在力量。但这种自主意识的片面发展也造成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紧张关系,以至于陷入重重困境中。要走出现代人的发展困境,就必须要重新反思人的主体性。人不仅是外部世界的主体,也是人自身的主体,人理性地把握自身,成为身内自然的主人,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他人及社会的和谐发展的首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简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途径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正在当代中国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时代内涵包括:物质生活方面的全面发展、政治生活方面的全面发展、精神生活方面的全面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大力加强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人与自然等方面的建设,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创造条件、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贯穿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始终。其核心理论在于,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变的过程中,人类实践起着关键的作用。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有着亲密的血肉联系,人化自然一定要遵循人与自然的一致性,这样才能达到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论“全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问题"无疑是人类与自然、科学与价值的矛盾问题.可持续发展是解决"全球问题"的最科学最有效的战略措施."全球问题"是由于人类把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改造自然而且已经失去控制所引发的.可持续发展观是关于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及其规律的一种新的认识.人类应从更宽的视野和更深的层次去认识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规律.只有遵循客观规律,人类与自然才能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科学技术发展和“人-自然”道德调节的动态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同状况决定了“人 -自然”道德发展的不同阶段 ,“人 -自然”道德又对科学技术发展的类型、方向、速度和规模进行选择、控制和推动。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绝对性 ;“人 -自然”道德的调节作用具有相对性。因此 ,在科学技术发展与“人 -自然”道德调节这两者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动态平衡 ,切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基于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强调自然对人的主体作用和人对自然的能动性及主客体统一,反对无限制攫取自然资源的资本主义形式的人类中心论,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工人劳动天性的压迫,揭示了资本逻辑使自然全面资本化、异化的事实,表达了对无产阶级生存状况的同情,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人民立场,并对“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共产主义相统一”的理想社会形态进行了合理预设。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对新时代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从理论角度出发,通过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了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自然先在理论”;通过促进经济理性与生态理性相统一,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了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辩证统一理论”;从实践角度出发,通过发展“资源节约型”的循环经济,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了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物质变换理论”;通过创新绿色生产的新发展模式,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了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劳动中介理论”;通过倡导低碳、绿色的新生活方式,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了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价值矛盾理论”;从价值角度出发,通过彰显绿色发展的人民价值旨归,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了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人民主体理论”。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建设为高校校办产业崛起奠定了基础,然而,转轨的性质决定了其发展过程的落后性与不稳定性。如何面向市场,完善自我、走向辉煌,成为高校校办产业发展的热点问题。本文对高校校办产业的发展轨迹、现状与制约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着重阐述了校办产业今后改革发展的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